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类型分析及建议对策*

2022-07-07 12:58张宏斌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藏馆藏数据库

穆 旋 张宏斌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122)

高校图书馆是否具有特色馆藏,能否为读者提供某学科、某研究领域具有价值的信息,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缺我全”的信息服务优势,决定了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衡量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特色馆藏越来越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一个新的生长点。各高校图书馆纷纷结合学校实际谋划图书馆发展大局,在特藏建设中做出了一定努力和探索。

随着特色馆藏建设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关于特藏资源建设的研究被学界持续关注,成为图书馆发展常态化研究的一部分。 相关调查显示,针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在2009 至2011 年达到高峰,分别有38 篇、31 篇、37 篇文献收录在CNKI,2011 年以后发文量逐渐下降,至2015 年以后维持平稳,每年20 篇左右。[1]围绕特藏建设内容、服务方式、个案分析、共性研究、高校特藏与学科发展关系以及技术层面上的数字化、机制上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尚可反映一定问题,然而综观整体研究情况,微观个案研究较多,宏观整体论述少;定性研究多,量化研究少;内容分析肯定多,内容细化研究少;对策建议研究较多,理论基础研究深度不够;浅层描述研究多,深入展开研究少;而且中国图书馆特藏系统性研究也较为缺乏等。 文章以陕西高校图书馆为例进行特色馆藏建设类型的分析并做区域性联合共建共享的展望建议,与此相关的研究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综述性特藏研究回顾与展望,例如俞婷婷《近十年国内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综述》[2]、刘莹《高校特色馆藏建设与办学特色凝练的研究综述》[3]等通过特藏建设研究现状、特藏建设新取向等做了分析和展望,着力建设特色资源确是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 二是个案分析探讨特藏建设现状,例如王婷《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4]《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构建与服务——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5]、张亚琴《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等通过个案分析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情况、意义及建设性意见等。 三是新形势下特藏建设的重要战略价值,例如王乐《略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价值与发展方向》[6]宏观提出了特色馆藏工作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方向,为图书馆科学制定特藏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王蕙的《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7]、刘思敏的《浅议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与特色学科的相互关系》[8]等具体阐发学科建设与图书馆特藏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与组织路径。 综合来看,以一地高校图书馆特藏为例进行的区域性特藏建设类型分析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成果以陕西高校图书馆为例,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类型进行归纳分析,提出特色馆藏与特色办学立校、特色专业发展、特色学科建设以及特色研究推进等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态势,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所指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基于地域特征、办学特色、特殊文化资源等指标,对某方面特性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重组,使之具有某方面特质的个性化文献,并较好服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领域,包括印刷型特色馆藏和数据库特色资源两种存在形式。 通过官网查询、电话咨询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国家原“985 工程”“211工程”、现国家双一流高校以及一本、二本等21 所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藏现状调研,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其特藏建设情况,聚焦其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 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主要类型分析

陕西高校图书馆多数已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校本特色馆藏体系,并依托地域特征、办学特色、特殊文化资源等作为特色馆藏的个性化标志,成为克服同质化并区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优势特征,较好地支撑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呈现出特色馆藏与特色办学立校、特色专业发展、特色学科建设以及特色研究推进等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态势。 现通过高校图书馆案例进行阐发论证,见表1:

表1 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基本类型

1.1 依托地域特征形成特色馆藏

以延安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榆林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图书馆以学校所在地域特征及历史底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特色馆藏,成为所在高校甚至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不仅服务于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延安大学基于地域特征与历史底色,通过多途径采访、多手段揭示,建成国内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藏最丰富的纸质馆藏基地和“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为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及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研究环境,为特色学科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提供了有力文献支撑。 学校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研究基地、“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支撑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延安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发展,极大提高了学校影响力。

西安财经大学利用所属秦地特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资源优势,建设了“秦商图书馆”和“秦商特色数据库”,强化了学校办学特色,对地区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力。

榆林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其融合了馆藏资源中富有陕北文化象征意义的古代遗存、民间艺术等,建设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特色数据库”,为学校教学育人、当地经济发展、优秀文化传承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依托办学特色积累特色馆藏

