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R的沉浸式体验研究

2022-07-07 14:44吴亚楠
数码影像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听众受众

吴亚楠

ASMR的全称为“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我们通常将它译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也被称之为耳音、颅内高潮等。其中“Autonomous”是指自主支配的;“Sensory”是有主动意识的感觉;“Meridian”可以理解为某事物的最高值;“Response”是对外界行为的回应。简单来说,ASMR是指由外界的触发器而引发的愉悦感和舒适感。ASMR创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影像和声音上的刺激,激发用户的想象和冥想,进而在用户大脑中构筑特定的场景,融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消除用户与主播间的间离感,从而为用户打造沉浸式體验的环境。各种视频和音频软件都可寻觅到ASMR的身影,其拥有不少爱好者,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国内的ASMR听众已达500万。

ASMR的沉浸式体验的文献综述

无论是ASMR还是沉浸式体验,都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传播现象,目前我国对此两者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关于沉浸式体验的研究

沉浸式指的是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之中,是一种状态描述,沉浸式体验的本体最终在于体验。总结学者以往的研究,体验包含两个层面:一从实践层面上来说体验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其次是认知心理的参与,这主要是从心理层面阐述的。而“沉浸”最初属于心理学词汇,是用来形容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可以过滤掉一切没有关联的知觉,强调对某种事物的投入感。

相较于我国,国外对于“沉浸式体验”的研究趋于成熟,其研究领域囊括沉浸视频、沉浸音频、沉浸互动界面与传感器等多个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技术、艺术展览、APP设计以及综艺节目方面,在硕士论文中也多有出现,但在国内并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定义,多指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加持下衍生的体验产品或活动。其中学者常雷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他指出沉浸体验可以使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感受能够在参与某种活动中时,给人一种充实感和幸福感,因此,这种体验也被称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沉浸式体验现被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就词汇本身来看,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客观的沉浸环境,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即丰富的主观体验,使人浑然忘我。

关于ASMR沉浸式体验的研究

俄罗斯女孩Maria在其YouTube频道“Gentle Whispering”上传的视频最早使用了ASMR这个词汇,是现拥有点击量最高的ASMR节目之一,紧随其后有更多博主专注于制作此类视频,ASMR行业逐渐发展成熟。2016年,罗振宇在深圳卫视跨年演讲中提到ASMR,这是中国公众人物首次在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舞台上提到这个在大众语境里略显陌生的词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多媒体内容ASMR形成的沉浸式体验进行分析,只是在少部分论文中简单提到。例如曹境在《国内外ASMR传播对比及反思》中指出沉浸式传播与ASMR完美契合,ASMR的沉浸传播有更具真实感的互动参与和更具场景化的实时传播两大特点。

除此之外,学者赖黎捷、张红霞以国内三大移动音频平台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法,探析了ASMR的发展趋势。同样魏晓凡也对ASMR的发展、特点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刘蒙娜、刘丽萨和潘玺帆、胡泽的文章则从声学层面简要探讨了ASMR声音的制作特点,部分解释了ASMR刺激人的大脑的原因。曾佳思在《ASMR声音传播的探索性研究:受众需求的视角》中着重分析了受众在观看此类视频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郭殷锈、刘洁章则从新媒体文化、传播学视角出发,将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与广告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即ASMR)的传播和广告业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思考。

ASMR在世界上拥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YouTube平台的ASMR内容视频的最高播放量达到了1.2亿。在中国也已形成了一个虽不算大,但亦不可全然忽视的兴趣爱好群体。仅就其发挥的娱乐休闲功能,及其在文化生态圈中的价值,ASMR也值得学者们研究一番,目前我国很缺乏权威学者以学术视角对其的观察。

