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虹月,沈 敏
( 湖南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数词“半”,意为二分之一。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举了四种用法。其中a)半+量+[名],如,半斤酒;c)半+量配合否定词语使用,表示量少,有夸张意味。如,他连半句话都不说。[1]我们发现,用法a)有时和用法c)具有相似之处,即有夸张意味。但与用法c)不同的是,用法a)有时还可夸张表量多。这种夸张意味高度依赖语境,常在会话中出现,如:
(1)郭燕:她人真挺不错。这么晚送你回来。
起明:啊,你等我半天了吧。(《北京人在纽约》)
此“半天”表达的并非“一天的一半”这个真值语义,而是夸张地表示时间很长了。
不管是夸张地表大量还是表少量,都较易吸引听者将注意力聚焦于“半”,能够让听者明白其中蕴含的高度的情态。 这是说者在引导听者进行认知协作,初步可以判断有交互性特征。但较少学者聚焦于数词“半”的这一特点,多关注“半A半B”“半A不B”“不A 不B”等框式结构。[2-4]危艳丽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半”的夸张手法,但并未展开论述数词“半”夸张意味用法的认知特点。[5-6]总之,目前针对数词“半”夸张用法的认知过程和表量倾向还存有较大的探讨空间。本文拟在交互主观性理论下探讨数词“半”相关用法的夸张意味,并描摹其夸张地表大量和表少量背后的认知差异,深化对交际互动中语言特点的认识。
数词“半”相关用法的夸张意味是一种模糊语义。“由于‘词汇语义对语言要素的性质、功能及组配模式、表达形式等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半”与“X”尤其是前者的意义对于概念整合的层级性具有决定性作用。[6]134又因“半X”结构中“X”基本保持原义,语义间的组合差异就落实在“半”的语义上。也即,“半”在夸张语义整合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否定词、语气副词等,对夸张意味的构建起辅助作用。
有时,数词“半”的夸张意味用法中有“都”“也”等表强调语气的副词共现,多在夸张表少量的句子中。
(2)a.没想到来到电影院时竟半个人影都没有见到。①(CCL语料库)
b.老张一心为集体,半点儿私心也没有。(《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关语例离开了“都”和“也”,以及不强制出现的“连”“竟”,仍有夸张意味。适当调整语序便可验证:
a.没想到来到电影院时没有见到半个人影。
b.老张一心为集体,没有半点儿私心。
文首谈及“半”与否定词共现,形成“半+量+否定词”构式。其中“半”处于语义核心位置,是反映句内关系的关键所在。而否定词在此是少量语义羡余成分和存现情况约束成分。如:
(3)a.可我这一晚过去了,半毛钱也没收到。(BCC语料库)
b.放心,半个字我都不会说出去的。(自拟)
沈家煊等学者认为“一+量+名”可表最小极限量。[7-9]夸张意味表达中“半毛钱”“半个字”客观上并不存在。可以说,此时“半”是主观上比极限量“一毛钱”“一个字”还小的极限量,已具有夸张意味,是“没”“不会”等否定的前提,是所在小句句内关系的基础,处于语义核心位置。而已具夸张意味的“半+量+名”还被前置在所在小句的话题位置来再次凸显少量。对于否定词“没”“不会”,在客观语义上已无需其来表达少量义,只是在主观上对比极限少量还少的量的存在情况进行否定,删去后否定词后,只不过存现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句子的语法虽存在问题,但“半+量+名”仍表示极限少量。见:
a.可我这一晚过去了,半毛钱(也 )收到。
b.放心,半个字我(都 )说出去的。
“半”所在小句调整为常规语序后是“收到半毛钱”“说出去半个字”。其中“半毛钱”“半个字”仍为比极限少量还少的量。删去否定词后,这种比极限少量还少的量由客观不存在变为主观存在。
夸张意味数词“半”在韵律上也能体现夸张意味的落实,其语调尤能表明是对比焦点。与其一般用法“半”语调对比如下:
(4) a.我在这等半天了 ,无语死了……(自录)②
