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2022-07-07 01:29钱光辉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场域资本学院

邱 飞,钱光辉

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邱 飞a,钱光辉b

(浙江农林大学 a.发展规划处;b.学科建设办公室,杭州 311300)

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四新”建设的重要路径。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发现面临办学主体关系不清,企业的教育实体地位尚不突出;场域资本竞争过度,教育育人成效尚不显著;行动者惯习固化,学院组建模式尚未变革创新三大困境。为此,本科高校需要变革组织模式,构建“链式发展共同体”;理清主体关系,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转变固有理念,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以此实现路径突破,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场域;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加快推进“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0年7月30日,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南提出,为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1]随即,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文本。我国产业学院最早开始于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为了解决人才技能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错位的矛盾。新时期,产业学院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创新,并且范围逐渐扩展到本科院校。然而,在高等教育变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建好现代产业学院,许多本科高校尚存在一些困惑。文章在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与困境,探索发展路径,旨在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变革和发展传统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场域理论内涵

“场域”是当代法国思想大师布迪厄(P.Bour- dieu)构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场域理论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是由不同的场域如经济场、教育场、学术场等构成的,各场域又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必然性。[2]以场域理论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路径,需要首先掌握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把握基本内涵。

1.1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

布迪厄场域理论主要阐述了场域、资本、惯习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场域是一个个被分出来的独立空间,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场域也可做多种类型划分,以便于研究和分析。另外,场域与场域之间有明晰的界线,而这条界线就是场域内作用力发挥不到的地方。布迪厄将场域形象地比作游戏,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则决定着场域的结构。资本是场域内不同力量输出的表现形式,其类型主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3]135惯习是行动者确定的一种立场,即一种明确地建构和理解具有其特定“逻辑”的实践活动的方法[3]164,具有稳定性,与场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从场域角度进行研究涉及分析关系、结构和惯习三个必不可少并内在关联的环节。基于布迪厄的观点,各种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是力量关系和旨在改变场域的斗争关系的地方。一个场域包含若干子场域,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本质上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各种力量展开争夺旨在维持或变更在场域中的构型,资本是贯穿场域理论的一种重要力量,影响场域的结构形式,场域与资本是一对彼此依存、相互界定的范畴。[4]而惯习通过影响行动者这一媒介的实践活动对场域发生作用。

1.2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场域分析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涉及由三类不同主体组成的三大场域,分别是政府等机构所处的政策产生的政治场域、本科院校所处的知识生产的教育场域和企业所处的物质生产的行业场域。这三大场域既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必须的组合阵地,同时三大场域的行动者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力量的博弈,为改变所处场域的结构以及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关系而竞争。无论是政治场域、教育场域还是行业场域,都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发展的必然性,场域中的行动者遵循行之已久的惯习,产生相应的行为,反过来建构和丰富场域。这使得场域与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这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阻碍场域之间深度合作的桎梏。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同场域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空间。由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复杂关系的构成、资本的流动与作用等多种因素,各个相近场域之间会被无形地连接在一起,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只是合作关系的深入程度不一。总体来说,场域之间是复杂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力量在同时发挥多重作用。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涉及到政治场域、教育场域和行业场域三大主场域,政府、高校和企业分别是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产教融合无法打破现状、走向深层次的重要因素。场域运作和转变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资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39资本是场域的一种重要力量,场域内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左右着场域的位置结构,不同资本地位的差异和作用的强弱造成场域内的竞争与波动。

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来说,是权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所在的政治场域内的媒介资本主要是权力资本,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带有强制性的手段支配关系。教育场域内同时存有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等其他类型的资本,这些资本也确实参与、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场域的运行过程,但这些资本并非足以界定教育场域的基本资本形态。[4]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因此,教育场域内的媒介资本主要是文化资本。企业所在的行业场域以产品输出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其媒介资本主要是经济资本。资本的有序竞争产生的是促进作用,而竞争失衡则是使场域关系恶化的关键因素。作为场域中的主体——行动者,其行为实践是发挥作用的能动性因素,其中惯习的遵循一方面起到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惯习的异化将会成为事物发展前进的阻碍因素。