分析ASMR的沉浸式体验的相关理论

沉浸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安内斯·亚当斯从游戏设计的角度将沉浸分成三个方向:操作型沉浸、战略型沉浸和叙事型沉浸。操作性沉浸通常发生在快速动作的游戏中,射击类游戏就是典型例子。当玩家处于游戏操作的瞬间,强大的大脑会关闭大部分的其他功能,使玩家处于眼手直接统一的状态,沉浸在玩游戏的每时每刻的动作中。于战略性沉浸而言,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例如象棋。当沉浸在其中,为寻求一条通往胜利的最近或最优化的途径,人的大脑会不断观察、计算和推导。叙事性沉浸重要的是讲故事,通过营造情景、设定角色、渲染气氛、制造情节等促使受众沉浸其中,书籍、电影以及本文探讨的ASMR就属于叙事性沉浸的类型。该分类方式有局限性,但对沉浸的理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著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到打造心流的设计法则,这里的心流即沉浸,包括叙事性设计和最省力法则。叙事性设计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人通过与受众互动来创造意象以激发情感,叙说对事件的理解。最省力法则主要讲的是效能阻力,包括认知阻力和运动阻力,认知阻力是指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脑力活动总量,运动阻力指的是体力活动总量。效能阻力高意味着执行时间与错误就会增加,进而降低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因此沉浸感的打造要最大程度地减轻效能阻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大众传播研究史上的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研究效果基本是站在传播者的立场,探究传媒的传播活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预期目标,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研究则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动机和媒介接触满足了受众的哪些需求,进而总结大众传播给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带来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早期研究的重点。我们通常认为“现代时期”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中社会学家卡茨是主要代表人物,其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首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图1)。为了满足自身社会或心理层面的需求,人们综合考量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条件后产生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无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都会反过来影响已有的媒介印象。

ASMR的沉浸式体验解读

ASMR沉浸式体验的场景构建

ASMR会使人的头部、颈部和背部产生酥麻之感,主要是通过视觉影像与各种细小声音对人体五感上的刺激获得。ASMR的声音内容主要有两类:(1)人体声音:主要是模拟人声低语,例如日常闲聊、模拟剧情等以耳语的形式在听众耳边营造氛围,此外还有利用人体器官嘴唇、牙齿等发出的声音,咀嚼东西就是典型例子;(2)物体声音:通过敲击、摩擦、切割道具发出的声音(图2)。ASMR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触发着听众的ASMR反应,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如耳语、吹起、敲击等声音本就能给人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刺激,ASMR视频则是放大和还原了这种刺激。

(1)感官刺激形成沉浸感

感官刺激是人最直接的体验,ASMR以听觉沉浸为主,图像引导为辅,ASMR表演者类似催眠师的角色带领受众进入到放松状态。在符号泛滥的视觉时代,ASMR以声音传播为主给予人们一片宁静之地。大部分ASMR受众指出ASMR具有助眠和安神的功能,ASMR可以改善人们焦虑情绪,使大脑得到放松进而提高睡眠质量。这是因为ASMR声音触发刺激了人的感官系统,从而人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流,可以将之理解为特殊的神经兴奋,当电流窜过神经时,人体的颅内、头皮、背部和身体的其他范围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舒适的刺激感,也因此ASMR被形容为“大脑按摩”。ASMR提供了安静的环境,使受众逐渐放松,帮助其提升睡眠质量。

同时,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使用耳机的比例在逐渐上升,无论是上班还是睡觉都习惯戴上耳机听一些音频。夜深人静的夜晚,戴着耳机的受众极易在ASMR创造的安静氛围中集中注意力,生活中难以注意到的细节被呈现出来。不同于正常语音的轻柔的低频声音通过激发人脑的认知反应,让人们的双耳感受3D空间的声音。除人声外的其他音效,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进而产生沉浸感。听众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在由听觉创造的“虚拟世界”之中,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2)场景传播扩展叙事能力

“场景”原指艺术作品如戏剧、影视等叙事的基本载体和特定的空间环境。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凸显了“场景”打造的重要性,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服务。依托于技术的加持,“场景”运用到ASMR的制作与传播的活动当中,结合心理和情感空间,为受众构造一个舒适的虚拟世界,进而拓展ASMR的叙事能力,增加ASMR的信息量,提高受众的体验感。

ASMR的专用设备,一般需要具有高灵敏度和低自噪声的麦克风、专业的音频声卡以及话筒放大器等。ASMR视频录制地点主要是在家中,而不是专业的录音棚,以尽可能地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ASMR表演者发出的声音聚集在一个密闭空间,以极近的声音距离最大程度上呈现声音本身的特点,极具真实性和临场性,给予受众最佳的听感。一般每个ASMR视频都会有其特定的主题和构造的虚拟环境,受众在耳机里接收到的不同声音创造出不同的场景(图3)。此外ASMR中的环境白噪声也会增强受众虚拟的空间体验,例如窗外的烟火声和海边的风浪声。也有ASMR会直接呈现图画或视频,跟着主播的轻声细语,以一种“在场”的方式享受短暂的声音世界。

(3)互动体验转变听众身份

ASMR视频博主与听众间的互动使得听众作为参与者参与到虚拟场景之中,听众的注意力以及体验感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深。不同于播客、有声书等其他音频形式的内容,听众只是在单方面地接收语音讲解信息。“晚上好。今天是简单地给你梳梳头……”博主的轻语声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听众走进沉浸环境,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空间中,博主与用户相互连接,缓慢叙事中弱化受众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感。