b.根据具体情况,可将每两周中的两个半天休息时间调换为一天休息。(福建日报1994)
图1 夸张意味“半天”和一般用法“半天“的语调曲线
据语调曲线可观察得出,夸张意味数词“半”与一般用法“半”相比,音高特征凸显,音长特征次之。音高曲线具有明显起伏,且音高峰值明显高出一般用法,属于语调重音。而“天”在两种用法中相差较小,音高曲线均呈下降状态。夸张意味“半”在语流中的音长明显长于“天”和一般用法“半”。
“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在主观性基础上产生,主观性包含说者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态度和观点,而交互主观性却体现说者对听者的认同和关注。[10]李强认为试图对别人的认知状态产生影响是“交互主观性”的本质特征。[11]74-75陶红印将其理解为谈话者试图影响对方,使对方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立场,达到立场一致。[12]简言之,交互主观性既考虑了“自我”,又考虑了他人,以期达到听说双方形成对事物的一致的认识和表达的目的。本文认为数词“半”夸张意味表达中,说者引导听者移情的过程也凸显了交互主观性。夸张意味的识解过程体现概念化主体之间以及概念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语料考察表明,说者在说出夸张意味数词“半”时,不管听者是否真实存在,总是预设一个与自己有相同认知的听者。我们认为夸张意味数词“半”实际上是说者考虑到听者对含有夸张意味数词“半”话语的解读,引导听者对说者移情。“移情 (empathy) 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13]
对于夸张意味数词“半”而言,就是处于K+位置的说者通过相关表达,在说者与处于K—的听者之间制造势位差。[14]这种势位差,会形成“认识跷跷板”(epistempic seesaw)③,引导听者从自身经验或认识对说者表达的或量多或量少的意图、态度进行推测,唤起听者关于说者心理预期的认识。从而达到对说者话语相对共同的认识。如:
(5) a.想了半天没什么办法,我看干脆调离是非之地。(《编辑部的故事》)
b.真的是吃的要返出来了…没有半句假话。(BCC语料库)
在以上语例中“半天”“半句假话”是一种认识立场表达(stance-taking),其移情特点表现为协调认识立场。说者表达的“半天”“半句假话”是非理性非事实的,带有明显的立场指向。说者期望听者经过情感协调,给出最恰当的回应方式——直接认同,而非对说者所说内容提出异议或疑问。
换言之,这些话语的真值语义已不凸显,突出的是说者强烈的态度或意图,最终目的是影响听者的判断,让听者知道说者想表达的是“想了很久了”“不敢说假话”这样的情感态度。在说者说出这些话语后,听者往往会作出符合说者要求的言语或行为,也即做出共情回应(empathic response)。共情回应“源于对他人情绪状态或状况的理解,与他人的感受或预期感受类似”。[15]如:
(6)戈:诶,可是我们白等这么半天了,你怎么了,你?
经理:实在是对不住。诶,走走走。诶,您哪……(《编辑部的故事》)
上例说者“戈”表达的“半天”指等了很久了,听者“经理”显然理解了其意图,才产生了对说者感到“实在对不住”的情感,并且做出推进事件进度“走走走”的行为。
夸张意味数词“半”已具备情感表达功能,是说者调控听者认知的手段,引导听者移情于说者,是移情焦点。而移情是交互主观性的核心机制之一,[16]是体现交互主观性的要素之一。
夸张意味数词“半”首先是由说者构建了一个非事实心理空间,又激活听者真实的心理空间,听者又被引导择取说者构建的非事实心理空间,而放弃真实的心理空间,完成移情。如:
(7)a.新线半世修不好,老线又太垃圾。(BCC语料库)
b.科学是来不得半点儿马虎的。(同上)
例(7)a中的“半”首先是说者构建了主观表示时间很久的非真实“一世的二分之一”的心理空间。说出“半”时,激活了听者关于“一世的二分之一”的真实心理空间。听者又被说者引导着选择说者构建的非真实心理空间,放弃真实的“一世的二分之一”心理空间,从而达成说者和听者之间的认知协作。例(7)b中“马虎”无法一分为二,说者构拟了“马虎的二分之一”非事实心理空间,听者经过整体的“一点儿马虎”这个认知对象,无法构建“半点儿马虎”的事实心理空间。为达到和说者认识相同,在”认识跷跷板“的作用下选择说者构建的非事实心理空间。认知交互过程可表示如下:
