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
近日,我读到了崔禄春教授所著《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一书,这本还散发着新鲜油墨香味的新书独辟蹊径,以“党的制度”为切入口,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历程,全景式再现了我们党的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制度优势和成功之道。
一百年前,在“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小的“红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持续探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要去向哪里。从党的制度史这一视角回望百年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实践探索的历程,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课题,不仅可以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显著优势,而且还可以启迪未来,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后半程的路、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重要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正是从上述视角出发,整体性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建设历史,从党的制度层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该书对党的制度梳理之精细,对党的制度史研究之深入,是不多见的。可以想见,成书的过程肯定是一个艰苦的研究过程,倾注了崔禄春教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向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的致敬、向党的二十大的献礼。
百年成就辉煌。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何以如此令世界瞩目?我们在骄傲之余,也常思其中因由,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使然。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穿越百年历史风云,一个真理昭示未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世界上任何政治力量不可能创造的人间奇迹,神州大地大潮奔涌,气象万千。在比较中,世界再次清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国家治理中的优势。现在,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从重点关注中国的成就,向关注中国成就取得的政治原因、制度秘诀转变;从询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行不行,转变为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从惊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行,到思考自己怎么做才会也能、也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背后的逻辑主线是什么?那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但“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正在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于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毛泽东的这番话,不仅生动描绘了近代以来国人四处寻求救国真理的艰辛历程,而且雄辩地说明我们现行制度的由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生长,都与其适宜的社会土壤息息相关,扎根沃野肥土,才能不断吸收养分而枝繁叶茂。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探索、反复比较、渐进改进的奋斗成果,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对党的百年制度史的回望以及对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梳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优势的深思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更是继续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探索和形成好的制度不易,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保持坚定的信心信念,笃定制度不动摇,努力为制度建设添砖加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如《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书中所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是我们之幸,更是我辈之责。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