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因素探讨

2022-07-06 05:46刘红喜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

刘红喜

摘要:目的:急診心肺复苏预后因素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于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因素。结果:106例心肺复苏患者中,14例患者预后良好,占患者总数的13.21%;92例患者预后不良,占患者总数的86.79%。预后良好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原因和发病前状态、首次监测心律、CPR(心肺复苏)开始时间、CPR(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肾上腺素总量明确优于预后不良患者的,(P<0.05)。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后各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首次监测心律、CPR(心肺复苏)开始时间、CPR(心肺复苏)持续时间,(P<0.05)。结论:影响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起始时间及心肺复苏连续时间,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前言

在临床中,心跳呼吸骤停是风险最高、极难处理的一种突发性事件,而造成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较多,比如严重的创伤、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机体酸碱失衡、电解质出现紊乱、植物神经出现反射异常、溺水窒息、突发心脏病、药物超量、一氧化碳中毒、失血、电击及手术麻醉超量等。对于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来说,及时接受心肺复苏是最关键的治疗方法。在急诊急救中,心肺复苏是最重要的一种抢救患者生命的技术。通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以及给予人工呼吸;为患者在短时间内的心跳呼吸骤停提供人工心肺支撑,在高层级的生命支持前,为重症、急症患者尽力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现阶段,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围绕心肺复苏干预手段、效果与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本方主要探讨了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因素。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急诊科接受的106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5例为男性患者,31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1.3±9.6)岁[1]。

入组标准:临床资料完善;发病时间明确;年龄大于15岁。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善;发病时间不明确;年龄小于15岁;确认死亡。

(二)方法

将CPR(心肺复苏)指南的相关要求作为根据,快速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并打开患者的气道,使用气管插管、球囊面罩及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肾上腺素,并为患者提供升压类的药物,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同时降低患者的颅压与体温,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提供综合性治疗与处理。

(三)评价指标

采用心肺复苏评估Utstein模式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其中涵盖了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地点、原因、发病前状态、首次监测心律、CPR(心肺复苏)开始时间、CPR(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及肾上腺素水平等。运用除颤监护仪或者心电监护仪对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时的心脏节律进行监测与记录。可除颤心律分为VF(心室纤颤)和VT(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并统计患者预后良好结果,良好结果的评价标准是急诊心肺复苏以后患者存活并出院;不良结果的评价标准是急诊心肺复苏以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存在严重的损伤,甚至死亡[2]。

(四)统计方法

用SPSS22.0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有统计意义(P<0.05)。

二、结果

(一)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单一因素分析

106例心肺复苏患者中,14例患者预后良好,占患者总数的13.21%;92例患者预后不良,占患者总数的86.79%。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地点、原因和发病前状态、首次监测心律、CPR(心肺复苏)开始时间、CPR(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及肾上腺素水平的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二)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多因素

对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单因素进行筛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抢救室、发病原因、发病前状态、首次监测心律、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及肾上腺素水平。由结果可知,首次监测心律、CPR开始时间及CPR持续时间是急诊心肺复苏预后中独立性、高危性的因素。

三、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指的是患者的心脏与肺部突发性的停止活动,心脏停止搏动,患者无呼吸,且机体内部无法进行气体的有效交换。当人体的股动脉与颈动脉不搏动、听不到心跳、瞳孔放大、呼吸停止、神志消失及无生理反应时,就可确诊为心跳呼吸骤停。心跳呼吸骤停的5至8分钟之内是最佳的抢救期;如果超过8分钟,那么患者即进入生物学死亡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患者无法抢救。急诊心肺复苏首先要做的是对患者心跳是否骤停进行判断;其次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呼吸及颈动脉搏动等体征[3]。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性、高危性因素包括了:首次监测心律、CPR开始时间及CPR持续时间,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武小娟,孟舰,刘红新,王雅莉,王莹,高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中“生存链”实施现状及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22,23(03):198-203.

[2]陆宏达,吴霄迪,姜素文.心肺复苏预后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01):153-156.

[3]李淑刚.探讨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1):28-29.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急诊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