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棋
摘 要:傣—泰民族具有共同民族渊源的亲缘民族,其中一支还维持原本的宗教文化,但是另一支受到南传佛教文化圈的整体传播影响,其中泼水节就是南传佛教文化群组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本文主要以景谷傣族泼水节为例,在文化的视角之下,针对南传佛教文化展开以下相关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傣—泰民族;南传佛教文化圈;景谷傣族泼水节
傣—泰民族属于跨境而居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群体,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而且跨越中国、泰国、缅甸以及越南等多个国家,逐渐形成了“傣—泰民族文化圈”。佛教诞生在印度国家,一路向南进行传播,在斯里兰卡所盛行,后来被传入到中国云南省。因为毗鄰的地理形势,再加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使得国家之间来往和沟通变得更为方便,边境文化贸易也逐渐得到发展,使得这个文化圈层之间展开沟通就会更为便捷。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傣—泰民族"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呈构——以景谷傣族泼水节为例展开以下有关论述,希望具有相应借鉴意义。
一、南传佛教文化圈的缘起
傣—泰民族属于跨境的民族群体,在中国内部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在国外实际分布在多个国家,比如泰国、老挝、越南以及缅甸等国家,他们之间具有相同的民族发展起源,属于民族之间的亲缘,而且这种民族文化还被称之为傣—泰民族文化。在这种民族亲缘的深入关系之上,南传佛教文化将变为文化血缘纽带,世世代代都在进行传承,虽然隔江隔海但是亲缘隔不断,虽然隔着国家和国籍但是亲缘隔不断。在文化圈这个角度来看,群族在文化领域之中逐渐构成了特点十分明显的“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原产自于印度国家,通过泰国以及缅甸逐渐到了我国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经年累月的演变和成熟,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南传佛教。而且,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不断演变为覆盖面更为广泛、和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文化圈之间具有更为深入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南传佛教文化圈。在11-15世纪之间,南传佛教文化圈逐渐在大陆东南亚进一步形成和扎根,其中包含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孟连、景谷;缅甸国家的掸族以及泰国的泰北人等等。但是这些区域之间的佛教语言语系之间也有所区别,值得深究。
从人类文明、民族种族相关文化内容中,可知晓泼水节起源已久,而且构建出学科性的基本理论。将水作为主要载体的著名泼水节,可以映射出傣—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脉络,而且可以反映出人们实际社会生活和背后的主要心性。有关泼水节的相关研究内容之中,通常认为其发展起源就是节日,还有认为是在文化功能的基础之上所衍生而来的民俗习惯,而且,在现代化旅游行业的不断影响之下,使得泼水节被更多人熟知。景谷傣族是我国境内汉傣族支系,顺着澜沧江进行迁徙的种族,大概在周朝时期就有了傣族人们在景谷地区进行居住,语言是汉藏语系当中的壮侗语族傣语一支的傣那方言,这个民族使用的文字是西双版纳文字和德宏文这两种文字,人们居住在永平和民乐等等10多个乡镇地区以及河谷地带。当地的民族人民主要将泼水节作为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并且以集体歌舞的形式来进行泼水供人们娱乐。在外人看来他们在载歌载舞、泼水玩笑,但实则他们是在泼水的过程之中进行献拜佛祖、诵经祈福。
二、泼水节故事的不同版本
研究泼水节的文化历史,将关注点放在起源这个问题之上,最早进行研究一般都会集中在神话传说的异体故事当中,但是版本不一。
在泰国、老挝以及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有神话传说为:泰国固玛——伽宾蓬打赌的这个版本。故事内容是一个富翁膝下无子,但是酒鬼邻居却育有两子,酒鬼邻居一直都嘲笑和讽刺富翁,说其纵使有家财万贯,但是苦于无人继承。但富翁每天都以重物祭祀,进而感动树神,最后得有一子“固玛”。固玛天资聪慧,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诵读《吠陀经》,可以与小鸟交流,甚至可以预言世间祸福。此时,另一位预言家伽宾蓬是一位仙师,但是其是一位凶神,当他知晓固玛可以断福祸后,便怒火中烧,下凡与其相较,还要将各自项上人头作为赌注,结果固玛胜出,伽宾蓬便割下自己头颅,但是此头颅到哪里都横生灾祸,便通过其七女用盘盛装,环绕须弥山进行旋转。操作完成后将其头颅奉置在塔中,众神仙分别引用蛟状爬藤在湖水之中反复浸泡过七次以后的水作为对伽宾蓬的纪念。
缅甸帝释天和梵天王之间争辩打赌的版本。在宇宙被创造之初,帝释天和梵天王就开始争辩一道算术题目,他们相互打赌,输者就要斩下自己的头颅。最终梵天王输了,被帝释天斩下头颅。但是他的头颅被抛上天之后天柱倒了、扔下海之后海水就变得沸腾,而落地之后地焦,没有一处可以安置这个头颅,需要七天女进行轮流捧之。后卫帝释天将这一头颅带回到梵天王的尸身之上,通过长生神水进行清洗,梵天王遂复活。
在中国云南省更是有多个版本,在此不一一赘述,无外乎都是打赌和神话传说,神乎其神,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在传说的故事背景之下,可以看出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的神话传说故事都秉持着小乘佛教的气息,都为求佛灵验,也是智慧之上所展开的较量,最后仙人聚首,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云南省传说的故事背景之下,其实际所要传递的思想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佛教和原始宗教之间的较量,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还有就是节日以及农事体系的影响,佛祖属于佛教本身,其到来,可使节日有立法,表示南传佛教被传到此地,属于族群人民对其的记忆以及认同。
三、傣族泼水节的歌舞水文化
基于佛教寺院和佛教节庆传统仪式之中,鼓乐属于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之内的主要要素之一。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多鼓乐活动都需要通过佛教节庆的相关仪式作为基础,来展开整体表演,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傣族人民对于佛教文化整体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所逐渐形成的“傣—泰”民族当中,鼓舞艺术的整体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点,而且这些相同点并不是巧合,这是来自南传佛教文化更为深层次的浸润和扎根,进而可以展现出具有相同感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现象。这些区域都具备相同的象脚鼓以及相关文化。象脚鼓可以分为长、中、小这三种基本型号,长象脚鼓长度在1.7-2米之间,主要在瑞丽和孟定等县城之内的傣族地区,还分布在缅甸的掸邦东支等地区;中象脚鼓长度在1米左右,在德宏和泰国清迈以及老挝琅勃拉邦等地区广泛流行;小象脚鼓长度在0.7米上下,一般都在西双版纳、景谷的傣族人民所用。不管是怎样种类的象脚鼓,其整体节奏、韵律以及实际敲打形式等多个方面趋于一致。这对于南传佛教的信徒而言,都可以做到信手拈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泼水节属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南传佛教文化圈”傣—泰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主要将浴佛、滴水以及堆沙等基本宗教仪式作为活动的核心,并且加之歌舞泼水,就可以举办异常狂欢仪式,泼水节受到文化传播以及旅游行业的影响,使得规模变大,但是偏居一隅的景谷傣族尚没有被旅游业所开发,因而当地的泼水节仪式具有原貌。
参考文献:
[1]梁晓芬. 南传上座部佛教初传云南考辨[J]. 宗教学研究,2019,(04):150-158.
[2]罗敏,孔莹杰. 傣—泰民族“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呈构——以景谷傣族泼水节为例[J]. 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6):74-77.
[3]梁晓芬. 南传佛教 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天然纽带[J]. 中国宗教,2016,(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