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倾城
多年前,我在北京,要写一个跟乳品有关的采访,联系了一家牛奶企业的员工。我转了好几趟车,又穿过嘈杂的超市、游戏厅和昏黑的楼道,再爬上一段小楼梯,才找到她的住处。
来到她的家,我意外地放松下来:全屋色调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房间很小,但井井有条。床铺、衣架、小书架都与墙贴合得严丝合缝。被褥叠得好好的,杂物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很小的方桌上,一本摊开的书,一支笔旁边,是一个胖胖的酸奶瓶,里面插了三枝芦苇。
她穿着朴素,齐耳短发,不着脂粉,牛仔外套洗褪了色。她的家和她都一尘不染,带着清洁的暖,让我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很惊奇,她學历不高、收入菲薄,没有余钱购买奢侈品,但她把自己的生活收拾得舒适简洁且宜人。
后来我回到武汉,有一次要拍个视频,网购的三脚架迟迟没有收到。我向亲友们打探谁家有现成的,一位老师热情相邀,我就去了。
让我吃惊的是,她家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有三脚架、摄像机、画室、投影仪、三角大钢琴等。这位老师家境宽裕,热爱艺术。
有一次,有人怯生生地询问,能不能借她的地下室开个小读书会。
她迟疑一下就同意了。之后,又有人要借她的地下室开小型演唱会,她更为此添置了相关设备。
而我,也曾是被帮助的对象。她又叮嘱我:“要开读者见面会或者新书发布会,也可以过来,这里有好咖啡。”
像被什么击中,我想起多年前寻访过的那位女孩,她们的面容叠加,仿佛是同一个人。
清寒的时候,把自己安排得妥妥当当,所谓独善其身;富而闲的日子,便来关心全世界,所谓兼济天下。幸福没有别的面目,无非是,爱自己,爱他人,而且一以贯之。
(摘自《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