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贤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济源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发展理念,以“特”破局、以“质”取胜,走出了多元化、精细化的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了以优质粮食生产为基础的东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区、以万亩设施蔬菜生产为核心的北部高效设施农业集聚区、以蔬菜制种和高山蔬菜等为特色的西部绿色农业发展区、以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南部生态田园示范区,打造了陆家岭设施蔬菜、卫佛安西瓜、枣庙冬凌草、柏木洼制种等特色村68个。
(二)龙头企业带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依托4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济源双汇、伊利奶业、瑞星农牧、种子产业、中沃饮料及济世药业等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收入突破250亿元。组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带动农户18398户。推动饮料、肉制品、乳制品、中药材等“六大系列”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利润总额达8.8亿元。
(三)质量品牌优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2 733.33 hm2、800 hm2,粮食、蔬菜、水果等富硒农产品有30多个。建成“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培育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22个。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济源冬凌草、伊啦兔肉等10个农产品入选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济源核桃等3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培育经营主体,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培育新型農业经营主体,发展连片种植和规模化养殖,发展“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形成以王屋镇柏木洼、大峪镇东沟、下冶镇东河、坡头镇郝山、轵城镇枣树岭、梨林镇后荣村等为核心的蔬菜制种片区;建设6.67 hm2标准化生态烟叶示范片8个,3.33 hm2以上种烟大户4户,0.67~3.33 hm2的种植专业户300户;全市规模养殖场(区)137家,养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坚持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
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科大、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建成中科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生物农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国家平台;制定发布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2项;培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济研麦7号”和“济研麦10号”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航天诱变冬凌草研究工作积极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在一些细分领域的产业发展谋划与定位还不够到位,对济源农业发展用地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缺乏精细化的摸底研究。
(二)产品竞争力不足
不少农副产品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和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三)劳动力制约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严重不足。
三、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发展
认真研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构建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济源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坚持招大引强和优化服务两手抓,构建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等互促互融的“大健康产业”,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规划引领,优化发展格局
注重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坚持市镇村三级规划上下联通、有机衔接,市级层面加强总体规划设计,明确各镇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镇、村依托自身优势、功能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各镇、村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域特色,选准主攻产业和发展路径,确保规划的整体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三)加快产业转型,提升质量效益
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深度挖掘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技艺、传统美食等文化内涵,挖掘、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类展销会、新媒体平台、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展示优质产品,提高济源特色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营造发展环境,留住发展人才
探索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有效途径,让城市优秀人才“进得来”;探索推行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农村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的制度,为各类人才扎根农村创业兴业营造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留得住”。
(五)深化改革创新,提振发展动力
多管齐下解决资金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制定引导资本下乡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抓住国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提升试点等机遇,努力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 尚千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