办学特色作为高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重要文化品牌,对学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此类特色馆藏在调研的21 所高校图书馆中非常普遍。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图书馆依托办学特色,以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为导向建设了校本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又成为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助推器,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力。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7 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赋予其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图书馆已建设形成“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支撑并促进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助力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扎实履行了学校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5 万余册古籍线装图书、700 余部9000 余册古籍善本、12000 余通历代石刻拓片,以及地方志尤其是陕西地方志等特色馆藏,与其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稳步发展息息相关,是经年累月逐步积累起的特色文献资源,在当地乃至全国均有重要影响力。

西安石油大学坚持石油精神办学理念,以石油石化为办学特色,逐步积累了以石油、石化、石油地质文献等为特色的馆藏,并建设有“西石大石油地质文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等特色优势科研领域发展,很好地推动了学校一级学科建设。

西藏民族大学以其构建起的“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办学特色,图书馆经过多方采访、多渠道搜集,构建起以民族学、藏学为主的特色馆藏,并辅以“西藏文化特色数据库”,整体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支撑了学校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设和《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13 对关系)研究》等重大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智库作用,在陕西高校图书馆界可谓独树一帜。

高校图书馆立足办学特色构建特藏,通过积极主动搜集整理、挖掘揭示,逐步建设起反映学校鲜明办学特色,并与学科专业契合度较高的特色馆藏。另有一种情况是由获赠等偶得方式构建起某种特色馆藏,缘起于捐赠者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影响力的关注与认可。 例如西北政法大学于2017 年接受著名国际法学家、国际航空法学家、英国伦敦大学终身教授郑斌先生捐赠的其父郑天锡及其本人所藏国际航空法、空间法、国际法等相关珍贵图书资料,助力学校国际法和航空法研究特藏丰富完善,这类情况即是由办学特色影响偶得形成的特藏建设类型,补充完善了学校法律文献特藏内容,助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不断发展。

1.3 依托特殊文化资源建设特色馆藏

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陕西高校图书馆依托杰出校友、当地历史名人等特殊文化资源建设特色馆藏,对学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以杰出校友钱学森名字命名成立钱学森学院、钱学森书院等,以“双院制”模式实施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形成钱学森特色数据库、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等特色数据库,传承发扬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以知名校友侯宗濂名字命名成立侯宗濂医学试验班、宗濂书院等,本着基础临床融合与贯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积累形成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法医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学科服务平台等特色数据库,推动了学校生物医学专业、医学学科等的长足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曾任文学院院长的知名作家贾平凹为切入点,建设了“贾平凹文学艺术专题”特色数据库,将贾平凹文学作品、研究著作、论文及作家活动文献、书法绘画作品、影像、图片、实物图像等建成综合性资料库,助力学校专业教学及相关领域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以当地历史名人司马迁与其《史记》研究为主题,建成“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专题文库”特色数据库,并成立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且《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特色馆藏对学校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内涵的深化、专业教学内容的丰富、人文素养的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多数图书馆都以收集教职工、毕业校友个人论著等原生作品作为特色馆藏,除可保存前人教学科研成果外,也利于后人了解本校各历史时期学术发展情况,有效促进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发挥文化传承作用。 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大文库”、西北政法大学“政法学人文库”、西藏民族大学“民大文库”等。 此外,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也都以本校毕业生优秀论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作为特色馆藏的组成部分。

通过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类型的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学校教学育人的重要阵地,其在充分满足本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等常规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代表本校地域文化特色、学科特色或特殊文化资源的专题性特色资源建设,已然成为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2 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强调,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当下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9]因此,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努力谋划建设契合学校办学发展的特色馆藏,实现特藏立馆、特色办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对特藏认识不统一、对特藏与学科研究关系认识不够深入,特藏建设还存在特藏“不特”、同质化倾向、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及宣传利用不足等问题。

2.1 特藏建设“不特”

