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榕
微型化学习具有“微、小、轻”等含义,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它将为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可利用微型学习理念完成议论文读写的多维视角训练。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问以辨之,立以论之”的思辨过程。
一、运用多维视角,使论证的效果明确有力
议论文写作中的“证明观点”,往往证明的只是已知、已有的理念,而如果对论题加以多角度的思辨,就会发现已有的观念可进一步拓展。从论证的层面看,这就不单是对论据的分析,而且延伸了论证视角,丰富了论证的内容,强化了论证的力度。在运用多维视角方面,红星评论的时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里,装着励志之外的三重价值》,将论述的深度体现得很是到位。
论证的全面有力不仅是用证明已知的观点来建立的,更是从正面与反面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一步步演化推进的。苏洵的《六国论》是经典的代表。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三个対论敌有利的论据,并加以全面而有深度的分析,使其转化为有利于已方的论点论据。
而以《缺席的喧嚣》一文为例,在提出观点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缺席的喧嚣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后,接着列出了反对者的三点意见:①有爆竹声才热闹;②形成雾霾不在春节几天;③传统不能丢。
作者对其中一点作了概念的判断和厘清:“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便是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空气污染。燃放爆竹的辩护者们提出: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似乎不在春节那几天的烟花,因此禁放烟花爆竹因噎废食……他们把空气污染与雾霾天气混为一谈。”这一点正是从“空气污染”与“雾霾”概念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了概念,增强了说服力。
作者还从“时间”的维度上来判断,指出“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日常的嘈杂不绝于耳,安静才是人们向往的。此时的爆竹声不再是驱赶了冷清,而是打破了宁静”。
燃放爆竹的辩护者、支持者们提出的想法和意见是我们绕不开的,不宜将其刻意回避,而作者正对此一一考量,从概念的含混不清,时间的古今变化发展,价值观的传统与辨证等角度加以辩驳,从而确定论证的严谨与周密。这里体现的正是多角度思辨的论证思路。
二、运用多维视角,使论点的确立严谨周密
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加严谨周密?可以尝试:正向建构论证体系→自我预设,反向思考→整合正向、反向分析,修正论点和切入点,依照这样的思路确立观点并逐步加以修正、完善。
在正向建构论证体系中,经由:有了志向,人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志向使人对前程满怀希冀,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斗志;成功往往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创设的等理由,可以较为明确地确定中心观点。实际上,这几个角度,分别从人生方向、奋斗意志、成功概率的维度展开了思辨,因此得以提出“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首先是对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合理、非正义的志向,会使人失败;不切实际、太过远大的志向会使人意志消沉。以及人们对“成功”的认识和定义,包括怎样才算“成功”?
其次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分析。人的一生要立长志,不应常立志。
再次,还可以从“价值”层面展开思辨。从实现志向的条件而言,光有主观的理想显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付诸行动。而从善于利用外界客观条件的角度来说,古人在这方面很有总结,提供了范例。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界上那些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远之处,只有那些胸怀远志的人才你能够抵达。有了志向与力量,又能做到一如既往地勤勉、坚持,再加上外物的辅助与提供充足的补给,才有办法达成所愿,完成目标,实现志向。这便很好地证明了成功的条件之一包含借助客觀外物这一点。
最后,整合正向、反向分析,修正论点和切入点。通过整理正、反两方面的思辨结果,得出整合后的如下几点理由:树立科学合理的志向,可以令奋斗的方向更加鲜明、准确;树立与自身条件相契合的志向,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多数无志者碌碌无为,而有志者一般会将之付诸行动;有效借助外界条件,可以帮助实现志向,达成成功。
三、运用多维视角,使结构的推进渐次深入
运用多维视角展开论述,将使文章循序渐进,结构严整清晰。
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的作文试题选取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作为命题的材料,突出强调了“体育之效,强弱之变”,引导考生通过层层思辨,厘清体育与强、弱之间的辨证关系,并通过合理、明晰的结构展现自我的认知与思考。考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体育锻炼的价值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乃至国家、社会的现实意义。
以选自于《中青网》的《弱者当自强 强者当不滥用其强》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引述材料,以论述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为中心,提出“强弱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换的。”这一观点,接着展开辩证分析,先总述强弱二者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再指出强弱取决于人,并提出《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于现今的意义。从表层含义到深层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地展开分析,在结构上展现出构思的新颖、清晰。
再看《清华贫困生的“树洞”里,装着励志之外的三重价值》一文。文章由引发网友热议的新闻事件激起读者的关注,以经典古文中的人物形象、语句在当代现实的写照,勾连起读者的联想,触动众人记忆的节点,给人以更多感动与激励的力量。写“三重超越”先是由表至里,触及心灵;再是由己及人,传递善举;三是由行到德,以德润身。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由浅到深地将“价值”揭示得深刻又不失全面。“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作者进一步思考,以“尽管……但是”再转出一层新意,即不讴歌贫困,应礼赞好心、好人、好的制度。接着顺理成章地从反面论述贫穷的另一面。在全文的总结处由一个“人”谈及一个“群体”,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指引人们直面现实,关注弱势群体,有着温暖的光和热,体现出作者“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担当。
抓住多角度思维运用这一核心点,从微型化的视角进行读写融通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将得以提升,化解论点狭隘,论证角度单一,论证难以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党绪.说理与思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陈文. 谈辩论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J].中学语文,202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