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健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对更进一步加强知信行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知信行建设是新时代提高党建质量的重要方法论,通过博知强信重行一体化推进,不仅可以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而且可以使每名党员群众都信念坚韧、充满活力、砥砺奋进。
一、知信行是有机统一体,信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是古人对坐而论道、知而不行的批判,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备受尊崇,是中国实践哲学的重要高峰。知行合一之“知”,乃“致良知”,所谓“良知”,即“心即理”;所谓“行”,即“事上练”,可泛指为行为行动,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和鲜活的实践基础。然而,由于所谓“良知”并非一个相对具象、清晰可辨的概念,有着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在实践中往往会形成因人因事不同而观点相异的现象。因此,古人所讲的知行合一,是主观世界下的实践论,很难成为组织行为下的统一行动指引或载体。
古人讲知行合一,追求人的所知与所行相辅相成、相促相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超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今天,推进知信行统一,是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学思践悟,更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提出的更加中国化、更具时代性的新要求。
知信行统一相较于知行合一,因为一个信字,便不再受制约于个人主观判断,犹如茫茫大海,茫然踌躇间望见灯塔,便豁然开朗起来。因为我们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灯塔,立场很鲜明,道路很明确,目标很清晰。
知信行一体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信”。世间万物,皆因信而立而生而长。有所知不一定能生所信,只有生其信才能立得住、走的稳、行的远。比如,在基层经常性学习教育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学而不信等现象。有的看似学的认真,但不一定入脑入心;有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但记了什么转瞬便忘;甚至有的在学习讨论中,说的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马马虎虎。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是学未生信,尚未把所学转化为所信。学而不信,恰如无根之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在信字上下功夫、见真章,形式上学的热热闹闹,不如在信字上扎根育苗。有了坚如磐石的信心信念信仰,就能融会贯通日常所学,就能灵活运用去谋事创业。
二、在信字上见真章,要强化历史认同、道路认同,尤其是情感认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犹如一把始终燃烧的火炬,点燃了曾经的黑暗和屈辱,照亮了前进的光明和通途。正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惊艳最动人的伟大变革。
百年党史,辉煌永驻,动人心魄。无论是参加学习教育,还是观阅影视佳作,每一名党员群众都会为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而揪心动容。然而,老一辈共产党人无畏生死的信仰,并不代表我们自己也同样会矢志不渝。精神的赓续,血脉的传承,最终还需根植于内心的信仰。很多人在学习教育中发问,革命先驱们能够顶弹雨、冒生死,如此顽强的信念从何而来?当下的我们还能不能做到?
百年党史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也是一声声无言的付嘱。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面貌是衰败落后,1921年的中国面貌是一盘散沙,如今的中国却是怎样一幅踏歌而行的画卷?旧貌换新颜,人间最奇迹。置身于如此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恢弘史诗,没有人不感慨万千,没有人不心生敬仰。这是不需要任何动员就会触景生情、无中生有而产生的认同,也是我们信心信念信仰的来源,更是我们能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底气所在。
信仰的力量最坚不可摧,信仰的滋生最需情感认同。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与日俱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百年党史中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同日而语。强化历史认同、道路认同,归根结底是政治认同,但只有转化为情感认同才富有生命力、具有创造力。
日益增进党员群众的情感认同,需要准确理解贯彻执行党的决策部署,需要基层组织与党员群众朝夕相处、鱼水共情。党的基层组织要始终不渝践行群众路线,把密切情感联络作为日用而不觉的工作,党员群众在彷徨无助时要做贴心人,在意见纷争时要做当家人,在利益分配时要做公平秤,在攻坚克难时要做主心骨。基层牢则天下安。基层工作到位了,党员群众就会心有所系、心有所往,情感认同就会与日俱增。
三、培育信的种子,推进知信行统一,应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日常和自觉
知信行一体化建设既是提高基层党建质量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可以促进基层组织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來,也可以把每名党员群众培育塑造成充满活力的战斗个体。知信行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促相生,缺一而不可为。培育强烈的学习求知欲,要营造氛围,养成不学则退的风气。培育信的种子,既要以学增信,也要以行促信,需要持之以恒进行自我革命。培育行的自觉,需要创造广阔成长空间,是一个组织与个体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问题。
信在知信行一体化建设中居统领地位,是知与行转化的关键。缺失了信,人会失神,组织会涣散。富有信,人会充满精气神,组织会充满活力凝聚力。信心信念信仰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可成,对于广大党员群众来说,既要砥砺初心,也要鞭笞使命;既要实现自我,也要融入大局;既要回望历史以史增信,也要眺望未来以志立信,是一个锲而不舍始终处于出发和再出发的状态。在当下中国,培育扎牢信的种子,就犹如赶考路上加满了油,事业发展握有了指南针,是不可或缺的看家法宝。
培育信的种子,做到培信增信强信,需要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同心同德、相向发力,尤其是需要广大党员群众主动作为日益增信,成为日常和自觉作为。
一要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永不过时的理论和实践,要学习其人民立场、唯物史观、辩证法等基本原理,把握浩浩大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真学真懂真用,要学懂弄通做实,要在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读不懂马克思主义,就读不懂过去和当下中国。要从百年浩瀚党史中充分吸收营养智慧,既要把握成功经验,也要汲取失败教训,通过充分吸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要自觉融入组织和经济社会全局。党员群众既处于具体基层组织,又处于经济社会全局。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微观和宏观两个全局中,不断通过提升格局和视野来增信赋能。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党员群众争相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个基础才固若金汤。当前,世界各地乱象丛生,唯我国这边风景独好。我们不仅处在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也处在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变局仍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去读懂当下中国和世界,信心信念信仰自会油然而生。
三要勇于在实践中砥砺成长。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用最朴实的话语讲到:“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社会的发展进步,终归要靠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发展进步。人生就是成长,没有谁的成功是莺歌燕舞,也没有谁历尽艰辛仍然一无所得,人生就是一部奋斗过便无悔的旅程。成长是砥砺初心使命的过程,也是不断培信赋能的过程,不经过人生长河的实践磨砺与检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要扣好,人生的成长更要种下信的种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信仰,锤炼人生境界的看家本领,既是成功的基石,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总之,推进知信行一体化建设,要在信字上下功夫,把培信育信增信作为压舱石、检验尺、指挥棒,努力使基层组织成为富有活力的堡垒,使党员群众成为充满力量的阵地。BEE19C3B-A6A0-4F19-BD83-66E6CB3116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