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朝敏 黄南 邹纯燕 张成丹 陈昕月 姚再业 郭金孟 欧阳晓勇
摘要:目前对皮肤黑变病仍无公认的、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案,欧阳晓勇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水精四布”关系密切,临床上多采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加味辨证论治,疗效肯定。
关键词:欧阳晓勇;水精四布;黑变病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6-0095-04
黑变病(melanosis)是一种多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灰褐色色素沉着病。其皮损发展临床上分成三期:(1)炎症期:局部可见充血性红斑,上可覆少许糠状脱屑,可伴有瘙痒感、灼热感。(2)色素沉着期:红斑消退,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斑,初期局限在毛孔周围呈点状,后融合成片状,呈特征性的“粉尘”外观。(3)萎缩期:部分色素沉着部位的皮肤可出现轻度凹陷性萎缩[1]。根据其不同病因分为:瑞尔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职业性黑变病、焦油黑变病、Civatte皮肤异色病等。由于各种化工产品污染的加剧、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本病中医当属“面尘”、“黧黑斑”、“面黑皯”、“面皯黯”等范畴。
导师欧阳晓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年,在治疗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用方精简,灵活变通,疗效显著。笔者跟师过程中,导师时常强调“见病知源”的重要性,现将欧阳晓勇教授从“水精四布”论治黑变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基于“水精四布”论治黑变病的理论基础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伸屈,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阐述了津液可滋润与濡养肤。《素问· 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津液的生成与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并指出人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代谢有赖于脾升清运化、肺宣发肃降、肾蒸腾气化、肝气的疏泄、三焦通利水道。《景岳全书》言:“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说明津液代谢以肺、脾、肾三脏的联合调节为主。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则可产生水、湿、痰、饮,4种病理产物停聚于脏腑,从而造成疾病的发生。其中质地澄澈清明为水,质地清稀为饮,质地浓稠湿浊为痰,湿则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的一种状态。
中医认为,黑变病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在肾,肾五色属黑,《黄帝内经》云:“面黑者肾之病”;《医学纲目》云:“肾外证,面黑”;《医学准绳六要·望法》云:“肾属水,水涸则面黧”,肾为水脏,主全身水液代谢,代谢障碍泛溢肌表可产生“黑斑”。在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水为阴邪,上凌于心,荣卫凝涩,则面见黑斑。在肺,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宣肃津液,若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津液失于宣化,肺主皮毛,水湿溢于肌表可见黑斑。在脾,脾主运化水饮,在体合肉,津液化生正常,散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清气不升,肌肤失养,可现“黑斑”。在肝,肝木条达、舒畅,其主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津液布散,气滞则津停,肝气不舒,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于肌表,在外表现为“黑斑”。“水精四布”失调可影响任一脏腑的气血运行,因此,导师提出,黑变病的发生与机体津液代谢障碍密切相关。津停为水,水凝为痰,气滞痰聚,邪生黑斑。其具体病机有三:一是中阳素虚,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湿聚为饮,水湿浊饮上冲于面,即可表现为“水斑”。二是膀胱气化失司,阳无以化气,水湿内盛,泛溢肌表,发为“黑斑”。三是少阴心肾阳虚,脾阳不足,无力温化制约水饮,水饮内停,泛溢肌表,发为“黑斑”。
2 辨证论治
2.1 苓桂术甘汤加味 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方中茯苓为君,既能淡渗利水、消已成之饮,又能健脾利湿,培补脾土以制水,入肺制节而通利水道;桂枝为臣,补心阳以制肾水,温阳化气,平降冲逆;两药共奏利水化氣之功;佐白术以补中焦、祛湿利水道,甘草助桂扶心阳降冲逆、调和诸药[3-4]。欧阳晓勇教授临床用此方治疗中阳不足,痰饮内停黑变病疗效肯定。
2.1.1 医案举隅 阚某某,46岁,女,初诊:2019年5月3日。主诉:面部弥漫性黑斑10年余,眶周黑斑颜色加深1月余。患者10年前双脸面颊部出现弥漫性黑斑,未予重视。后黑斑扩散为全脸泛发,连及颈部,曾至外院就诊,诊断:黑变病。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维生素c片”及外用“氢醌霜”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1月前感眼眶周围颜色加深,伴有头晕、目眩,时感心悸、乏力,食一般,睡眠尚可,二便调。月经史:初潮14岁,LMP:2019年4月15日,月经量少,色淡红。舌脉象: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细。西医诊断:黑变病。中医诊断:面尘(中阳不足之痰饮证)。治法:健脾利湿,温阳化饮。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方药:茯苓40 g,桂枝30 g,炒白术30 g,甘草20 g,黄芪50 g,当归10 g,玉竹30 g,冬瓜仁30 g,玫瑰花5 g,僵蚕20 g。7剂,水煎服,2日1剂,2次/d。
