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愿意把最好的都留给他。有的父母不惜委屈自己,为孩子付出所有。但是事与愿违,有时候父母的无私奉献很容易变成伤害,因为——
如果父母人生的意义和快乐都取决于孩子,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
初一女生小虹在命题作文《我的妈妈》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家里做红烧带鱼,她把最好的留给我,她只吃鱼尾巴;车厘子那么贵,她买来小小的一盒,都留给我吃,她一颗都不尝;她给我买名牌运动装,自己在家却穿爸爸的背心……总之,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我爱我的妈妈!”
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我对不起我的妈妈,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辜负了她的爱;我没有考上好中学,不能让她在亲戚面前有面子;我个子长得不高,白瞎了那么多高营养的饭菜……”
作文的最后,小虹继续用排比句嗟叹:“要是妈妈不付出那么多就好了,我也可以轻松一些;要是我可以不做她的女儿就好了,她也可以轻松一些。”
语文老师把小虹的这篇作文拿给我看,问我一个尖锐的问题:“这篇作文让人看了心疼。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难道错了嗎?”
说这个问题尖锐,是因为答案很难让父母们接受。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个本能会被无限泛化,他们把生活中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中科院的调查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但是,像小虹妈妈这样心甘情愿牺牲自我的父母,可能想不到,自己的付出非但不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反而会给孩子的未来以及亲子关系带来危机。
从小虹的作文中不难看出,妈妈对她的无私奉献已经让她内心充满了内疚感。内疚感让人痛苦,那么如何消除它?当然是回报。所以小虹提到了学习成绩、考上好中学、个子长高,但是让她不安的是,她拿不出骄人的成绩,也就是说,她的内疚感无法消除,也无力承受,甚至忍不住在作文中宣泄。说得再明白一点:妈妈的无私奉献已经让小虹苦不堪言。
这样的结果,恐怕小虹的妈妈不能接受,因为伤害女儿不是她的初衷,但平心而论,她的初衷里未必没有索取回报的意味。
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其实属于刻意感动的范畴。小虹的妈妈未必吃不起带鱼和车厘子,未必买不起家居服,她舍不得为自己花销,一部分原因是她仍生活在物资匮乏年代的幻觉当中,想优先保障孩子的生存需要;另一部分原因是给女儿的“感情投资”,而投资是要求回报的:你要听我的话,你要感激我,你要向我报恩。
毋庸讳言,这样的刻意感动是许多家长惯用的教育方法,往往形成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成了“欠债者”,常常感受到如影随形的压力和束缚,不敢反抗父母,不敢做出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无法承受父母的失望,担心自己不能回报父母,很难感觉到真正的快乐。
有的父母唯恐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时不时提醒孩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孩子,这就等于向孩子“索债”。孩子无法忍受的时候,可能会反抗,也有可能逃离。正如小虹在作文中所写的:“要是妈妈不付出那么多就好了,我也可以轻松一些;要是我可以不做她的女儿就好了,她也可以轻松一些。”但更多的孩子会选择压抑自我,而压抑的后果往往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一生不幸福。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看到父母为他付出太多,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积极向上,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会给他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自我牺牲式的父母,长期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容易走进过度养育、过度控制的误区:把对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孩子的需求
有的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到了病态的程度。宋女士就是这样的妈妈。
今年36岁的宋女士从小接受芭蕾舞训练,7岁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可惜在9岁那年遭遇车祸,右脚踝严重受伤,不得不告别训练房。这样的人生遗憾让她耿耿于怀,总感觉自己太不幸,人生太失败。
她生下女儿苑苑后,马上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芭蕾舞演员,替自己实现梦想!
