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玉
摘要:目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及阿司匹林,分析其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更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联用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脑血流灌注,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丁苯酞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突发意识、肢体障碍,急性期危险性较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阿司匹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但从临床应用情况上看单独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1]。丁苯酞是我国近年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在防护脑损伤方面效果显著。因此,本文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及阿司匹林,并对其临床效果及机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男/女为30/23例,年龄48~80岁,平均(65.42±6.72)岁,病程2~18h,平均(10.78±2.28)h。对照组53例,男/女为31/22例,年龄48~79岁,平均(65.66±6.67)岁,病程2~19h,平均(10.11±2.71)h。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控制血糖及血压、脑细胞保护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4021139),口服,初始剂量:300 mg / 次,随后可酌情减少剂量,维持剂量100 mg / 次,每日1次,治疗1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口服,200 mg / 次,每日3次,治疗1个月。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流灌注指标,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应用()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更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机制复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血栓形成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直接影响其预后,因此在治疗时如何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神经功能是关键。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氧化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改善脑微循环[2]。而丁苯酞在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均能够发挥作用,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流,保护神经元。因此,本文对两者的联用价值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更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更高,差异明显(P<0.05),可见两者联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首先,脑血流灌注异常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同时也是损伤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在脑梗死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均需要脑 CT 灌注成像复查。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联合用药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善更为明显,主要是由于两者联用能够促进神经功能重建及修复,其中,dl-3-正丁基苯酞为丁苯酞的主要活性成分,可增加腦部血流,重构缺损的神经功能[3]。同时,在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方面,丁苯酞也具有较高价值,能够与阿司匹林发挥协同作用,稳定斑块,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此外,丁苯酞与阿司匹林联用,还能够发挥清除氧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作用,可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丁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联用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脑血流灌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培培,董少军,孙田田,等.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影响[J]. 河北医学,2022,28(2):327-331.
[2] 曹亚博,张菊红,路怀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及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评价[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2,22(1):66-69.
[3] 蒙迪,黄微,谭峰.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医药,2021,16(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