2 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困境

加快推进“四新”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发挥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整合资源,建好现代产业学院,对接区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思考。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仍处于探索期,进展缓慢,分析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阻碍将有利于对症下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创新,助力产教深度融合和本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1 办学主体关系不清,企业的教育实体地位尚不突出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多利益相关者的组织,是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或专业为载体建立的,合作主体包含政府、行业企业等,是多主体共同治理的结果。但是,不同主体所处的位置和担任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政府在产业学院的实际运作中不再是占据支配性的地位,而是通过平台提供、政策供给成为各合作方的服务者、协调者,地方政府应该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助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5]产业学院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归宿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互动,将大学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的第三大职能是社会服务,这是由大学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不应仅仅是高校至上,而是“双主体”的概念,高校和企业理应平起平坐,共同肩负起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共同推动产业学院的良好运转。

然而,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关系还尚未完全理清,由此造成不同主体施加力量的不均衡。政府由于职能的转变,作为幕后辅助力量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包括稳定的政策支撑、宽松的发展环境、适当的财政补贴等。大学和企业是办学的两大实体,但二者的关系目前还处于理不清的状态,两者的力量也存在极度不平衡。尤其是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在整个过程中是被动的、裹挟的、被边缘化的。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评价等手段,将权力资本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将企业裹挟进产教融合的漩涡中,使其被动地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招揽员工、寻求自身发展和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会选择主动搭上大学这条船,与大学展开合作。但是,掌舵这艘船的是大学,企业位于边缘,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理应突出企业的教育实体作用,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就目前来看,高校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方面,高校给予企业的主动权、管理权等不足;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第二主体的意识尚未形成,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产业学院的实质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层次较低,双方力量未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大学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一直独立于育人体系之外,造成企业积极性的缺乏,企业的教育实体地位不够突出,固有的分工使产教之间始终隔有一道鸿沟,无法真正融合发展。

2.2 场域资本竞争过度,教育育人成效尚不显著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场域是本科院校所处的知识生产的教育场域。助推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变化影响着场域内各种资本的结构关系,以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为表征的文化资本被更多的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所裹挟。资本的“竞争”与利益的“交换”始终在场域内无休止地进行着。当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主体间无法通过协商与妥协的方式达成一致,资本的竞争将会加剧,甚至超过场域空间的最大阈限值,达到一种过度,这将使场域内的结构关系发生严重改变。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来说,竞争无度表现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权力资本意图通过强制性力量左右场域的结构,企业层面的经济资本力图以金钱、资源等物质利益渗入文化资本继而强化资本输出。

由于教育场域本身的自主性较弱,无论是政治场域权力资本的直接支配,还是产业场域经济资本的间接渗透,二者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现有场域的逻辑规则。[6]场域资本结构失衡的压力动摇了文化资本的核心地位,不同的资本在场域内会以各自的形式发挥作用,形成结构性压力,文化资本屈从,立场空间不得不让位于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位置空间。而作为教育场域,当文化资本处于弱势,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占据绝对上位时,教育的本质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威胁,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会动摇,教育也无法真正达到育人的成效。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运作过程中,高校大多时候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按照自身的逻辑开展人才培养,看似拥有强大的力量,左右着整个场域之间的关系连接。但实际上,却处于夹缝中,既要“迎合”政治场域的权力资本的政策引导,又要“适应”产业场域的经济资本的发展需求。三种资本力量并不是以和谐的状态共生,而是暗流涌动。若政策力量和经济力量持续加剧输出和无序竞争,文化资本的力量将会相对减弱,大学作为文化资本的输出地,将会被挤出场域的核心位置。那么,教育育人的成效是否会被减弱,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显现呢?三种资本力量在基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输出能量和开展竞争都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前进规律的。但是,资本力量间的严重不平衡,无法达到稳定的状态,将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偏移,高等教育的育人本位也会被动摇,这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是不利的。

