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杰,唐长贞 (.安庆市园林管理局,安徽安庆 46000;.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 46000)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上提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安徽省村庄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理清村庄发展思路、统筹安排各类资源、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各乡(镇)村都在谋篇布局。笔者在葛湾村驻村帮扶5年期间,带领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谋划乡村振兴建设和村庄规划思路,该研究提出一点建议,抛砖引玉。
村落是聚落的一种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葛湾村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部,距离桐城市8 km,地处大别山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衔接区域,是桐城市26个贫困村之一,面积11 km,全村20个村民组,总人口2 268人,山场面积883.0 hm,耕地面积51.6 hm,茶园152.0 hm,村里主导产业为茶叶生产和加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这里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茶园生产风貌、特色民居建筑等;有高峻挺拔、形似栲栳(笆斗)的栲栳尖山峰;有自然景观丰富的双尖寨,这里的舵石、船石、包子石、官帽石、乌龟石、鲤鱼石、海壳石、地宕石、讲台石 、笔架石、告子石地宕头石方石、磨子石、元宝石、和尚念经石、扁担键等象型石惟妙惟肖;有2处历史悠久的古庙法龙庵、道姑庵;有抗日战争时期李大权烈士墓等红色文化景观。
葛湾村由原来的上湾村和土岭村2个小村合并组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村组居民先后经历过3次规模搬迁,第一次是1959年,桐城县新建牯牛背水库时,因工程建设需要,有组织地实施库区群众易地搬迁,将库区范围内部分居民移民至上湾村和土岭村双岭等15个村民组,据2014年统计,移民共66户140人。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岭、齐老屋、余老屋等村民组一批优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就自发开始易地建房实施搬迁,从不适应生产生活、交通不便、住房存在山体滑坡等不安全因素、居住分散的山区,易地搬迁到交通便利、生活方便、 住房安全可靠且相对集中中心村集聚。如土岭村民组20几户人家分散在打树湾、栲姥尖、土岭等4处,每处3~5户,而且交通极为不便。如今土岭村民组20多户全部搬迁集中居住,形成现在的土岭村民组。2009年,新农村建设发展,由村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将余老屋、姚老屋、齐大屋、学校、齐大屋5个村民组20户居住交通不便位置的居民搬迁至齐老屋新农村集中点。据统计,近30年来,葛湾村实际搬迁居民98户。第三次是脱贫攻坚政策支持,实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葛湾村作为贫困村之一,近8年来实施了5户易地搬迁,103户贫困户和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同时村针对五保户多、分散管理供养不便、山区建设选址难的问题,创新思路,整合相关扶贫资金,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五保集中安置点,对有条件的9户五保户实行集中改造,集中安置,未来五保集中安置点房屋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土地资源。
从村庄形成的历史变迁实践来看,山区村庄在形成过程中因受交通、水源、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适合居住的土地资源有限,村民建房随意性强,没有规划,也缺乏统一性,盲目用地现象较为突出,浪费土地资源。房屋大都建在偏僻的山坳或交通不便的高山上,或在交通便捷的公路旁切坡建房。村庄布局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规范的管理,房屋的安全性、交通的便捷性、生产生活方便性都不能保证。
葛湾村是山区村,过去以石灰、石粉、茶叶、林木等产业为主,全村有40余座石灰窑,石粉场1座,每个村民组都有1~2个小型茶叶加工厂,村民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农闲时,砍伐部分林木买卖。这里也是桐城小花茶的主产区,随着建设美丽新农村推进和环保要求,早在10年前,烧制石灰被全面禁止,石灰窑、石粉场也全面关闭。林地被林业部门规划为生态林,林木禁止砍伐。这里还是桐城市饮用水源牯牛背水库保护地,在水库上游保护区内,禁止规模种养殖业。现在村产业仅有茶叶生产和加工,全村茶园133.33 hm,各类茶叶加工厂18个,每年茶叶产量超过2.5万kg。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且农村产业单一,耕地资源少,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生活,村内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现在留在农村人口仅占村人口1/3,且大多数都是老弱者。村内80%的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进城务工,富裕后的农民在城区购房,子女也随着进城上学,除极少数人外,他们仍然保留村内住房,但他们也仅在每年茶季回乡采茶居住1个月左右,平时房屋闲置,农村空心化。
农村很多20世纪40—50年代(甚至更早)木结构建筑,石灰窑等一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建筑,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学大寨”兴建的梯田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自然毁害直至消失。古民居建筑群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和“历史记忆的符号”,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和它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
根据现有村庄人口、布局、产业发展、文化等要素,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进程,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尽量符合村民意愿。通过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整合村内建设用地资源,引导村民集中居住,释放开发空间,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开发的底线,为生产、生活创造优质的环境。
葛湾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风景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乡村创新旅游,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带动农民深度融入,共享创新旅游发展红利。委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和服装学院师生进行乡村创新旅游规划,在此规划引领下,葛湾村村民的创业想法和建设家乡的激情也被带动起来。自2017年来,葛湾村先后成立了桐城市非诚勿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桐城市葛湾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云里山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旅游公司,成立了一山一凹、春暖花开等一批家庭农场,葛湾乡村土灶、葛湾土菜馆等餐饮实体。为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在当地培养和集聚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
桐城市芳羽茶叶有限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在黄甲镇葛湾、石窑村及周边乡村租赁土地建设桐城黄甲芳羽白茶产业观光园。把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和休闲观光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有别于城市旅游资源、融自然风光和林业生产活动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区,吸引合肥、安庆市民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者,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符合当今旅游的生态化转变趋势。同时通过旅游载体,还可以增强观光园林业产业的辐射功能,以此奠定园区的产业基础,探索出一条传统林业走向现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5年来,村两委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中央地方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帮扶单位帮扶资金,新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升级改造硬化村组道路、综合治理河道等水环境,改造电力线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实施了村民组集中和分散饮用水工程,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改善了村旅游环境,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历史乡土景观通过人们的使用而演化的景观,人们的活动和居住行为塑造的景观。加强村特色民居建筑、石灰窑、古庙等历史乡土景观和神龟石、点将台、道姑尖等具有神话传说的自然景观的保护。保留并延续农耕文化所具有的原汁原味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维护好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鼓励村民利用村落传统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让保护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和社会共享。
农业发展新形势下,村庄规划如何编制、美丽乡村该怎么建设、乡村振兴怎样实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生产基地和企业逐渐将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主流,农业和农村将逐渐体现出企业化特点,在这种局面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村庄规划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