2019年5月24日二诊:患者眶周、双面颊斑点颜色变淡,头晕目眩好转明显,偶感乏力、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加鸡血藤30 g。续服7剂。嘱患者按时服药,注意防晒。
2019年6月10日三诊:患者诉冬季、气温低时感手脚冰凉,其他症状均改善,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舌脉象同前。守上方去黄芪、当归,加制附子配方颗粒60 g,肉桂20 g,续服7剂。嘱患者用煮沸药水冲服制附子配方颗粒,1次1袋,1袋15 g,服药前后30 min忌食寒凉之品。
2019年7月1日四诊:患者诉近来易饥,眶周皮肤已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颜色已消退60%,纳眠可,二便调。舌脉象同前。予效不更方。
按:本例患者素体脾阳不足,健运失司,湿聚为饮。饮邪阻遏中焦,清阳不升,可见头晕目眩;水饮上冲于心,阳气被阻,故心悸;脾阳虚弱,无以制运水湿,水气内生,上冲于面颈部,即可表现为“水斑”;眶周在“五轮学说”中属“肉轮”,“肉轮”属脾,脾阳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见眶周黑斑颜色加深;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故乏力,月经量少、色淡红;脾主运化水谷,脾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则纳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乃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征象。导师切中患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之病机,方取苓桂术甘汤加味以健脾利湿,温阳化饮。方中加入黄芪50 g,当归10 g是取“当归补血汤”之意以补气生血,玉竹、冬瓜仁、玫瑰花、僵蚕乃导师治疗黑变病、黄褐斑等色素沉着类皮肤病的常用药。玉竹取《神农本草经》:“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之效;冬瓜仁取《神农本草经》:“主令人悦泽,好颜色……”之效;玫瑰花取《本草纲目拾遗》:“玫瑰花活血、行血……滋补养颜。”之效;僵蚕取《神农本草经》:“灭黑,令人面色好”之效。二诊虑患者病久,气血化生不足,加鸡血藤增补血行血之功。三诊患者诉平素冬季、气温低感手脚冰凉,脉沉细,当属肾阳虚之征,予去黄芪、当归,加附子、肉桂以温肾阳;四诊患者诉易饥,当属脾阳得补,脾胃运化功能渐复,故加黄芪以补脾气,助脾运化,以巩固疗效。治疗过程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阳气复,饮邪去,斑自消。
2.2 五苓散加味 五苓散源自张仲景《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以及72条、73条、74条、141条、156条、244条、386条,均是论述在有外感表证的前提下,三焦气化失司,水液既不能从汗解,亦不能在体内正常输布代谢,机体表里同病的情况下,可用本方治之。此外,《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是论述在内伤杂病过程中,如若出现气不化水、水气上犯、清阳不升的情况,此时虽无表证,但亦可用本方治之。即若机体出现水停于某一部位,或水蓄膀胱、小便不利,或水泻,或眩晕,或口干欲饮、饮入即吐等症,只要紧扣津停不布、气化不利导致机体津液输布、代谢障碍这一病机,即使没有发热、脉浮等表证,也可用本方以利水渗湿、化气布津[5]。欧阳晓勇教授紧扣“津液链”中“水精四布”失调,机体不能正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病机,用本方治疗水湿内停黑变病,疗效显著。
2.2.1 医案举隅 苏某,21岁,女,初诊:2020年5月27日。主诉:面、颈、双手皮肤变黑1年余。症见:颜面部、颈部、双手背灰褐色色素沉着斑,面部紧绷感,双颊可见细小皮屑,不痛不痒,口干不苦,纳差不欲饮食,时觉肢体沉重,睡眠正常,小便正常,大便稀、2~3次/d。月经史:初潮13岁,LMP:2020年5月19日,月经色淡红,量少。舌脉象:舌红、苔白厚腻,脉弦。西医诊断:黑变病。中医诊断:面尘(水湿内停证)。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选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处方:猪苓10 g,茯苓20 g,泽泻30 g,炒白术15 g,桂枝15 g,炒苍术15 g,炒厚朴15 g,陈皮10 g,通草5 g,冬瓜仁30 g,僵蚕20 g。7剂,水煎服,2日1剂,2次/d。
2020年6月7日二诊:患者诉颜色较前变浅,偶感心慌,余症好转明显,小便正常,大便成形、2次/d。舌红、苔白厚腻,脉数。守上方去冬瓜仁加牡蛎30 g。续服7剂。
2020年6月30日三诊:患者诉皮损颜色较前明显变浅,仍偶感心慌,余症明显好转。舌脉象同前。守上方加甘松10 g。续服7剂。
2020年7月31日四诊:患者诉皮损颜色明显消退,心慌症状好转,正值经期,月经时间、颜色、量均正常,舌红、苔白微腻,脉弦。守上方去平胃散加炒九香虫5 g,益母草15 g。
按:本例患者素体阳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泛溢肌表,则出现黑斑。水湿阻滞,津液、阴血不能上荣于面,肌肤不濡而觉面部紧绷伴有脱屑;膀胱气化无权,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荣于口,津亏于内,必有求于外,故口干欲饮;脾主四肢肌肉,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濕性重浊,湿困于脾,故时觉四肢沉重;湿困于脾,脾失健运,故纳差不欲饮食;水湿稽留,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故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乃膀胱气化失司之水湿内停证之征象。导师紧抓膀胱气化失司,阳不化气,水湿内盛这一病机,方选五苓散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平胃散运脾理气和胃。本例患者导师取五苓散之意,一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使患者体内的痰湿、水饮从小便排出体外。二者“气化湿亦化。”,患者气机得温化,水液升降得复,其浊者,成尿液排出体外;其清者,化气上行,布散濡养周身[6]。此外,本例患者纳差不欲饮食,加之舌苔白厚腻,故加平胃散以行去和胃,退厚腻苔。一诊加冬瓜仁,取《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润肌肤。”之效,加僵蚕以白治黑,美白淡斑。二诊患者面部紧绷感消失,予去冬瓜仁,偶感心慌,切其脉弦数,加牡蛎重镇养心安神;三诊患者心慌无明显好转,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内含α-香附酮具有强心或减慢心率作用,故加甘松以减缓心率[7]。四诊患者厚苔已退,予去平胃散,加炒九香虫行气和胃;正值经期加益母草以调经行血。水湿从小便去,三焦气化得调,全身津液正常输布代谢,黑斑自消。