2.3 行动者惯习固化,学院组建模式尚未变革创新

场域理论中另一重要的概念就是“惯习”,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是一个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以及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3]179行动者的决策不单是由制度或者社会结构决定的,行动者的惯习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发挥着决策阀门的作用,场域行动者的策略选择是惯习异化的畸形产物。[6]惯习的固化或者说是异化,将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来说,行动者的惯习异化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上,学院组建模式守旧,固守学科专业逻辑组建产业学院。传统学院的组建遵循“学科专业发展的逻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学院在管理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是独立的,造成了大学与企业、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边界拉大,不利于深度合作。伴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深化的产物,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重组机构,解决过往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体制难题而产生的企业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更需要变革创新,改变仅仅将学科专业进行机械化整合的组织模式,改变产教融合中企业和大学各自分散的现状。

微观上,人才培养范式落后,固守知识传递逻辑开展人才培养。固有的人才培养范式遵循知识传递逻辑,在这种范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一个“师传生受”的过程。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属性”,不能满足企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强调知识的传递本身并不是错误的,在个体的某个发展阶段,是完全符合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利于增加知识储备,奠定发展基础。但是,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目前知识的传递模式凸显的是记忆、了解和应用能力,属于“低阶学习”。而在后期的人才培养中应该从知识的传递到知识的创新,凸显分析、评估和创造能力,向“高阶学习”迈进。[7]知识传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知识的创新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才是最终目的,教育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范式,以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方向,从“工具性目的”向“价值性目的”转变。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困境提供了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总体框架。基于相关分析,总结出了如图1所示的结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涉及教育场域、政治场域和行业场域,这三种场域的主体行动者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三者的关系是稳定的,产生正向的作用助力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在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将会造成场域关系的恶化,竞争过度则会产生反向的负作用,使产业学院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与此同时,三大场域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间也是双向交互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分别通过输出文化资本、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作用于产业学院建设;另一方面,产业学院也会主要以知识和人才的输出满足场域的需求。

图1 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3 场域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突破

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来解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困境,需要在组织模式、主体关系、培养理念三大方面寻求路径突破,以“链式发展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和“师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共促产业学院的发展,为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策略。

3.1 变革组织模式,构建“链式发展共同体”,实现产业和教育相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如何组建、体制机制如何构建等顶层设计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把握着整体发展方向。传统二级学院的组建以学科专业为核心,构建组织架构,形成相应的制度建设,以满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需要。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改变以往固有的发展理念,变革组织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以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为核心。即逐渐实现由“学科专业建设逻辑”向“行业产业发展逻辑”转变,围绕产业需求,在产业学院甚至整个学校内部,建立学科专业跟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8]构建“链式发展共同体”,目的是推动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衔接,培养贯通多产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链式人才,实现产业和教育相融合。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无论放在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哪个方面,都能够迅速适应。

打破传统学院组建模式,遵循“行业产业发展逻辑”,要以产业需求为引领,重组学科领域和相关专业,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满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组建“链式”培养机构。现代产业学院要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组学科专业。分析产业发展前沿和企业的需求,找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分析自身与当地行业、产业对接的学科与专业,进行优化重组,根据产业链需求,组建学院。[9]另外,改变传统二级学院的管理架构,引入理事会的治理模式,组建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高校等部门领导构成的理事会,下设院长办公室,全面负责学院具体工作;健全独立运行机制,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保障运行;在内设机构、人员聘用、团队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使办学资源优先聚集。第二,汇聚“链式”培养队伍。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人力资源。现代产业学院的定位是应用性,紧密对接社会,行业教师直接对接产业和企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中担任着与学校教师同等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能性、实用性、实践性教学,带来“象牙塔”世界外的前沿知识。因此,要优化教师结构,吸引行业企业的高技能、高职称人才入驻产业学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组建起“学院教师+行业教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此外,可通过“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完善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互通培养的体制机制,给予校内教师更多企业实践锻炼机会,并且适当延长时间,从而增强学院教师教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三,加强“链式”人才培养。大学培养的人最终要流向社会,要谋工作,因此,需要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切实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实际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与企业协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另外,深化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技能融合、创新融合的交叉型人才。

