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2022-07-05 06:16吴焱军余映
党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

吴焱军 余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原理,坚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强调科技发展依靠人民、科技发展为了人民、科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强调科技发展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强调人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阐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密切相关,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大众化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只有在人民政权下,把一切成果献给人民,并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科技,自然科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在此思想引领下,我们党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双重目标,“使科学成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增进人民幸福的东西”,并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生产劳动技能的人民群众是这个“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时期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代表性口号。进入21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将科技发展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核心地位,始终坚持科技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霸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技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科技发展要以满足人类作为主体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直接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布局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前沿项目。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党中央坚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生动局面,充分发挥了人在科技事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落脚点

科技创新是人的需要不断满足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需要的集中体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落脚点,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提供根本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最现实的需求。为此,我们党提出科技救国,指出科学研究要为抗战建国服务。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技术、医疗卫生技术、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科技实践,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着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人民物质与文化的双重需求,我们党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将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提升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成为科技发展的直接目的。改革開放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人民需要已经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求的内涵已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深刻转变从本质上说明人民对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深刻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着眼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坚持科技惠民、科技利民、科技富民,确保科技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人民安全、惠及人民生活、促进人民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实践主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科技异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明确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方位。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这里的“自由”强调了人能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主导、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现了我们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并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把科技作为重要生产力,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对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指出,发展要切实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并始终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始终坚持科技发展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始终秉持科技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依托科技生产力促进人在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人的发展境遇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科技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摆脱必然性束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开拓了新的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大大拓展了時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并对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提出重要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切实发挥科技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着眼于全人类的发展及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并强调“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更好增进人民福祉”。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立场。●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赵瑞熙)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