苑苑2岁半就开始接受妈妈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6岁时就上台演出,是当地电视台有名的小童星。此时,宋女士辞去公职,全天候陪伴女儿训练、演出。
宋女士对苑苑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比如,为控制女儿的饮食,宋女士每天凌晨4点起床做营养餐,十年如一日。
12岁那年,苑苑厌倦了芭蕾舞,想休息休息,补补文化课,像同学那样参加小升初,上一所普通的初中,每天下课了可以和同学玩,可以吃甜食、睡懒觉。宋女士大怒,斥责苑苑是“懒骨头”“没出息的蠢丫头”“不知好歹的东西”,命令苑苑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还没收苑苑的手机,禁止苑苑与同学交往。
苑苑强烈反抗,跑到奶奶家寻求庇护。宋女士赶到婆婆家,与婆婆大吵大闹,把婆婆气得心脏病发作,最后强行把苑苑带回家。
为了让苑苑听话,宋女士使出了苦肉计。她把水果刀放在自己的手腕上,对苑苑下了最后通牒:“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放弃芭蕾舞,我死给你看,你就自由了;第二,好好训练,我送你到人生顶峰,给你看人生最好的风景。你选择吧,现在就决定,不要犹豫。”说完,手指用力,刀锋下渗出鲜血。
苑苑吓哭了,求妈妈放下刀,她愿意继续训练,保证不再偷懒。
宋女士满意了,但苑苑从此对芭蕾舞不再感兴趣,所谓刻苦训练,不过是做样子给妈妈看。她不止一次对芭蕾舞教师说:“我是替妈妈来学芭蕾的。”
苑苑的舞技进步缓慢,甚至在选拔中故意出错,让自己落选。看到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苑苑心中荡过一丝报复的快感。
宋女士对女儿的无私奉献,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投射:把女儿当成幼年的自己,让女儿替自己重新活一次,如果女儿不配合,就采取强硬手段来控制。
心理学研究显示,自我牺牲式的父母,长期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略对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内心往往处于匮乏的状态,容易走进过度养育、过度控制的误区:把对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不听话或表现不够好时,父母会本能地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我成天累死累活,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当初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也去考研究生了!”在这种养育模式下,孩子一边处在愧疚和自责中,一边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处在痛苦之中,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为人母者一定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自我关怀。”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苏兹·卢拉曾说,“我发现,當我关怀自己时,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不惜一切代价关怀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身体、心智、情绪和内心生活的核心。我们自身的转变是给孩子最伟大的礼物,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句名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这句话放到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对自己足够关爱,孩子也会逐渐习得这种能力。
爱孩子,不是过度牺牲自己,让他们在负担中成长,而是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父母爱孩子,目标是让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不是成为父母的附庸
父母对孩子过度付出,还有可能造成更坏的结果: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2011年3月31日,上海浦东机场,海外留学5年的24岁男子汪某,对妈妈的头部、手臂、腹部接连刺了9刀。毫无防备的妈妈生命垂危。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留学生浦东机场弑母案”。
儿子弑母,令人唏嘘,但儿子行凶的动机更令人愤慨。汪某留学5年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超过150万元,全由妈妈一人承担。妈妈四处举债,这次没有及时寄钱,汪某便嫌弃母亲不能满足他的生活费需求,拔刀相向。
妈妈不仅舍得为儿子花钱,衣食住行样样都为儿子考虑周到,好让儿子心无旁骛地读书。正因为有妈妈事无巨细的照顾,24岁的汪某仍像个孩子一样,从未想过勤工俭学,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妈妈的无私奉献。
父母的过度付出,不仅不是爱,还可能断送自己和孩子的一生。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培养儿子的方法要高明得多。
儿子上学以后,董明珠没有用车接送过一次,都是让他自己坐公交车回家。有一天,董明珠等儿子回家吃饭,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儿子到家后说,他是在等没有空调的公交车,等了半小时,因为他身上只有1元钱,而带空调的公交车要2元车费。
是不是有点虐待的味道?其实,董明珠是在培养儿子的吃苦精神和独立能力。
儿子参加高考,准备工作都是自己做,董明珠不插手。大学毕业后,儿子从实习律师做起,住的房子也是租来的。儿子说:“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这是何等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个现象: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意思是说,父母爱孩子,目标是让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不是成为父母的附庸。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爱孩子、无私奉献之名替孩子解决所有麻烦,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因为孩子不是宠物,他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需要独立空间和属于自己的未来。
父母的溺爱不仅会抑制孩子的身心发展,更会断送孩子的前途。毕竟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当父母撒手人寰,失去了庇佑的孩子又该如何生活?他会感激父母的溺爱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