2.3 真武汤加味 真武汤源自《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以及第316条,其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方中附子为君,既可补火助肾阳,化气行水;又可温补脾阳,运气化湿。茯苓为臣,补脾气、利小便,小便利则湿自除;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一增强附子温肾散寒之效,二配合茯苓、白术以宣散水湿。佐以白芍,《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谓其可“去水气,利膀胱”,方中取其一可利小便以行水气;二可防附子辛甘、性燥热伤阴[8]。欧阳晓勇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黑变病疗效满意。
2.3.1 医案举隅 黄某某,55岁,女,初诊:2020年11月23日。主诉:面、颈部皮肤变黑5年余。症见:面部、颈前部弥漫性黑褐色色素沉着斑,双颊部有少许糠状脱屑,伴瘙痒、紧绷感,时感四肢沉重,畏寒,冬季四肢冰冷,饮食、睡眠、二便正常。月经史:绝经妇女。舌脉象:舌淡夹瘀、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黑变病。中医诊断:面尘(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证)。治法:温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味:制附子配方颗粒4袋,茯苓30 g,炒白术20 g,白芍30 g,干姜20 g,山药30 g,玉竹30 g,冬瓜仁30,玫瑰花5 g,僵蚕20 g。7剂,水煎服,2日1剂,2次/d。嘱患者用煮沸药水冲服制附子配方颗粒,1次1袋,1袋15 g,服药前后30 min忌食寒凉之品。
2020年12月8日二诊:患者诉皮损颜色变浅,瘙痒、皮屑明显好转,四肢沉重减轻明显,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百合30 g。续服7剂。
2020年12月23日三诊:患者诉皮损颜色较前明显变浅,舌脉象同前。予效不更方。续服7剂。
2021年1月05日,患者因不慎外感,遂来就诊,诉服药后面部皮肤已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者素体少阴心肾阳虚,脾阳不足,无力温化制约水饮,水饮内停,泛溢肌表;“肾为水藏,主津液”,五色屬黑,肾阳虚衰,蒸腾气化失司,水湿上下溢于皮肤,则见黑斑;脾肾阳虚,温煦失司,则畏寒,冬季四肢冰冷;久病必瘀,无瘀不成斑,可见黑斑;水湿不化,溢于肌表,故而肢体沉重;舌淡夹瘀、苔薄白,脉细涩为脾肾阳虚,水饮泛溢征象。导师循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化,肾阳虚则蒸腾气化无权,致使水湿泛溢皮肤这一病机,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则,方选真武汤加味。一诊虑“血不利则为水”,加玫瑰花理气和血散瘀,加山药补脾益气,加玉竹、冬瓜仁、玫瑰花、僵蚕增强美白祛斑之效。二诊加百合以加强利小便之效。执枢机而标本兼顾,脾肾同调,内安则外自和,斑淡而诸症痊。
3 小结
黑变病在临床上属皮肤科难治性损容性皮肤病,其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多累及成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西医认为本病具体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目前对本病亦无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多为对症治疗。而历代中医多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治疗上多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滋补肝肾,佐以活血化瘀为主。欧阳晓勇教授素喜研读经典,将其所学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水精四布失调”为黑变病关键病机,认为治疗本病当遵循《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气化湿亦化”“血不利则为水”四大治则,如此使邪有去路,脏腑功能得复,使体内津液从生津、散津、布津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功能正常,水精得以四布于周身皮毛,通灌于五脏经脉,既治人的病,亦治病的人,则黑斑自消。
参考文献:
[1]韩建德.皮肤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104.
[2]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38.
[3]李冀,连建伟.方剂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5.
[4]郭亚楠,闫军堂,谢苗,等.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之经验[J].江苏中医药,2020(12):6-8.
[5]孙沐炎.五苓散临证思考[J].新中医,2021(11):12-14.
[6]陈云云,龙瑞敏.从五苓散治疗便秘看膀胱的气化作用[J].新中医,2013(11):146-147.
[7]郭楠,孟繁娜.α-香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312-314.
[8]李冀,连建伟.方剂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51.
(收稿日期: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