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麦草写照关中风貌

2022-07-06 15:39忍冬
中华瑰宝 2022年7期
关键词:兴文麦草麦秆

忍冬

金黄的麦子象征丰收、平安、希望,关中平原的农民收割麦穗,制成各色面食,废弃的麦秆则成了作画的材料,变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与苍朗秀润的山水。古色与麦香在贺兴文的手中传递着吉祥。

贺兴文,1961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四十余载坚守麦草工艺挖掘、保护、传承和研创,参与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麦草工艺制作规范》,将麦秆画发展到十余系列上千品种。其作品线条流畅,刻画细腻,设色典雅,独具关中地域风貌。数百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博览会及学术交流活动,荣获国内外大奖。

2022年新年伊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展出了一批描绘乡村新生活的陕西民间工艺作品,囊括剪贴画、剪纸、麦秆画、木版年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的麦秆画作品《峥嵘岁月》入选展览。

新生活是什么?在花甲之年的贺兴文心中,是记录当下、感念过去,是“关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丰收故事”,是用金灿灿的麦秆拼贴出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关中民俗。

金色麦浪里的艺术

端午前后,关中平原上大片的麦浪随风波动,饱满的麦穗散发阵阵清香,小麦正式迎来了收割季。这段时间是贺兴文最忙碌也最喜悦的时候,当沉甸甸的麦穗被收割完毕,剩下无边的、看似无用的麦秆却成了他作画的宝贵材料。“麦穗孕育生命,麦秆传递吉祥”,他说,麦秆画是最能表达农民真挚情感和生活热望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贺兴文的家乡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麦草做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贺兴文回忆:“在关中,麦子遍地都是,过去祭祀、祝寿、乔迁都会用麦秆做字,比如老人过寿会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麦字牌匾。”在关中人心中,麦子象征丰收、希望和祥瑞,麦秆画自然就成了传递福禄寿喜、贤孝礼信的绝佳艺术载体。

麦秆画虽称为画,但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剪贴艺术,其融会了国画、剪纸、木雕、版画、烙画等多种艺术基因。“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细致复杂,采集来的麦秆前期要经过晾晒、浸泡、熏蒸、漂洗,再打磨掉麦秆的内胎,只保留光泽柔韧的表皮,然后经拼接、剪切、熨烫、刀刻、粘贴、镶嵌等环节,才能成就一幅精巧生动的麦秆画。其间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贺兴文详细解释道。

贺兴文出生的蒲城县苏坊镇封村历史上以制作麦秆画而闻名。“麦秆画在我家已经传了七代”,自幼在家庭熏陶中成长的贺兴文与家人一样,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全身心投入麦秆画事业。为了更好地掌握麦秆画制作工艺,他四处求教,虚心拜师,同时潜心研究木雕、国画、油画等艺术技法和传统文化理论。

贺兴文对时代有着清晰的认知:“我最初跟着老一辈学,走过去的路,后来时代、市场对麦秆画有了新的内容和审美上的要求,我就开始想怎样创新,走出去,跟上时代的脚步。”他带着愿景走出蒲城,走出国门,博采众长,立足传统,寻求突破。蒲城麦秆画不仅凝结了农耕文明的印记,还蕴含着关中地域的乡土风情。从传统题材的复制,到多元文化的结合,贺兴文紧跟关中乡村的发展变迁,一直在思考怎样用古典文化和传统工艺来展现时代新貌。

从田野的芬芳到传统题材的重塑,从平面的磨漆画到立体的瓷瓶画、浮雕六层花瓣式麦秆画,从单一的传统牌匾到多姿的座屏、挂屏、摆件等,古老的麦秆画在贺兴文的研究创作下从乡村走入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以多样的风貌融入了现代生活。

