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云:长江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

2022-07-05 20:51一润
妇女生活 2022年10期
关键词:保护神三峡库区三峡

一润

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生长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可这些珍稀植物,很多濒临灭绝。她的工作就是在崇山峻岭间找到它们,并加以保护。

野外考察,被荆棘划伤了,她用布条一缠接着干活;被马蜂蜇伤了,她扯把草药放嘴里一嚼,敷住伤口继续赶路

1986年,15岁的黄桂云跟随父母从安徽的大山里举家搬迁到湖北宜昌。1992年,学园林花卉专业的黄桂云职高毕业,应聘到三峡大坝,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2000年,得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伟烈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常年在三峡库区进行野外调查时,黄桂云兴奋不已,主动联系陈教授,要求加入野外科考工作。当时,亲戚朋友都劝她:“一个女孩子,何必自讨苦吃?”但黄桂云根本不听,壮着胆子入队,一有机会就凑到陈教授跟前请教。

此后几年,黄桂云利用工作闲暇,跟随科考队走遍了三峡库区。

野外考察,短则十来天,长则数个月,黄桂云跟着科考队在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中穿行,睡的是帐篷,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除了忍受风吹日晒,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的痛楚和对毒蛇的恐惧,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被荆棘划伤了,她用布条一缠接着干活;被马蜂蜇伤了,她扯把草药放嘴里一嚼,敷住伤口继续赶路。在野外,她忘记了性别,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地迁移保护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总是问个不停的“门外汉”,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用黄桂云的话说就是:“我对植物特别敏感,教授只要讲一遍植物的特性、位置,我就能分毫不差地记下来。”

凭着这股韧劲,黄桂云踏遍了三峡库区5.5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基本摸清了这里珍稀植物的家底,堪称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的“活词典”“活地图”。

2007年,黄桂云被任命为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三峡植物研究所前身)业务负责人,负责三峡地区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她更拼了。

一次野外考察时,黄桂云不幸从高处滑落,右脚踝处粉碎性骨折。医生警告她,以后不能再去野外活动了。可3个月不到,她背着医生溜出医院,不顾同事劝说,带着嵌在腿上的钢钉,再次踏上了野外考察之路。

成功培育出了香果树、枫香、蓝莓、石斛等一大批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都极高的植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长江三峡库区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生长着大量特有珍稀植物。可这些珍稀植物,很多濒临灭绝。黄桂云的工作就是在崇山峻岭间找到它们,加以保护。

2008年6月,黄桂云在长江中上游的巴东、巫山等地野外考察时,发现海拔1500米的滑坡山体上不仅生长着巴东木莲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生长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树种。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植物,她专程找到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齐力旺教授请教。齐教授直言,珍稀植物之所以稀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保护它们的通常做法是引种移栽,但三峡坝区地表都是花岗岩风化砂,栽种一般的树木都很难成活,想引种移栽珙桐和红豆杉可谓难如登天。

“如果山体滑坡,这些珍稀植物就会遭殃,一想到这里我就心口疼。”黄桂云说,她不甘心,无论如何都想试试。为深入了解红豆杉、珙桐的生长环境,在引种之前,黄桂云在野外搭建帐篷,和植物共住了一个多月,每天观察、记录它们生长的光、热、水、气以及土壤条件等指标数据。移栽树种时,按照生长环境相似性原理,她特意从它们的“老家”运来一车原土,把周围的灌木、野草、藤蔓都一起“移民”,模拟原生地生长环境,从海拔1500米到1000米,再到500米,最终抵达植物所。每一站留给植物一年半时间的适应期,四季不间断跟踪。为了给珙桐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黄桂云搭建了十几米高的遮阳网,还安装了迷雾系统。为增强红豆杉表土的透气性,她想到医院抢救病人时常使用的呼吸机,为植物安上了带透气孔的PVC管,让它们自由呼吸。黄桂云把这些植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和培养。

