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首都高校区域布局

2022-07-05 21:53:45谢天成
学习与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校区布局

[摘要]高校与城市具有共生关系,科学合理的高校布局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重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北京高校布局呈现集聚分散并存、区域差异明显、一校多区普遍等特征。在疏解减量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背景下,加快优化高校空间布局势在必行。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紧抓疏解“牛鼻子”,统筹处理好与城市战略定位、与资源要素配置、与城市减量发展等关系,强化引导、把牢抓手、互利共生、压实责任,以首善标准加快优化高校空间布局。

[关键字]高校布局;空间优化;有序疏解

[中图分类号] G5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4-00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高等教育资源。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高校资源位居全国首位,但70%集聚于中心城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在疏解减量背景下,加快优化高校空间布局势在必行。北京应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空间重塑,以首都高校有序疏解为抓手,打造与“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宜的高校空间新格局。

首都高校发展布局呈现三大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数量由1949年的13所逐步发展到2020年的93所。在城市规模扩张和校园面积扩大的同時,全市高校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演变,主要呈现三大特征。

集聚分散并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随着学院路“八大学院”先后建立,加之周边原有的清华、北大等高校,中关村地区成为北京高校主要集聚区。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批准恢复和新设一批高校。既有原址重建的,也有择址新建的。由于中心城区用地相对紧张,新建高校主要布局于城市边缘组团。还有部分高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原有校区已无法满足办学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郊区选址建设新校区。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全市高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空间布局呈分散趋势。同时,为强化新校区资源共享、发挥集聚优势,2001年北京批准建设沙河与良乡两大高教园区。从整体来看,目前全市高校分布呈现“以学院路—中关村地区为核心、多点集聚、市域分散”的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明显。从功能区分布来看,93所高校注册地位于中心城区的有64所,平原地区26所、生态涵养区2所、燕郊1所。从16个区分布来看,海淀区31所,高校资源优势尤为突出,其中部委属高校21所、市属高校10所,分别占全市部委属高校数量的54%、市属高校数量的19%。朝阳区共17所,仅次于海淀区。昌平区有10所,位居全市第三。上述三个区拥有高校总数占全市比重超60%。

一校多区普遍。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跳出老校区建设新校区,实施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普遍模式,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两个及以上校区。多校区的形成,除因规模扩大建新校区之外,也有一些高校因合并重组而形成多个校区。近年来,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个别部委属高校开始将新校区布局于京外地区。

首都高校区域布局优化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高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科学合理的高校空间布局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反之则制约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2014年以来,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以建设良乡、沙河两大高教园区为重点,促进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转移,聚焦推进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市属高校向外疏解,全市高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处理好与城市战略定位的关系。高校是首都北京最亮丽的金色名片,对北京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从功能来看,高校对“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特别是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区域定位来看,中心城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但目前人口密度高、建筑规模大、用地结构不合理,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北京高校发展与空间布局,都要与“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宜。目前全市64所高校集聚于中心城区,需要统筹高校空间与城市空间,处理好与城市战略定位的关系。

处理好与资源要素配置的关系。高校与所在城市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一方面,高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为高校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需要融入所在城市、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并与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相融合。在产业要素配置上,如果高校空间布局与产业要素配置存在错位,将影响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制约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上来看,若高校新校区与区域交通设施建设脱节,将造成师生出行不便;若与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脱节,师生购物、看病、娱乐等日常生活也将受到影响。此外,与产业要素配置错位所导致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也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主动为新校区做好配套服务的能力与积极性。

处理好与城市减量发展的关系。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城市,明确提出常住人口规模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的具体指标。从人口规模来看,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全市常住人口长期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这一水平,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高校师生是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93所首都高校中有民办高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17所,共有师生员工约15万人,占首都高校总规模的15%左右。这些院校不少是小规模办学,学科层次和水平较低,与首都核心功能的匹配度并不高,同样需要减量发展、整体提质增效”。①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来看,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同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也明确要求严禁高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严控办学规模。因此,首都高校要顺应北京“减量提质”的发展要求。

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的三大抓手

北京作为首都,其高校空间布局受自然、历史、文化、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自身特点。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对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牢牢抓住疏解“牛鼻子”,以首善标准加快优化高校空间布局,打造超大城市高校布局与城市空间融合互动发展的北京样板。

强化高校布局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与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高校布局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布局导向,促进高校布局与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打造与“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相适宜的高校空间新格局。突出区域合作,加强北京与津冀高校规划布局协调对接,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鼓励京津冀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并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鼓励职业院校通过联合办学、校区建设等形式开展实质性合作,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努力实现首都高校空间布局优化与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同频共振。突出政策保障,尽快出台高校疏解实施意见,鼓励中心城区高校主校区到郊区落地,并在新校区用地指标、建设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编制老校区更新导则,支持老校区转型提质,积极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加快校城融合协同发展。高校与城市相辅相成、互利共生。要发挥首都高校优势,推进校城一体与开放共享,加快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共同体。优化高校层次结构,围绕首都高等教育战略目标任务,建立高校类型、学科专业、办学层次动态调整机制,压缩中心城区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首都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校“调结构”与“优布局”同步。同时,要增强“双一流”高校对普通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市属高校与部委属高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化高校分类发展改革,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教育供给与首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契合度,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教育科技支撑。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针对出行难、购物难、看病难以及教职工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加快完善新校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宜学、宜居、宜業水平。优化沙河与良乡高教园区发展环境,推动资源共享、学科共建、联合创新,加快由“园区”向“城区”转型,着力打造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

压实工作责任。首都高校空间布局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工作专班,按照责任明确、科学量化、目标一致原则,“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加快构建校城融合发展协商机制,协调解决高校疏解特别是新校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部市协同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对全市高校疏解与布局优化的政策支持。发挥示范引领,选择若干新校区建设成熟、老校区转型效果好、因搬迁形成重大发展机遇的学校作为示范,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突出典型引路。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高校空间布局形成机理与优化调控研究”〈项目编号:AGDB190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作者简介:谢天成,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晓霞

①狄涛:《擦亮首都高校金名片》,《前线》2020年第7期,第67页。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校区布局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58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1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7
空间布局图
中国西部(2017年1期)2017-02-22 08:44:14
VR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