农耕文明下的关中风情

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展厅内挂着一幅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麦秆画作品,《二十四孝》《渔樵耕读》《百鸟朝凤》《鹤鸣春到》《陕西八怪》《关中风情》……古典文化、民间吉祥与乡土人情都在贺兴文的麦秆画中生动呈现,人物、鸟兽、山水等形象逼真,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百鸟朝凤》中,一只凤鸟昂首立于松枝之上,周身牡丹环绕,盛姿开放,姿态各异的鸟儿朝着凤鸟展翅飞来,松针、鸟羽、叶脉皆清晰可见,麦秆经烫染、拼接,色泽细腻,质地典雅,画面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二十四孝》以银色铺底,画面各不相同,但均树干遒劲,山石苍润,人物传神,麦秆经过碳化衍生出变化无穷的金色,纹理纵横,明暗透亮,立体感和空间感明显。《陕西八怪》图文并茂,“辣子一道菜”“锅盔像锅盖”“秦腔吼起来”等画面线条简括凝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勾勒出一幅幅富于生活趣味的关中民俗图景。

麦秆画对贺兴文而言,没有纸墨笔法的约束,尺山寸水、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等各种题材,随想随画,再精心制作,生活中的每一道灵感都可以化为他手下一件件独具风情的作品。在贺兴文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耕时代的很多场景已经消失,麦秆画作为农耕文明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艺术形式,弥漫着可贵的原生态气息。“我将这些画面以麦秆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想唤醒人们脑海中熟悉的农耕记忆,展示麦秆画这一在农耕劳动中诞生的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其言辞中透着恳切。

2020年10月,在“最美小康路—中国西部民间工艺主题创作展”陕西展区中,贺兴文带着憨笑向观众介绍他创作的《耕耘图》系列作品。他说:“农民的好日子,是从土地上丰收的粮食开始的。”于是,关中地域最平常也最久远的耕作图景就出现在了他的麦秆画上,他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份最本质和最纯粹的喜悦之情。

让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走上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的二楼,入目的是几十名手工艺人或贴或烫、忙碌有序的场景。曹线彩在这里工作已有30余年,从最初的学徒到今天的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麦秆画对她来说早已不只是一份工作,更代表着理想与责任。

这份责任在贺兴文身上则体现得更为彻底。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由贺兴文于2008年创立,采用“合作社+扶贫基地+加工厂+成员户+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的运作模式,每年坚持培训新学员上百人,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和麦秆画非遗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自家乡,回馈家乡,是贺兴文秉持的理念。作为渭南市政协委员,他多次提交“发展一村一品,富裕千家万户”“建设文化一条街,提升蒲城软实力”“精工精致抓民艺,建设陕西东大门”等提案,致力于以传统特色工艺振兴家乡。

2019年5月,贺兴文被聘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長,开设工艺美术品设计等专业,让麦秆画走进课堂。在此之前,他一直与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开展青少年、大中专院校团队实践活动,用陕西特色工艺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魅力。“现在许多年轻人,特别是职业教育人才需要一种工匠精神,我们有责任培养和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工艺的理解与认同,将专业型人才推向社会。”对此,贺兴文显得十分迫切。

这些举措是贺兴文对活态传承非遗项目理念的践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成为地方非遗保护和开发的一把“金钥匙”。

贺兴文认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匠心国魂精神的有利契机,关中地区的先民留下了许多文化符号和历史烙印,它们承载了很多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值得去弘扬、传承、挖掘和保护”。而这种传承必须是活态的,是要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才能把麦秆画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

“关中麦秆画没有虚浮、哗宠,是一个发自内心、源自民族之脉的生命艺术,有的是一种真心和根植于文化热土的辛勤与智慧。”贺兴文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他一直期望和践行的,正是保有这份纯粹的热忱,在奋斗和开创的路上守住历史的记忆。6FDEB495-6E50-473B-A28C-C4EB674A4737

猜你喜欢
兴文麦草麦秆
大丰麦秆画
一个放羊娃成就的“书香之家”
秸秆“变形记”
火红的日子
变废为宝的麦秆画
兴文农商银行中干竞聘
闪烁
麦草畏距离大宗除草剂还有多远
他的执着,让自身升值
马铃薯麦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