图2 夸张意味数词“半”的认知交互过程
简言之,无论事实的“N的二分之一”是否存在,夸张意味数词“半”的相关用法都是通过“引导——激活——选择”这样的认知序列来体现交互主观性。
分析语料发现,数词“半”夸张地表大量和表少量由不同的认知方式引发。
典型的数词“半”表二分之一:
(8)哪个能从半米深的大雪中飞过来?(《人民日报》1994)
“半米”的认知起点是一米的一半,少一些就往0的位置浮动,多一些就往整体N的位置浮动。若无多与少的明确指向,就以1/2N为中心左右浮动,如“大约半米”。
数词“半”夸张表大量有两种情况,需进一步区分。
无前加修饰成分的“半”,如:
(9)a.等于你白费了半天劲。(《中国青年报》李敖采访)
b.这个老师批评我,已经批评了半天了。(自拟)④
夸张表大量,常跟时间有关,有时会前加“大”“老”或“小”。而前加其中任一,往往都可夸张表大量。如:
(10)两年可是我大半个人生了呢。(BCC语料库)
(11)对了,论文你选的什么题目呢,我们这不能重啊,选了老半天。(BCC语料库)
(12)这个家伙已经骂了我小半天了。(自拟)
“半”夸张表大量时,说者主观地将1作为表整体的预设最大值,而“半”在此情况下已不属于少量。此时,“半”的比较基准不是0,是一个极小的表部分的模糊预设量。如例(12)“这个家伙已经骂了我小半天了”,那么跟它相对的是,按说该行为只持续一小段时间,一小段时间就是预期的标准值。结果,“骂了我小半天”,此“半天”比此小段时量要大很多。所以这个“半”的夸张意味是相对于一个极小的表部分的模糊预设量来讲的,在所有的小部分预设量里面,半最大。不论是小半还是大半,均为最大值。因此,“半”在夸张表大量时,不管是前加“小”“大”还是“老”,都表大。“半”在夸张表大量时,预期的认知起点是一个极小的部分量,认知方向是1这个最大值整体。
夸张表少量,如:
(13)a.老张一心为集体,半点儿私心也没有 。(《现代汉语八百词》)
b.这个粥太稀了,看不到半点儿米。(自拟)
“半”跟否定共现,夸张表少。此时“半点儿私心”“半点儿米”,实际是将1作为存在的最小量。“私心”至少得有“一点儿”,“粥”至少得有“一粒儿米”。1是最少量,是质存在的基础。少于一点就不叫“私心”,少于一粒儿就不叫“粥”也不叫“米”。此时“半”的夸张是连最小存在值1都未达到,即不存在。与“半天”“半生”等夸张表大量从量出发的认知方式不同。
以上,综合交互主观性和表量倾向的不同认知方式,就得到了数词“半”夸张意味相关用法的整体意义识解。
本文利用交互主观性理论分析了数词“半”部分表达的夸张意味,从认知差异探讨了数词“半”夸张意味不同表量倾向的认知方式。经分析,夸张意味数词“半”的相关用法具有交互主观性,此特征通过移情手段达成,其中的“半”不仅具有情感表达功能,还反映出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认知协作,具体表现为:1)说者通过构建与“半”相关的非事实心理空间来激活听者的包含“N的二分之一”的心理空间,不论这个“N的二分之一”在现实中是否存在;2)引导听者抛弃包含“N的二分之一”的心理空间;3)听者被引导选择说者构建的非事实心理空间。也即通过“引导——激活——选择”认知序列来动态地构建了交互主观性,形成听者对相关表达的理解。另外,数词“半”夸张地表大量还是表少量,取决于不同的认知方式。数词“半”的一般用法以1/2为起点兼中心左右浮动;而夸张表大量用法的认知起点是一个极小的模糊预设部分量;夸张表少量用法的认知基础是1这个质的基础值。数词“半”夸张意味相关用法的整体意义识解需要综合理解交互主观性和表量倾向的不同认知方式。
注释:
① 已对部分不影响论述的过长语料进行删减。
② 经普通话测试员使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录制。
③ 听说双方认识状态不平衡时,会形成“认识跷跷板”(epistempic seesaw),继而启动认识引擎,使得信息由[K+]流向[K-],以达到交际双方认识状态的平衡(谢心阳,2018;饶宏泉,2019;姚双云,李晓婷,2022)。
④ 本章节部分自拟语例来自唐正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