循着轻柔耳语,听众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心理和身体都获得了“在场”的感觉,实现身体与场景的融合。B站UP主@MTkoala在2022年4月27日视频中模拟了梳发的场景,有听众在下面搞怪地评论道:听完MT的梳头视频,转头发现肩膀上全都是自己掉的头发,直接被吓醒。这也间接地体现了ASMR视频在传播中带来的沉浸感。ASMR沉浸传播中,处于传播节点的听众不仅是单一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场景的一部分,成为传播的内容。

ASMR沉浸式体验的用户体验

2020年位于斯德哥尔摩的ArkDes博物馆筹备了一场名为Weird Sensation Feels Good(奇怪却感觉很好)的展览,这是全球首次以ASMR为主题的展览。“就像冥想或瑜伽一样,ASMR作用于身体和思想,它无关速度,缓慢而专注,将人隔离在嘈杂的世界之外。”在这次展览的介绍中ASMR被如此描述。佛吉尼亚雪兰的一位生物科学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观察,也发现ASMR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入睡,对情绪也能起到一定的治愈效果,从而减轻压力。

(1)社会重压下的依托

ASMR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尤其受到年轻人广泛的喜爱。这种对舒适感和享受感的需求,除助眠外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选择。在ASMR表演者创造的虚拟情景中,受众可以暂时抽离真实世界而沉浸在新的场景之中,在新的感官世界忘掉现实的烦闷,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

目前针对ASMR对人身心带来的实质影响的研究并不多,但从ASMR受众的反馈来看,ASMR的确能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缓解失眠状况。失眠逐渐成为当代人的普遍痛点,《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问题必须得到重视。ASMR独特的声音传播引导人们的思绪投注在新的体验场景之中,通过深层次的交互体验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解压助眠,对于承受压力而难以入眠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愉悦的精神按摩。在UP主@MTkoala视频下方评论我们就可窥见一二:

@徐行229:还有40多天就要高考了,希望姐姐能勤奋到那个时候,希望高考不要失眠。

@是王仔啾啾糖Ya:每天打开哔哩哔哩就是为了看MT入睡的,看到更新的惊喜简直不言而喻~

多感官的融合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重要作用。技术加持下的ASMR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与视频信息实现同步整合,同时通過听众自己的想象,将自身与虚拟空间更好的融合。虽然ASMR最直接刺激的是听觉和视觉,但是在ASMR沉浸式体验中,五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各种感官器官间的互相融合与沟通。例如在模拟海浪音的ASMR视频下有以下评论:

@阿黛不是黛:听这个闭上眼感觉自己就在海边,还打开了电风扇简直就是在海边,甚至我还闻到了海的味道!

@缘狐:像到了海边,安静舒适。天空是可爱的蓝色和粉红色,海浪一阵阵涌过来,舌尖涌上苦咸味……

ASMR的其他视频也是类似,能以听觉为主触发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感官,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声音传播帮助ASMR受众群体转移压力,激发人群的想象。

(2)强烈的情感体验

人们对于亲密刺激是十分敏感的,ASMR中贴近耳边的声音会引起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开放性和互动性极强的互联网空间,ASMR创造了一个由听众和低语者共享的私密空间,并建立起一种远程的亲密关系。通常而言,贴近耳边的“悄悄话”这种近距离的交谈是恋人或亲人间的亲密互动,ASMR表演者一般会尽可能地靠近屏幕,给人一种“悄悄话”的感觉,使远程私语成为可能。“就像是小时候母亲在耳边低语,轻轻拍着你的背睡去”一位声音爱好者用母亲的哄睡声来形容聆听ASMR的感觉。ASMR的轻声低语唤起人们心中的温暖回忆,人们从这里获得的声音印象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博主和听众在相对私密的空间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被人关爱”的需要。

总结

客观的场景构建与受众的感官联觉是沉浸式体验的两大重要要素。ASMR通过营造特定的环境刺激受众各个感官地相互融合,给受众带来了更高的沉浸感,在为受众构造舒适的虚拟环境的同时尽可能促进感官之间的沟通,达到参与者的最佳体验状态,使受众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ASMR的沉浸性满足了受众助眠解压、获取愉悦享受和摆脱“孤独感”的需求,展现出声音传播的独特魅力。但以“ASMR”名义传播低俗甚至淫秽色情内容的现象严重,为促进其健康发展,还需受众、行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听众受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