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刚
摘要:目的:深入探究晚期肾癌采取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收治地点为本院肿瘤科,收治对象为50例晚期肾癌患者,研究开展时间段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通过计算机系统分组,每组均纳入25例。对照组接受IL-2、INF-α交替治疗,观察组则应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对比两组实际疗效。结果:从统计结果上看,观察组治疗效果控制有效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控制有效率52%,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肾癌治疗过程中通过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实际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提升病情控制效果的同时,减缓癌变速度,促进晚期肾癌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晚期肾癌;索拉非尼;临床效果;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肾癌一般发生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多发于50-70岁中老年人群中,在男性人群中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也是肾脏系统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肿瘤疾病之一。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晚期肾癌的主要方法,但是主要用于早期肾癌治疗,可避免癌细胞转移,而对于晚期肾癌患者来说,使用更多的仍然是药物治疗,索拉非尼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可从根源上减少病毒产生,阻止新生血管形成[1]。为此,本文在近几年收治的晚期肾癌患者中任意择取50例作为观察对象,针对索拉非尼的实际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地点为本院肿瘤科,收治对象为50例晚期肾癌患者,研究开展时间段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通过计算机系统分组,每组均纳入25例。
对照组:年龄介于50-82岁范围内,均值(65.9±2.7)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8:7。
观察组:年龄介于51-81岁范围内,均值(63.4±2.5)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5:10。
两组晚期肾癌患者的组间资料经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应用IL-2、IFN-α交替治疗,方法如下:初次使用药物时,IL-2剂量为1*10IU/d、TNF-α剂量为5*106IU/d,第2次治疗开始时将剂量调整至IL-2使用2*106IU/d、IFN-α剂量1*107IU/d,每周治疗2次,一个疗程包括3个月,共治疗三个疗程。
给予观察组应用索拉非尼,使用方法如下:索拉非尼使用剂量为400mg/次、2次/天,分别在进食前或者进食后2小时服用,当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时,可适当减少使用剂量,若服用2周后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则可以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至600mg/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在治疗三个疗程。
1.3效果观察
分别为两组晚期肾癌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病灶全部消失,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没有产生新病灶,则为完全缓解;病灶缩小程度超过30%,且4周内未有新病灶产生,则为部分缓解;病灶增加或减少程度均不超过30%,则为病情稳定;病灶增加程度超过30%,或者产生新的病灶,则为病情进展。病情控制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全部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统计结果上看,观察组治疗效果控制有效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控制有效率52%,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晚期肾癌靶向治疗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药物包括索拉非尼、IL-2(白介素-2)、INF-α(干扰素-α),本次研究结果证明索拉非尼的疗效更加理想。索拉非尼属于新型多靶向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种,其双重抗肿瘤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阻断RAK、MEK、RAF信号传导,从根本上减少癌细胞形成,抑制血小板生长因子、血管内皮因子生长,减少恶性肿瘤血管产生,起到理想的抗肿瘤效果,最大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2]。与此同时,索拉非尼的使用可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毒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保证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产生,促进晚期肾癌患者生存质量提高[3]。
综上所述,在晚期肾癌治疗过程中通过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的实际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提升病情控制效果的同時,减缓癌变速度,促进晚期肾癌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康,张小悦,吴妙锋,等. 替西罗莫司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水平的影响[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20,15(3):40-44,48.
[2] 郑波. 索拉非尼靶向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2):107-109.
[3] 李永强,邓建华,郑克文,等. 单中心164例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预后分析[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11):8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