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陈一竹
2010 年年末,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的孩子从未使用过iPad。乔布斯说:“我们会限制孩子在家里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Blogger、Twitter 和Medium(均为线上社交媒体) 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给他的两个年幼儿子买了数百本书籍,鼓励他们阅读,而不是使用电子产品。
你会发现,很多科技行业的从业者都有着类似的看法。比如好几位游戏设计师都宣称,他们不会去玩《魔兽世界》这种很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这样的案例让人细思极恐,为什么全球最有名的那些科技主义者同时也是最恐惧技术的那一部分人呢?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了解得足够深入。
2022 年2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29亿,较2020 年12 月新增手机网民4373 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报告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较2019 年(32.9%)提升0.8 个百分点。
出生于新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离得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更加剧了互联网在生活及学习中所占的比例。疫情动态信息的获取、保障居家期间的学习与沟通、线上订购生活用品,从种种方面来看,互联网的作用显而易见,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在便利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在网络使用率大幅提高的事实下,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由于缺乏健全的认知能力,将过早接触到纷杂混乱的信息。这可能会导致网络积极的作用发挥有限,并且使用户错误地认为网络的核心作用仅仅局限于社交和娱乐。
这样的判断不仅仅是猜测,根据南京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每日使用互联网的学生比例高达50%,在这些每天接触互联网的学生中,以娱乐社交为目的使用网络的占比高达64.06%。
科技是如何做到让人成瘾的呢?社交媒体的动态消息有着无穷无尽的信息;视频软件会在你观看完一集电视剧后自动跳到下一集;一些交友软件会鼓励用户不断滑动屏幕,以便找到更好的约会对象。用户在受益于这些应用和网站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看来,问题并不在于人们缺乏意志力,而在于“在设备屏幕的另一端有上千人要打破你的自律习惯。”
数字时代的环境和境况,比起人类历史上任何其它的时代都要更容易让人出现成瘾症。过去,大家公认的成瘾诱惑有可怕的毒品、赌博、香烟、酒精等。而现在,社交媒体、互联网游戏、网络购物、外卖平台,太多太多,不胜枚举。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诱惑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而我们才刚刚认识到这些诱惑的威力。
而且,相比1990 年代和2000 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启蒙初期,我们明显能感到现代科技更加高效,这也意味着更容易让人上瘾。数以亿计的用户通过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分享他们的生活,很快就能得到世界各地其他用户的回应;曾经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下载完的歌曲、游戏、电视剧,如今几秒钟就能下载到电脑、手机中。也许,科技的便利程度与成瘾出现的概率是成正比的。
人们对新技术上瘾的忧虑可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比如,在18 世纪,一位名叫J.G.Heinzmann的作家提出,读太多小说的人可能会得一种叫作“阅读狂热”的病。他认为,“阅读狂热”会导致包括视力减弱、长痱子、痛风、关节炎、痔疮、哮喘、中风、肺病、消化不良、肠梗阻、神经紊乱、偏头痛、癫痫、忧郁症在内的许多不良反应。
一个世纪后,又有人提出了“手表狂躁症”。1889年《纽卡斯尔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俗称的手表躁狂症的确过度了,事实上它正变得日益狂热。”时间的长卷不断展开,收音机、电话、电视都曾引发过类似“令人上瘾”的担忧。
如今几乎没人会说小说和手表令人成瘾令人狂躁,不管你阅读上一本最喜欢的小说时多么如饥似渴亦或是刚购买了最新款的手表。在我们现在看来,小说和手表都会引发上瘾和狂躁简直不可置信。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技术刚刚被发明亦或是最主流的娱乐消遣,可能真的引发过一些负面影响也未曾可知。
目前,我们汇总了以下几点大家公认的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使用手机耳机听音乐、打电话是损害听力的罪魁祸首之一,过大的音量会直接损害内耳细毛,导致听力损耗。经常暴露在85 分贝以上的坏境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耗。
当然,并不是完全不能使用电子产品。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音量,开启听力保护或音量平衡模式。此外,降噪耳机也可缓解耳朵压力。在饮食上,多吃包含抗氧化剂和镁的食物如坚果、香蕉、牛奶等,也有助于减少听力损伤。
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电子产品就属于典型的环境因素。由于电子产品的屏幕所发出的蓝紫光对眼部会造成极大刺激,因此,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是造成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8~9 岁是近视发病的敏感期,9~17 岁是近视高发的关键期。视觉神经系统在8 岁以前处于极端可塑阶段,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个时期内易受不良视觉环境影响形成弱视。敏感期是弱视发病的危险期,关键期是近视发病的高峰期,如果不注意这两个年龄段的用眼卫生,青少年近视的可能性就极高。在日常用眼时,要遵循20/20 原则,即每观看屏幕20 分钟,休息20 秒,并适当远眺放松。