苦心人,天不负。引种第三年,珙桐開出了满树美丽的花朵,红豆杉结出了粒粒饱满的红豆。黄桂云欣喜万分:“看到这一株株健康成长的树苗,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作为三峡特有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物种保存价值。为了挽救它们,黄桂云希望能够进行人工培育。可在组培实验过程中,她先后遇到了杂菌感染、孢子不萌发、原叶体不分化等难题。无菌环境中的孢子体每两小时就需要观察一次,黄桂云丝毫不敢懈怠,夜里定了闹钟严格按照要求观察。但经过上万次试验仍未成功,黄桂云困惑了,甚至一度陷入绝望之中。

“是不是方向错了?”黄桂云冥思苦想,耗时一个月,查阅100多篇文献资料;又走出实验室,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和人一样,幼儿时期生长最迅速。所以相比种子,嫩芽、嫩茎等营养器官更适合组培。”得出结论后,黄桂云立即回到实验室,选取刚成熟的孢子进行诱导,终于在无菌环境中获得了孢子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她攻克了孢子不萌发的难题,荷叶铁线蕨组培苗及孢子繁殖最终获得成功。如今,通过实验室组培,植物所已成功培育出了香果树、枫香、蓝莓、石斛等一大批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都极高的植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迁地保护三峡特有濒危珍稀资源性植物1000余种2.4万余株,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

伴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变化,长江两岸形成了垂直高差近30米的消落带区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夏季水位消落,裸露的黄褐色山体因缺少植被保护,影响江岸整体生态。黄桂云大胆尝试,带头进行消落带生态恢复研究。通过多年探索,黄桂云分层设计修复方案,选取多种植物进行试验,最终把深水区修复植被的选择锁定为三峡特有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为驯化诱导,黄桂云带领团队着手疏花水柏枝抗逆性试验。为了得到准确的试验数据,黄桂云曾在冬天的清晨赤脚站在水中两小时,仔细观察。最终,她和团队攻克了疏花水柏枝无性繁殖技术,抗逆性试验也取得重大进展,为长江两岸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

2014年,三峡集团挂牌成立了“黄桂云创新工作室”,专门进行珍稀植物组培科研攻关,通过克隆技术,实现植物批量繁殖。啃书本、查资料、做实验,忍着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黄桂云在高度密闭的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她无数次往返北京、武汉,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给自己充电,逐渐掌握了组培核心技术,成为实验室的主心骨。

和黄桂云共事多年的同事感叹,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个字:“快”“专”“博”。“快”——前几分钟她还在会议室,一接到电话,很快就到了苗圃基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她也是第一时间回到坝区,照看她的宝贝植物。“专”——20年初心不改,不停实验和学习,职高毕业的她硬是啃下了“组培”这块硬骨头。“博”——虚心求教,遍访名家,对上千种植物科目属种、生长习性、分布区域,她都了如指掌。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岸边,把脉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一天,黄桂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总书记视察完三峡大坝后,来到185平台珍稀植物示范园,亲手栽种了一棵楠木,并培土、浇水。随后,总书记与黄桂云亲切握手,称赞植物保护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总书记关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殷殷嘱托,让黄桂云深感责任重大。

2019年初,黄桂云在野外考察中,意外发现一处陡峭山壁上长有鄂西鼠李。该植物全球现仅存两株,即将宣布灭绝。黄桂云的这一重大发现,为长江物种资源保护又立了一功。

2020年4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两周年之际,黄桂云带领科研团队迁地保护三峡特有濒危珍稀资源性植物1000余种2.4万余株,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

20多年间,黄桂云一直奔波在保护长江三峡濒危珍稀物种的道路上。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将三峡植物研究所建设成了中国最大的特有濒危珍稀资源性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植物所还被誉为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博物馆,成为长江生态修复的“绿色名片”。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保护神三峡库区三峡
邸若冰:机组控制系统的保护神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青少年的“四季保护神”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年过古稀的“学生安全保护神”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