目前尚且缺乏对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明确的评价机制,以致部分图书馆在特藏建设中普遍缺乏专业团队,导致不能精细、系统、有效分类或归并特藏资源,只能简单追求“人无我有”的特藏建设效果,结果却适得其反并未形成应有特色。 在进行官网调研时,部分高校馆将其采购的普通数据库或参与合作的项目成果作为特色资源内容进行展示,如西安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学科期刊指标分析平台”、陕西科技大学的“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OPAC ”、西安科技大学的“投稿指南数据库”、西安美术学院的“皮影数字博物馆”等均是标识为“特藏”或“特色资源”等予以展示,然却仅是采购的与学校专业相关性较高或利用率较高的普通数据库,分类不清导致出现特藏“不特”现象。

2.2 特藏建设同质化倾向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各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特藏资源开发与建设,不仅能凸显图书馆自身特色和个性,还有助于实现其社会功能。 由于没有统一的权威部门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色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10]例如,陕西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大学等图书馆在特色馆藏中存在“为建而建”“重藏轻用”现象,以高昂经费购置《中华再造善本》等充实馆藏,却并未考虑是否契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或与学校的文化传承是否密切相关。 再如,近几年,部分高校图书馆为响应学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学习要求,通过多途径采访、多手段融合构建红色资源特藏,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协同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同质化倾向,例如西安工业大学的“红色文化图书馆”即是如此。 当然,各高校图书馆为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红色特藏建设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如能充分考量本校实际做好个性化建设,并通过统筹融合实现一地之集大成红色特藏应是最优方案。

2.3 特藏建设宣传利用不足

图书馆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作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重要阵地,是非常重要的入口。 然而,在官网调研过程中,仍有部分图书馆存在访问受限、特藏资源未呈现或未清楚展示等情形,特色馆藏未能单独设置栏目,或者仅是将特色资源隐含在“本馆简介”“馆藏资源”“馆藏布局”等较为深层次的栏目介绍中,不能直接清楚地为读者快速发现和利用,致使读者信息掌握不足从而失去利用的信心。 还有一些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特色资源,却未在官方网站中显示任何信息,例如,西北大学的古籍特藏并未在图书馆官方网站公布,校外用户也无法访问获取任何信息;西北政法大学的一部分珍贵红色特藏、“政法学人文库”等,在实地采访中本校读者完全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只因其未在官方平台做广泛宣传而鲜为人知;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将其独一无二的红色体育特藏,建设了“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网站”并荣获省级优秀成果奖,但在校外访问中,因归类问题获取难度较大,不便利用,等等。 因此特色馆藏在宣传上的有限性导致其公众影响力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好特藏价值。 此外,宣传上的有限性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建设经费不能及时补充到位,造成建设后劲不足,影响特藏建设效果。

2.4 特藏建设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

特色馆藏的利用率与对教学科研的支持度是衡量特藏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而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则是提高特藏利用率与教学科研支持度的关键因素。 根据韦伯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关系理论,目前明显存在特藏建设作用发挥与服务受众有限的紧张对立。 在数字资源应用日益发达的时代,数字特藏可有效打破时间、地域等限制,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陕西各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结合校情采取纸质特藏数字化或自建特色数据库形式充实特藏资源,并作为电子资源的有效补充。 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其拥有的古籍文献、民国集萃、水文气象等特藏做了数字化建设,建成“古籍文献收藏数据库”“民国刊物全文数据库”“水文气象数据库”等,以更好地方便读者高效利用馆藏资源;还有陕西师范大学的“西北地方志数据库”、西安财经大学的“秦商特色数据库”等等。 部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工作由于经费、技术支持等制约,开展较为缓慢或尚未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用效果。 例如,西北政法大学的近、现代法律及延安时期特藏,因经费不足、技术支持不力等未能开展,出现利用与保护上的矛盾;西北大学的古籍特藏数字化也因经费问题暂时停滞。 但是,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才是问题根源。 多数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仅限于本校甚至是本馆网络范围内,没有充分发挥出数据库网络共享服务的功能,特色资源也未能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高投入数字特藏仅可服务本校少量读者,与其投入价值不成正比,且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未充分发挥。

3 陕西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建议

陕西高校图书馆以地域特征、办学特色、特殊文化资源等为依托进行特色馆藏的凝练与建设,并已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科研需要与未来发展布局,注重学科性和专业性,在长期渐进的发展历程中牢牢把握特藏服务需求,方能做好长期性积累而不失偏颇。