关于电子产品对睡眠影响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睡眠置换理论、唤醒理论、屏幕光理论、电磁辐射理论等。睡眠置换理论指出人们把使用电子媒体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起止时间,容易导致睡眠时间的置换,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唤醒理论中提出电子媒体内容中可能包含大量的色情和暴力信息,容易导致个体的生理唤醒和心理唤醒水平升高,能够使人产生恐惧、焦虑和压力反应,进而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
屏幕光理论就认为电子屏幕发出的光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和生理节律,从而延迟入睡时间,影响睡眠。
青少年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智能设备几乎渗透其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场景。诸多研究认为,科技产品的不当使用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均会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使用者更容易产生疲惫感、焦虑感和抑郁等状况,甚至会出现问题行为和行为紊乱。
此外,少部分严重的手机依赖者在无法接触到手机时,会产生类似药物成瘾的戒断反应。
米尔肯研究所的一项数据表明,“屏幕时间”是导致现代人肥胖的一大原因。在过去,人们在空闲时间愿意选择运动、线下社交等娱乐项目,而现在人们的空闲时间则被电视、游戏、手机所占据。电视、手机的使用往往不会大量消耗脂肪。
同时,由于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甚至完全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使得以前需要使用肌肉完成的事情全部由技术所代替(如外卖),也使得现代人越来越容易肥胖。另外,在吃饭时使用手机、平板,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进食量增加。
由于新技术、新事物引发的上瘾忧虑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因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并不值得过度忧虑。“而现在,看着它一遍又一遍发生,我们会说什么?我们会说这很平常。这是一种常见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健康的。这不是个医学问题。”主持人兼《企业家》(Entrepreneur)主编Jason Feifer 就曾就此问题发表过看法。
著名心理学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 认为,和科技有关的问题普遍存在。但所谓的科技成瘾,绝对不属于其中之一。在他的研究结论下,科技成瘾并不十分常见,只有3%的游戏玩家(或更少)最终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忽视学业以至于自己的成绩受到影响。大多数科技成瘾都是比较温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瘾行为会慢慢消失。
毋庸置疑,科技产品从不是唯一让人上瘾的东西,有很多人都有过度开展某些活动的经历。比如,过度沉迷于电视剧、运动、某种饮食、性、工作、购物等。甚至编者还见过关于舞蹈成瘾的论文研究,千奇百怪。成瘾行为是很复杂的,但很少有关于上瘾的官方诊断。因此如何判断科技成瘾,也是很复杂的。
《无法抗拒》一书中就对成瘾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某种角度说,技术并没有好坏之分,好与坏取决于将它利用在哪里。
在很多方面,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非常相似。它们会激活相同的大脑区域,它们受部分相同的人类基本需求所驱动: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精神激发和效能感。剥夺掉人类的这些需求,他们会更有可能同时出现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
行为成瘾由6 种因素组成:有吸引力但难以企及的目标;不可抗拒的、不可预测的正面反馈;日渐取得进展和进步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未解决但需要解决的紧张关系;强劲的社会联系。这些因素各不相同,但每种行为成瘾至少存在其中一种因素。举例来说,有些人玩游戏会连续玩好几天,因为他们要去完成各项任务,因为他们已经跟其他的玩家建立了很深的社会联系,并且不断上升的级别也能给他们取得成就的感受。
数百万戒除酒瘾的人不再去酒吧,大量戒烟的人克制自己去购买烟草,但想要克服网瘾的人在生活中难免要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没有这些,甚至难以生活、工作困难。不同于其他成瘾物质,成瘾性科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全戒除科技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有其它的选项。比如可以将成瘾体验局限于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同时要注意培养一些可帮助养成健康行为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一旦你明白行为成瘾的运作原理,就很容易降低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将这种原理利用在培养好习惯上,比如那些驱使孩子玩游戏的原理或许同样能够驱使他们开始努力学习。
成瘾问题危害巨大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们会让人们沉浸在某种行为中,然后无法正常工作、娱乐,无法保持基本的卫生和社会交往。但不要过度担忧,我们与行为成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在于认识到成瘾背后的那些远离,它们是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机制来伤害我们的,这样有助于克服成瘾行为带来的危害并反过来利用它们来让自己受益。
当然,你要问我科技成瘾的时代真的来了吗?众说纷纭,存在与否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保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