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雄飞 周志勇
(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 麻醉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对手术患者实施麻醉的时候,由于患者的气道结构出现了异常情况,操作中产生不良反应或受到以往疾病的影响,而导致气管很难插管,气道受到较大的阻碍,不能顺畅呼吸等,这些均属于麻醉中的困难气道。对于这一病症的干预,是麻醉医生需要应对的必修课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临床任务。在麻醉患者的过程中,发生困难气道的情况并不少,这样的状况会造成人工通气难以实施,可使患者短时间出现缺氧的问题,造成心跳、呼吸的骤停,严重损伤脑部,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难以挽回的结果。相关数据显示[1],在病亡患者中,与麻醉出现气道困难且难以处理的,大概能够占到30%,由于插管困难,暴露喉镜超过2 次的患者,其发生缺氧的概率大概为70%,与没有插管困难者相比要显著更高。在麻醉病死中,由于呼吸道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大概70%,引起的原因,主要包括插管困难、呼吸道梗阻、误入食管,而大部分气道困难者,可借助预先的评估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实施合理的处置[2]。本次研究对麻醉中困难气道的患者,重点探讨了预先判断与有效处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抽取本院2020 年8 月~2021 年11 月接收的68 例麻醉中困难气道者进行研究。纳入的患者无精神疾病;对本实验内容了解,能配合完成本次实验。排除临床资料存在缺失者;认知存在严重障碍者;难以沟通者;随访研究依从性比较差者。本组男37 例,女31 例;最大年龄58 岁,最小32 岁。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一般资料[n(%),()]
表1 比较一般资料[n(%),()]
基础资料 对照组(n=34) 观察组(n=34) t/X2 P男18 19性别0.059 0.808女16 15年龄(岁) 43.27±5.43 45.35±5.61 1.553 0.125体重(kg) 65.92±6.84 66.03±6.92 0.066 0.948受教育年限(年) 15.91±3.28 15.94±3.31 0.038 0.970 BMI(kg/m2) 26.14±4.03 25.97±4.11 0.172 0.864平均身高(cm) 164.76±4.32 164.81±4.38 0.047 0.962
对照组常规处理,而观察组实施针对性干预。
(1)在麻醉实施前,科学评估气道。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对一些引起气道处理困难的因素进行探查和分析。如患者有没有实施手术的历史,气道管理有没有存在困难史。对一些病理原因进行分析,如患者有没有会厌、舌太过肥大,是否伴有呼吸暂停疾病,有没有小颌畸形等先天性异常病症等。其次,需要对体格进行检查。对于面部来说,需要查看患者张口可否大幅度进行,门齿有无外突,舌头是否巨,颈椎的活动有没有受到限制,有没有存在病态肥胖等。对于鼻腔情况,需要检查通气的顺畅,有没有时常受阻,鼻中隔有无较大偏移。存在这些症状者,行气管插管,若是经鼻,需要特别慎重。对患者需测量张口度,张口最大的时候,上下门齿正常的距离为3.5cm~5.6cm,小于3cm 需要予以重视。在检查颈部的时候,颈部后仰难以大幅度进行,取仰卧,尽可能进行仰颈。对颈部疾病史进行了解,如骨折、脱位等,且手术之后,颈前存在很大的肿瘤,颈背太多的脂肪,颈部比较短、粗等。在检查气管、呼吸道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相应疾病史进行细致的了解,对于有没有发生气道困难进行询问,对呼吸道气管结构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异常,如果颈部有肿瘤(大型或血肿纵隔)会明显压迫气管。
(2)麻醉前做好准备。要检查和准备好相关设备,如型号不同的喉镜片、气管导管(超过两种型号)、纤维光导、逆行插管器材、监测仪等。对可疑气道处理困难的情况,需要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处理方式。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助手。在处理这一过程的时候,考虑给氧的问题。在进行吸氧时,开始麻醉前,给氧采取面罩方式,在进行插管准备时,吸入氧气,拨管后,氧可经鼻导管进行。
(3)处理措施。在术前,经检查明确存在气道困难,需要将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医生也需要做好应对的措施,尽可能地防范术中发生意外。将麻醉的具体事项向患者详细讲解,若发生异常,医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患者需要与医生做好配合。在进行气管插管时,需要助理人员一起协作进行,且需要注意插管前,要实施面罩供氧,插管拔出后,及时予以供氧。插管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的自主呼吸,维持其清醒,依据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处理,如果发生异常的状况,患者的呼吸出现困难,或者意识发生不清,相关操作需要停止,用面罩为患者马上进行供氧。
观察两组有效通气情况、病死情况[3]。
观察组的有效通气情况要更高(P<0.05),而病死情况,要比对照组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有效通气及死亡情况[n(%)]
在临床麻醉当中,发生困难气道管理,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是麻醉学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项任务对麻醉医师来说,有着较大的挑战性,但必须予以攻克[4]。引发困难气道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气道结构异常是最为多见的,若是患者存在张口困难、声门隐蔽病态肥胖等情况,也可能会发生气道困难的问题。在进行麻醉前,麻醉医师必须对全麻插管的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术前评估。这样能够借助评估,来对各种因素造成的声门偏离中线或者张口受限的患者进行掌握,从而对这些可能存在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可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引导进行插管操作。这一过程中,可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防止发生损伤缺氧的情况。同时在术前,需要注意用药的合理性,予以最佳的干预方案,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的熟练操作,能够对各解剖部位进行正确的识别,在进行插管的时候,需要患者保持相对清醒的状态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在麻醉诱导实施之前,已对患者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困难插管的情况,并且提前准备了相关的器械材料,对应对方案进行了完善,予以合理的人力支持,来对意外情况进行积极的应对[5]。在进行气道困难处理的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则为,不轻易进行全麻诱导插管。分析原因,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可使气道能较好地保持自然通畅,还有助于维持相应的肌张力,这样方便对呼吸道组织结构进行识别。诱导之后,向前移喉头,会加重常规插管的难度。
对于气道困难者,大多数经过术前检查均能够发现,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处于正常的状态,但是在进行手术麻醉插管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术前实施的检查,并不能保障术中会完全顺利,这就需要在开展手术治疗前提前进行应急方案的制定,来应对临床的突发情况。当术中出现没有预测到的困难气道时,若是患者有着尚可的氧饱和度,可以再次进行插管,如果不能实施插管,或者在相应的时间内没有把握完成插管,需要马上改为面罩通气。对出现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选择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现有的人员、设备等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尽快予以有效的通气。在进行手术的时候,人工通气的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紧急状况下,能够对病人的生命进行挽救。调查统计指出,在总手术的实施中,由于供氧的延迟,引起严重后果的病例能够占到占1%~4%[6]。因此,在实施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科学评估其气道结构,特别需要加强评估异常的部位,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预案。
在进行麻醉诱导的过程中,发生插管困难的概率大约为1%~4%,而没有预料的这一情况仅为0.5%。在实施插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同一方法反复的尝试,一种方法失败后,需要快速开展另一种技术,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情况。因此,对气管插管方法的合理选择,有助于气道畅通的维持,保持通气和氧饱合度,这是非常关键的。
综上所述,对气道困难者,若在术前发现,需要提前进行预案,在术中尽可能避免发生。若是术中出现这一情况,需要借助预案,及时予以有效的干预,依据实际情况,实施面罩供氧,缓解症状后,再实施操作。对困难气道提前的评估、判断,能更有效地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