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党勤华,王晓军(平顶山博物馆,河南 平顶山 467000 )
春秋以后,楚国势力日益强大,企图称霸中原,积极向沙汝河流域进行扩张,分封于西周早期的古应国也未能逃过被吞并的命运。楚国在春秋中晚期乃至战国时期对古应国地区的管理,为平顶山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这些具有典型楚式风格的墓葬和故城,反映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平顶山应国墓地,是西周时期武王第四子的封国—应国贵族的墓地。该墓地自西周早期开始启用,直到东汉初期以后才逐渐废弃,延至唐代、清代尚有个别墓葬遗存。应国墓地于1979年被发现,1986年开始发掘,至1997年,发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2003年为配合平顶山市政公路建设再度进行发掘。发掘所获全部资料以墓葬年代区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一,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应国贵族墓;其二,春秋中期至战国的楚系贵族墓;其三,两汉时期的平民墓葬。就发掘墓葬初步整理的情况来看,若以其年代区分,这批墓葬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两周时期的贵族墓和两汉时期的平民墓。其中两周时期的墓葬,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其入葬年代也相应地从早到晚逐渐递进。墓地南半部分是应国墓葬区,尤其是北半部分是楚国墓葬区,对研究应国与楚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国古代礼制的发展和演变大有裨益。
应国墓地内两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从文化性质上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侧为应国墓葬区,北侧为楚系墓葬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间隔距离。这种情况显然表明,不同墓葬区的墓主人分属于不同的宗族。这批所谓的楚系墓葬绝大多数是楚国贵族墓葬,有着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在年代上晚于应国墓葬,其上限大体与应国灭亡的时间相衔接,具体时间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平顶山地处东周时期楚国北部边境,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楚人北进中原,拓地千里,“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其势力范围已达中原。楚国的叶城是春秋晚期以来楚国贵族叶公沈诸梁的世袭封地和重要的北方军事重地。同时应国墓地北部东周时期的楚墓,既有楚文化的特征,又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旧县春秋战国墓葬群,在叶邑古城周围,除叶公墓外,尚有古冢30~40座,近的临近城池,远的达10余公里。现存部分有的封土较厚,大的高约15米,占地超过10亩。叶邑曾于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至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作为许国的国都。根据已发掘的M1—M4出土的器物规格可知,墓主级别较高。其中,四号墓为春秋时期许国国君许公宁墓,从墓中出土的随葬青铜礼器看,均为楚系青铜器,它反映了楚国灭许,并将许迁到叶县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这一历史事实。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许国经常遭到郑、楚等强国侵凌,先后迁于叶(今平顶山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叶、容城(今平顶山鲁山东南)。2002年3月,考古人员在河南平顶山叶县叶邑镇发掘了东周时期许国十五代国君许公宁墓。墓中出土器物,既有楚式的束腰升鼎,又有同于中原贵族大墓乐钟组合形式的三套编钟以及承周制的玉幎目等。其中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戈,其上铭文为“许公宁之用戈”。经专家认定,此墓主人是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公元前591年~前547年)。该墓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玉器、兵器等文物,对研究平顶山地方文化深受楚风的影响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证据。
叶县辛庄一号墓,墓葬形制为一“甲”字形墓。墓葬总长25.33米、宽10.30~10.40米、深8.20米。出土的文物分铜、陶、竹、木、骨、玉、琉璃、麻丝8大类总计49种190件。该墓的中棺与内棺是两件保存完好的彩绘漆棺,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中棺盖板、侧板、挡板外壁以黑漆为底,用朱红色和白色绘出旋涡纹、变异云纹等,内壁均髹朱漆。内棺外壁漆黑,内壁以红漆为底,用红、黄、黑三色彩绘云龙纹。侧板、挡板、底板之间以榫接,盖板与棺身子母扣合,是目前发现保存较好的战国时期大型漆棺之一。
辛庄一号墓距古叶邑故城仅3公里,在此区域内发现的大型楚系墓葬还有春秋时期楚国附属小国许国国君许灵公墓,战国时期的常村一、二、三号楚国贵族墓,这些墓葬均为楚国上层社会的墓葬。保存完好的楚国贵族木椁墓葬过去多出土于河南省的信阳及湖北、湖南等省,平顶山市境内出现此类墓葬尚属首次。特别是大量集中出土木漆器更是前所未见,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出土位置最北的一批木漆器,为研究该时期的墓葬提供了标准器物。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5年4月起,在叶县大竹园双冢子墓地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进展,发现的一座战国早期车马坑有车无马,且所埋车辆均被拆开放置,这在楚国墓葬中极为罕见。墓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包括两座大型墓、四座小型墓及两个车马坑。
