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在和青春期儿子的较劲中,儿子越战越勇,我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后来我从我跟我妈的“战争”中觉醒,开始换一种方式对儿子——
这边我和母亲的战争还未停歇,那边我和儿子的战争已愈演愈烈
有一天,一位中年女子来向我咨询她和母亲的关系时,说她以前一直是妈妈的小棉袄,现在居然经常和妈妈抬杠,是不是很不孝顺。我告诉她:有一种母女关系叫作“战争从未停歇”。如果一个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呈现出“父辈和子辈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歇”的状態,反倒是好事,因为这说明家里的关系是流动的,而非一潭死水。
我和我妈之间就经常爆发各种“战争”。比如我给我儿子买衣服,我妈知道后就会不假思索且无比权威地说:“别买白色的,不好洗!”
一听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因为你这句话,我青春期想买一条白裤子的愿望都实现不了!现在你又来管我儿子了!”
我妈一脸惊愕:“你要买就买啊,没说不让你买!”
我更生气:“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我的青春期早过了!”
我把这样的母女“战争”称为我的自我觉醒,也称为母女关系的新常态。我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干部,在他们的管教下,我小时候的生活无比正统。我的同学可以随便买白裤子穿,可以大摇大摆地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到学校看,我却不能。晚自习回到家,我读庐隐的散文都要躲在被窝里,因为怕我爸说我读闲。
我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是排行最小的乖乖女。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是:“你现在的条件最好,学习可不能比你两个姐姐差!”实际上,我的学习从来没比她们差过。只是她们大我好几岁,比我早好多年考上大学,这件事的确给了我很大压力。她们在上大学的寒暑假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舞厅跳舞,我却只能在舞厅门口徘徊又徘徊,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回荡着父亲那语重心长的话:“你不要和她们比,她们已经考上大学了,你还没有。”
这句话奠定了我青春期压抑、拘谨的底色,所以我那不能穿白裤子的青春期是灰暗的。但是,那被压抑的青春没有悄然离去,而是一直潜伏在我内心深处,到我中年时还时不时冒出来。40岁后我敢对我妈说“不”了,敢冲着她发脾气了,可还是底气不足,每次发完脾气我都后悔不已。
这边我和母亲的战争还未停歇,那边我和儿子的战争已愈演愈烈。
我妈渐渐老了。我刚开始对她发脾气时,她还大声斥责我,甚至堂而皇之地对我冠以“不孝”的罪名来打压我。但后来她看我越发强悍,只好渐渐对我示弱:“你说得对,你长大了,你的事情你自己做主。”看着一生要强冷硬的母亲温柔起来,我很不习惯。可当我在青春期的儿子面前万般无奈只好低头时,我就完全理解了母亲。
曾经,面对儿子的顶嘴、不听话,我火冒三丈,吵了他无数次,可他不仅没有丝毫改变,还对我的话越来越无视,到后来甚至我一说他,他就把门一摔把自己关进卧室。我气得血压上升,可对他毫无办法。
亲子之间的战争,只要孩子赢了,就没有输家
当年我的父母强势、威严,我懦弱、畏缩,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波澜不惊,不敢有任何不满;而我儿子却真实无比,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行动就怎么做,表里如一得惊天地泣鬼神。当然,也气得我浑身颤抖。这还不算,看我被他怼得哑口无言,他还会嘲讽我:“你不是教育专家吗?你专一个我看看呀!”真的,听到他这话,我头痛欲裂,所有事业的成功与荣耀瞬间烟消云散。
在儿子身上,我看到了他们这代人的成长与解放——他们的成长不需要等到考上大学,他们随时可以穿白裤子,甚至有个大洞的破裤子;他们的解放也不需要等到考上大学,他们的人生目标才没有那么单调无趣、千人一面。
当14岁的儿子对我怒吼他的人生他做主时,我又震惊又羡慕,因为如今44岁的我也不敢对母亲这样说。当年我想“仗剑走天涯”时,母亲一句“考个离家近的大学,我时常给你带好吃的”就让我锐气全无;当年想换工作时,母亲一句“我就是不同意”就让我噤若寒蝉;当年想辞职自己带娃时,母亲一句“我白培养你这个硕士研究生了”就让我羞愧难当。至今,我仍觉得父母对我恩重如山,我对他们的话第一反应仍是听从。
可是,我现在还会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怨恨父母:当年如果他们同意我考更远的大学,我就有机会在18岁时到北大看未名湖到清华园看荷塘月色;当年如果他们同意我换工作,我就有机会早一点做我喜欢的事;当年如果他们同意我辞职带娃,我和孩子的关系可能会更好一些……恨完父母我又恨自己:怪父母没用,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勇气去坚持和抗争,所以现在的结果要自己承担。
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想明白之后,我毅然决然地决定:“不管世界多复杂,不管前路多艰险,还是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去做他自己,尽可能地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
想通这些之后,我对孩子说话也变得温柔了:“要打球就去吧,早点回家就行!”看着儿子吊儿郎当、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背影,我觉得对他示弱一下也没啥。毕竟,亲子之间的战争,只要孩子赢了,就没有输家。
我想通了,对青春期孩子妥协的又不止我一个,怕什么。作家麦家还写了篇谈儿子青春期的文章:“陪伴他,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作家梁晓声在其获得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里,也道尽了父母的卑微:周家有个不让人省心的女儿周蓉,为了寻找真爱离家出走,毫不顾及父母的担心和焦急,一门心思追求她的诗和远方。她爸爸不远千里去看她,她却只顾着爱人的好,宁愿和家人断绝关系。她的一句句狠话字字诛心,狠狠扇在一生要强的爸爸脸上。这个爸爸,要多卑微有多卑微,却也宽容、伟大得让读者为之落泪。
在大多青春期孩子的心里,父母啥也不是,啥也不懂,那能怎么办呢?父母最后还不是要对他妥协?既然这样,就早一点放下架子,示个弱,跟他早一点和平相处吧。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