3.1 准确定位,做好特藏规划布局

陕西高校数量较多,处于相同办学地区的各高校,唯有借助学校办学特色、特殊文化资源等,并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考量特藏建设如何准确利用优势特征,有所选择和侧重,才能克服同质化,避免重叠雷同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数陕西高校图书馆通过长期建设并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具有一定数量且结构完整的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积极作为,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积力之举。 因此,学校与图书馆应统一共识,以学科发展、特色专业建设等为着力点,构建以某专业、某学科特藏为基准的多学科藏书体系,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均需在顶层设计给予充分明确,才能在统一思想、统筹规划下,利用充足经费支持,实现特藏立馆与特色办学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3.2 规范管理,确保特藏持续建设

一个组织有序、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特藏资源系统是特藏建设题中之义,也是考核一个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的砝码。 特藏之特不仅体现在特藏资源本身,还体现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的馆藏管理以及深层次的发展理念与专业研究上。 特色馆藏发展政策的具体指导大纲,设置相关机构和岗位、配备专业建设团队、制订相关业务和管理规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特色馆藏建设的有序进行。[11]在此基础上,依托合理科学特藏布局的顶层设计,深度融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在充足经费的有力保障下,才能有效克服单一化、零散化随机布局,实现持续性建设。 以西安财经大学为例,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资源优势,形成了秦商图书馆的建设思路与框架,并通过与陕西省秦商联合会合作、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支持等,开始着手秦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加工工作,于2018 年建成我国首座彰显秦商文化的图书馆,并建有“秦商特色数据库”“丝路秦商多媒体展示平台”等,致力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秦商故事,弘扬秦商精神,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目标,展示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3.3 加强宣传,提高特藏利用水平

通过多样化手段进行特色馆藏全方位呈现和多途径宣传,可以扩大特藏影响力并有效发挥其价值,更好服务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发展,实现特藏利用效果最大化。 在图书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读者服务重地,设立特色馆藏栏目多形式推介资源项目,充分有效且权威展示其主题特点、服务方式等,通过对印刷型特色馆藏的资源介绍、馆藏分布、借阅方式、开馆时间等进行细致说明,便于读者掌握特藏讯息,方便快捷、充分有效了解和利用。 图书馆还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藏展览、读书会等形式推介特藏资源,也可利用图书馆承担的信息素养教学平台,适当嵌入特色馆藏类课程,拓宽特藏服务对象,由等待读者“走进来”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走出去”的良性发展态势。[12]这些让特色馆藏走出“深闺”的手段,为图书馆特藏服务方式更新提供内驱动力,有效促进自身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在转变中不断生长。

3.4 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特藏价值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的基础,更是提升图书馆形象的有效途径。 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满足特别需要、突出特色资源,将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3]伴随着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发展大潮的冲击,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加强特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为高校馆际之间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14]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学科特色、区域特色的数据库,为本区域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特色化文献信息资源服务。[15]然而,图书馆建设资金基本呈逐年减少态势,加大特色馆藏建设经费似乎并不现实,且部分特藏也确因资金问题造成建设乏力。 在此背景下,共同构建图书馆特藏资源体系,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不仅可以缓解经费紧张的现状,也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体现优势和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文献资源共享项目,首推CALIS 的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16]因此,由陕西高校图工委或其他能够行使省中心或地区中心功能的行政部门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牵头走好资源共享之路,参考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BALIS) 、天津高校资源联盟等极具鲜明区域内资源共享特征机制的案例,使特藏真正做到“建有所用”,而非“面子工程”式完成任务。 唯有走好特色馆藏共建共享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发展。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动态、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是其提升增值效应的良性循环文化系统,是高校发展建设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藏建设与地方发展、学校办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息息相关,应牢牢树立特色立校、特藏立馆的观念。 唯有重视科学规划特藏建设合理性与系统性、做好特藏持续建设支持保障,坚定地走好资源共建共享道路,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特藏馆藏数据库
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
——基于读者接受维度的理论探索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