图一 叶县辛庄一号彩绘漆棺
一号墓呈甲字形,墓壁由下而上共有11层台阶组成。由于该墓被盗严重,只出土了少量陶器、铁器和琉璃珠,没有发现墓主骨骼和棺椁,而四座小墓当中出土了部分兵器和车马器。根据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推测,该墓应是战国早期的楚墓。M1墓西侧约14米处的一个车马坑内,被拆解的5辆车南北排列,坑南有八个车轮散布其中,坑西壁下数根木棍堆积在一起,马车个别部位还能看到红漆,其中两驾马车有车顶,上面部分铜质盖弓帽也能看到。“楚人所葬车马一般都是驾乘式,车马一体,而这座坑内只发现了车,没有马,且车舆、辕、轮都是分开放置,属于拆车葬,这在楚墓中十分罕见。”仅就拆车葬而言,可能是此地位于楚国最北陲,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的缘故。
常庄墓地北距叶县县城18公里,西距叶邑古城约1公里,属于叶邑故城的附属遗存,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2018年4—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平顶山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常庄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收获颇丰,一共发掘墓葬40多座。按照年代来说,这些墓葬绝大多数属于东周时期的墓葬,其中有个别汉墓。本次发掘出土青铜器、玉器及陶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该墓的发掘对于探讨东周时期楚国贵族墓葬制度、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以来,楚国在宝丰父城、叶县的叶邑故城等地新建城邑,并驻军严守“方城之外”,拱卫楚国北方门户。这时位于滍水北岸的应城可能与此诸城一样,作为楚国在北方边境的重要军事重镇依然存在着。
春秋中期以后,楚国不仅坐拥南阳盆地,而且将其北部疆域向北推进到汝河沿线,完全占据了“汝阴之田”。叶邑故城是楚人北上和中原诸夏南进的交通枢纽,为楚国北部边境的大本营,楚人经叶与中原诸国对抗。
叶邑故城位于今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原旧县乡)。北依澧水,东邻烧车河。城墙周长约9公里,最高约5.5米。叶邑故城春秋时曾为楚国政治家、军事家叶公沈诸梁的封地,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被封为叶县尹,号叶公。叶公被尊为叶姓始祖。叶公尹叶期间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并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叶邑地丰民强,成为楚国四座大城之一。
图二 束腰垂鳞纹升鼎
《元和郡县志》记载:“父城故城在县东四十里,故殷时应国……,即楚太子建所居之城父。”父城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20公里李庄乡古城、马王庄、杨庄村等,东周、汉,父城商周时为应国地,春秋归楚为“城父邑”,是楚国北方之边陲重镇,楚太子建曾镇守于此。秦为父城县。东汉著名军事家“大树将军”冯异生于城内,葬于父城东南之龙山脚下。
父城遗址的故城址是一直从商周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城址,城址规模很大,可分内外二城。外城呈长方形、四面城垣痕迹隐约可见,东西长1 750米,南北宽1 250米,全城周长6公里,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10余米,残高1米。内城俗称“紫禁城”,位于外城内西北角,整体为长方形,城台高约3米,内城面积达40万平方米。城址内出土遗物颇丰,春秋时期的绳纹陶片乃至汉代板瓦俯拾皆是。城址内马楼、古城等附近的几个村庄曾先后出土春秋及战国时期青铜壶、铜鉴等。
父城遗址形制规整,分布面积较大,遗迹丰富,是一座布局清晰、保存完好的古城址,为研究楚国的疆域、城防、社会、人文以及观音文化起源和商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城池设立及城市发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三 错金鸟虫书戈
柏子国,古帝柏皇氏后代封地。战国属韩,称合伯。柏国故城位于今平顶山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附近,后被楚所灭。柏子国于公元前531年被楚灵王迁到楚内地,两年后楚平王即位又迁回故地,其后不见记载。柏国遗民被南迁至湖北麻城市的柏子山,另有一支又南迁于江西乐平市的柏溪。
古柏国城遗址位于舞钢市尹集镇郭庄村西,南北长1 200米,东西宽1 100米,总面积约1 320 000平方米。它是从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两汉时期的古城址。
应国从西周初年立国,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衰落,而楚国更加强大,极力向北扩张。公元前680年前后,和南阳盆地的申、吕、邓国一样,应国最终成为楚国的战利品,被并入楚国的疆土。自建国至此,应国经历了大约360年。应国在被楚灭亡以后,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呈现出楚风特点。无论是当时平顶山境内楚国建立的古城,还是后期发掘的楚墓,都明显受到楚风北渐的影响。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自此灭亡,天下归秦。从此,平顶山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一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下)》,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管会办公室,叶县文化馆:《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⑤吴伟华:《叶县旧县四号墓楚文化因素试析》,《考古研究》,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