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李南 许巧
深冬时节,由于棚室内温度低、湿度大、光照弱,西红柿真菌性病害高发,尤其是晚疫病发生较为普遍,若防治不力,会严重影响叶片功能,进而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一、主要症状
番茄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温度7~25℃,湿度75%)极易发生,传染蔓延速度较快为其重要特点。该病自番茄晚苗期至结果期都可能发生,既为害叶片,又可为害茎秆和果实,但以叶和果实受害最重。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片感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水浸状,初呈暗绿色,逐渐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叶正面和背面的病健交界处可以看到白色霉状物。
番茄晚疫病一般自棚室前端开始发生,先侵染叶片和幼果,而后逐渐向茎秆、叶柄蔓延致其变成黑褐色,严重时植株萎蔫折断。番茄果实一般在转色前较易发病,病斑呈不规则水烫状,初始较硬,而后逐渐腐烂。
二、防效不佳原因分析
(一)施药前未彻底清除棚内的病残体
番茄晚疫病的病菌孢子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还可借气流及水滴等进行传播和蔓延。因此,菜农在施药之前,一定要先彻底清除棚内的病枝、病果和病叶等,并将其携出棚外做妥善处理,而后对整个棚室进行施药防治,施药要周到均匀,对整个番茄植株及地面进行重点施药,从而彻底杀灭残留病菌、避免其进一步侵染。
(二)施药时未注意配合环境调控
晚疫病为典型的喜高湿环境病害,因此,在施药的同时,必须结合加强棚室通风、地膜覆膜和操作行铺设农作物秸秆等多种措施以降低湿度,特别注意避免出现结露。如果天气允许,最好进行短时间的高温闷棚(将棚温提高为40~42℃并保持1~2 h)。
(三)不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连续施用同一种药剂
连续施用同一种药剂防治该病可导致病菌产生耐药和抗药性。有的菜农甚至多年用同一种药物防治番茄晚疫病,这是番茄晚疫病防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高效综合防治技术
综上分析,建议菜农在喷药之前,先清除病株及地面上的病残枝叶和落果,更换防治药剂进行全棚喷雾,每5~7 d 喷施1次,连续进行2次。同时加强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和降低棚内空气湿度,避免病情复发。
(一)主要农艺措施
1.选择栽培抗病、耐病品种。
2.重病棚室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采用高垄覆膜栽培模式;种植密度适宜,切忌密度过大;及早搭架,及时整枝,注意摘除植株下部老叶、黄叶和病叶,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发生郁闭。
4.采取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尤其要注意增施钾肥,有减轻发病的功效。科学合理灌溉,杜绝大水漫灌,尤其是进入果实膨大期后须保持土壤“见干见湿”,灌溉时水量不宜超过灌水沟的2/3,以免湿度过大诱发病害。
5.每天草苫揭开后,须仔细观察番茄植株,尤其是叶和果实,重点注意棚室前端1~2 m内的植株,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带出棚外妥善处理,以减少田间传播,控制病害蔓延。
6.加强温湿度调控。番茄在结果期要求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晚保持在12~15℃,最低温度不低于10℃。一般在晴好天气,棚内温度如果达到30℃时必须及时放风,中午高温时段也需短时间放风,以降低棚室内湿度。整个生育期土壤湿度要控制在60%~80%,空气湿度则宜控制在65%左右。此外,棚膜采用无滴膜,在棚室前脸处和操作行间铺设稻糠、麦秸、锯末和生石灰等材料,防治病蟲害时尽量选用粉尘剂和烟雾剂等,均有一定的控湿降湿效果。
7.清除病叶、枯枝。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摘除病叶、枯枝,感病较重的植株应立即拔除并携出棚外做妥善处理,以减少病源。
(二)化学防治
1.粉尘剂、烟剂防治。阴雨雾雪天或棚室内湿度较大时,建议选用粉尘剂或烟剂进行防治。因为粉尘剂和烟剂能均匀覆盖蔬菜植株,既能提高防效,又不增加湿度。粉尘剂可选用5%百菌清或5%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每667 m2喷施1kg。烟剂可选用45%百菌清或10%速克灵,一般每667 m2棚室施用200~250 g进行熏棚。
2.喷雾防治。在控制好棚内湿度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喷雾法防治该病,可用58%甲霜·锰锌500倍液、50%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务必均匀周到,植株的叶背、茎秆、青果等处均要喷到,中下部位是重点施药部位。视病情每隔5~7 d喷施1次,连喷2~3次。
3.药液灌根。少量病株可以施用60%琥铜·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注300 mL药液,每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化学药剂防治该病,必须注意轮换用药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以防止和延缓病菌产生耐药性、抗药性。
(责任编辑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