3.2 理清主体关系,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生产和教学相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是多利益相关的组织,办学主体主要有大学、政府、企业。基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学和企业成为真正办学的实体,参与到产业学院的建设当中。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尚未深入,主要原因是大学和企业之间始终隔有一道鸿沟,划定了两个场域间的边界。新时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理清大学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模糊两者之间既定的边界,拉近二者的距离,进而明确主体责任,共同担负育人使命,从而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大学与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有各自的职能和理念。大学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丰富为带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五大职能,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目标是生存、发展、盈利,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技术突破。二者各方面的差异,既是融合的障碍,但就矛盾的两面性来说,也为融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淡化大学育人、企业用人的固化分工,打造校企共商、共育、共融的新型伙伴关系,实现校企双方共谋发展、共同治理、共享资源。实现企业和学校多方位的融合发展,包括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校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相融合,大学责任使命与企业利益追求相融合。其次,要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真正践行“双主体”的建设理念,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当前,校企融合模式不够深入,且多流于形式和表面,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等,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生产”和“教学”相融合。最后,大学要适当“放权”于企业,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和管理权。“放权”并不等于“让权”,不是大学撒手不管,完全交给企业,而是企业作为一方主体,应该具备同等的权力,享有管理权、教育权、财务支配权等,这也是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重要方面。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条件改善由校内资源支撑转向由行业企业资源支撑,行业企业的文化、技术和知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来源。[10]这对企业来说,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和开展行业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是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主要目的;对高校而言,可以拓宽资源获取渠道,激发办学活力,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提供力量支持。

3.3 转变固有理念,构建“师生创新共同体”,实现教书和育人相融合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突破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教育的理念亟需发生转变,由遵循“知识传递逻辑”向遵循“学生中心逻辑”转变,即由“知识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由重视教师的“教”到强调学生个体的“学”,由注重知识的掌握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基于知识逻辑构建评价体系向基于技术创新构建评价体系转变。在这样一种理念下,构建起“师生创新共同体”,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建构生成知识,实现创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前,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完成了传道授业,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解惑。所谓的解惑,是教给学生看待问题的世界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不仅是“掌握知识来武装头脑”,而是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室、教师、教材”为主体的“老三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体的“新三中心”[11]。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视为学习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甚至可以是一种知识生成创新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主人翁”意识会被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产生正强化于教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教师要秉持“个性化教育”的育人理念,因材施教、因人设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力和现有水平,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再者,改变现有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作为评判依据,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减少对课程的统一化、标准化要求。

[1]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EB/OL].(2020-08-11)[2021-11-27].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2] 李旭芝.大学场域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发展与重构——基于教师职业生涯视角[J].中国林业教育,2021(4):1-6.

[3] 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8-91.

[5] 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30-37.

[6] 李冲,朱晨阳,李丽.不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缘何可以通过?——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D大学案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7):63-69.

[7] 吴树芳,朱杰,王梓懿.浅析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46):22-23.

[8] 崔彦群,应敏,戴炬炬.产教融合推进应用本科“双主体”产业学院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6):66-69.

[9] 沈希.以现代产业学院助推新时期产教融合[J].教育发展研究,2021(5):3.

[10] 陈国龙,林清泉,孙柏璋.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44-46.

[11] 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35-56.

On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QIU Feia,QIAN Guang-huib

(a.Development Planning Division,b.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fic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newly-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new medicine colleges,new liberal art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Field Theory of Pierre Bourdieu,a French sociologi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n China,and finds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running subjects is unclear,and the educational entity status of enterprises is not prominent. The field capital competition is excessive,whil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is not obvious. The habitus of those in action is solidified,and the mode of colleges has not yet changed or innovated. Therefore,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need to reform their organizational mode and build a“chain development community”,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bodies and build a“school-enterprise community”,change their inherent idea,construct“teacher-student innovation community”to achieve the breakthrough and create a new mod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ield;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community

G647

A

2096 – 2045(2022)02 – 0028 – 07

2020年度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农科建设改革与发展之农林院校专业生态体系研究”(ZY20017);浙江农林大学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新农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GJYY202104)资助。

邱 飞(1995—),女,河南新郑人,浙江农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钱光辉(198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农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夏 琍]

猜你喜欢
场域资本学院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资本策局变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