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琴,王秋丽
(浙江衢化医院·浙江 衢州 324004)
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手术引起的创伤、麻醉药品的使用、长时间的禁食水、对腹腔内脏器的刺激、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1],导致胃肠道动力、功能紊乱及胃肠道神经、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衡,发生炎症反应、菌群失调而发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无自主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严重可造成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3]。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药常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辅助通便等对症治疗[4],在治疗的同时患者易形成依赖性,且因术后禁食水不能口服而经鼻饲给药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5]。中医药治疗该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外治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效果[6]。笔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受益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外科行腹部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9 例,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龄18~64 岁,平均(41.3±8.5)岁;急性阑尾炎9 例、胆囊结石7 例、腹股疝7 例、胃癌6 例、肠梗阻5 例、上消化道穿孔5 例、门静脉高压症5 例、其他5 例;行全身麻醉者32 例、硬膜外麻醉者17 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37 例、开放手术治疗者12 例。观察组49 例,男性26 例,女性23 例;年龄18~61 岁,平均(42.7±7.9)岁;急性阑尾炎11 例、胆囊结石8 例、腹股疝6 例、胃癌4 例、肠梗阻6 例、上消化道穿孔4 例、门静脉高压症3 例、其他7 例;全身麻醉者35 例、硬膜外麻醉者14 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38 例、开放手术治疗者11 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参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专家共识》[7]诊断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2)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8];3)18 岁≤年龄≤65 岁;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贫血、凝血障碍、DIC者;2)合并消化道或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狭窄,伤口、腹腔感染,消化道瘘,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者;3)术后发生昏迷、神志障碍者;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晚期、并发全身多脏器转移者;5)既往有消化系统相关手术史者;6)穴位贴敷、按摩部位皮肤有瘢痕、伤口、感染、溃疡等损伤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交代手术、麻醉等事宜,嘱患者积极配合、放松心情;术前、术后禁食水及术前肠道准备;术后积极进行止痛、营养支持、抗感染、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协助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对照组患者参考《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专家共识》[7]给予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经胃管给予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此外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具体为患者取仰卧位,选取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血海、膈俞,先用拇指指腹按压每个穴位5~10 min,以其出现胀感、麻感、酸感为宜,然后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对每个穴位进行揉按,5~10 min/次,以指下出现弹拨感为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体贴敷穴位为中脘、神阙、大肠俞、小肠俞、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血海、膈俞,药物为:黄芪、白术、当归、大黄、青皮、丹参、桃仁、王不留行、白芥子按5∶3∶5∶3∶3∶4∶5∶2∶1比例取饮片,研粉末,姜汁调匀,制成大小为0.6 cm×0.6 cm×0.6 cm的球形药丸,用脱敏胶布贴敷于穴位上,贴敷前先行按揉穴位处,使之出现酸胀疼痛为宜,贴敷后向患者交代若出现皮肤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去除,每日贴敷4~6 h。
2.2 疗效标准
参照2007年制订的罗马Ⅲ标准[9]及《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8]拟定。治愈: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排便正常,饮食及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肠鸣音2~3 次/min,肛门排气正常、排便没有明显的规律或2 日1 次,食欲差,体温波动明显,轻度腹胀、腹痛;有效:肠鸣音不清、0~1 次/min,肛门排气不畅,无大便,流食或禁食,明显腹胀;无效:肠鸣音无法听及,术后7 d仍未有肛门排气、排便,禁饮食,腹部胀痛、明显压痛,临床症状同治疗前或加重。
2.3 观察指标
2.3.1 腹胀、腹痛评分 治疗前后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8]对两组患者腹痛进行评分,总分0~4 分,评分越高腹胀越严重。治疗前后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10]评价患者腹痛情况,该评分总分0~4 分,评分越高腹痛越严重。
2.3.2 I-FEED评分 治疗前后参考美国加速康复与围术期质量改进学会制订的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评分系统(I-FEED)[11]对两组患者从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5 个方面进行评价,I-FEED评分总分0~15 分,评分越高则胃肠功能障碍越严重。
2.3.3 首次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时间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记录首次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时间。
2.4 统计学分析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胀、腹痛、I-FEE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腹胀、腹痛、I-FEED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随疾病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不同、患者的体质、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为3 %~30 %不等[12]。该病症虽然较少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其造成腹部的不适感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不利且影响手术效果和疾病的预后。中医药在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方法较多,外治法可避免患者鼻饲的不适。本研究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对体表穴位、经络的刺激,将药性及有效刺激传至病所,发挥治疗作用[13]。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学属于“腹痛”“痞证”“肠结”“肠满”“关格”等范畴,患者因手术损伤机体正气,导致正气亏虚,气虚无以推动肠腑活动及对津液的代谢、水谷糟粕的传动等,此外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使瘀滞胃肠道,肠道气机不畅,则腑气不通,产生腹胀、腹痛、大便不通诸症。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病位在胃肠,治宜益气通腑、活血化瘀。本研究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该病,中药穴位贴敷药物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当归活血补血、润肠通便,大黄泻热导滞、逐瘀生新,青皮行气消积到滞,丹参活血祛瘀,桃仁祛瘀润肠,王不留行活血止痛,白芥子利气散结通腑,引药入病所为使药,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作用。所取穴位中脘为足阳明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健脾和胃、行气化滞通腑,神阙培补正气、调理肠胃,大肠俞、小肠俞可通腑消胀,上巨虚、下巨虚分别为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合治六腑,可理气和胃、消积化滞、疏经调气,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可补益正气、调理肠胃,血海、膈俞合用可通经活血、养血和营。所取腧穴联合中药贴敷可益气通腑、活血化瘀。
I-FEED评分可在确诊为胃肠功能障碍后从患者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5 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胃肠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I-FEED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腹胀、腹痛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和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可有效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