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龙雨 王卓 王徽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安徽合肥 230011
Bennett 骨折多因第一掌骨基底部受沿拇指长轴方向的外力冲击所致的骨折,合并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掌骨骨折类型之一,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容易对患者的拇指和手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治疗Bennett 骨折的方法较多,主要还是遵循解剖复位和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3],其中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这两种手术方法是临床治疗Bennett 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4,5],但哪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更好,国内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并比较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在治疗Bennett 骨折病例中的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Bennett 骨折82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微型钢板组(n=45)和经皮克氏针组(n=37)。微型钢板组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龄29~57 岁,平均(34.58±2.33)岁;骨折部位:左侧28 例,右侧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2.15±5.18)h;骨折原因:重物砸伤22 例,交通事故15 例,摔伤4 例,其他4 例。经皮克氏针组中男24 例,女13 例;年龄26~55 岁,平均(34.92±2.25)岁;骨折部位:左侧26 例,右侧1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2.58±5.04)h;骨折原因:重物砸伤20 例,交通事故9 例,摔伤5 例,其他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ennett 骨折[6],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或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且顺利完成者;②单侧、新鲜骨折者;③接受随访,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者;②合并重度骨质疏松、血管神经损伤者;③临床、随访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与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措施。微型钢板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后,患肢上止血带。患者取仰卧位,在其第一掌骨背侧行一长约2.5~4.0cm 的弧形切口,沿着切口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牵拉开掌骨表面肌腱,充分暴露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断端,使用生理盐水对关节囊及骨折断端进行冲洗,清理断端间血凝块后对骨折端进行解剖复位,位置满意后使用大小型号合适的T 型或L型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并使用4~0 肌腱线修复腕掌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术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炼。预计半年~1 年取出钢板。经皮克氏针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首先在C 臂机透视下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确认骨折块位置满意后;取2 枚直径1.5mm 的克氏针,将第一枚克氏针于第一掌骨基底部桡侧进针,平行于拇指腕掌关节,固定于第2 掌骨。再将第二枚克氏针从第1 掌骨基底部桡侧跨过骨折线穿入大多角骨内,保证1 枚克氏针能够固定骨折块,以增强内固定作用,被动活动拇指,检查骨折处是否固定牢固,确定不会移位后,于皮外剪断克氏针,并将克氏针尾部折弯。术后石膏固定4~6 周,拆除石膏后常规功能锻炼指导,预计1~2 个月拔除克氏针。两组患者术后分别于1、3、6 个月复查常规X 线片及手指功能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②短期预后: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运用手指总活动度(TAM)系统评价短期预后效果,优:患者随访时患侧TAM 与健侧手指相同;良:患侧TAM 大于健侧手指的75%;中:患侧手指TAM 达到健侧手指的50%~75%;差:患侧TAM 小于健侧手指的50%。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③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 分析处理研究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短期预后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短期预后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Bennett 骨折是拇指基部常见的骨折,通常是由部分屈曲掌骨上的轴向负荷引起,而骨折块的移位可能与其他腕骨骨折或韧带损伤有关。较大的骨折块即第一掌骨干由于拇长展肌腱和拇内收肌的牵拉,移位较大。较小的掌侧骨折碎片与掌侧斜韧带固定,位置相对固定[7]。由于这些骨折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关节复位、关节稳定性和骨折块解剖复位是治疗关节内骨折的基石,以尽量减少创伤后关节炎的进展、改善术后患肢功能[8,9]。若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引发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医疗负担[10]。目前治疗方式尚未有统一标准,其中保守治疗因石膏固定压迫皮肤容易发生压疮,且复位效果较差,术后骨折块固定不牢靠等因素在临床推广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11]。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虽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且因克氏针尾部保留于皮外,拔出克氏针方便,可避免患者遭受二次取内固定手术的创伤,具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优势。但克氏针外露易引起松动,加上克氏针留于体内时间较长,会增加术后针道感染的发生概率;并且复位时容易出现第一掌骨旋转情况,出现术后拇指背伸受限,不利于术后恢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型钢板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克氏针组;微型钢板组患者手术优良率为91.11%,明显高于经皮克氏针组的72.97%,进一步证实了相较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方法,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法更有利于Bennett 骨折患者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微型钢板组术中通过直视复位恢复了关节面的一致性,同时通过修补缝合关节囊及断裂的韧带增强了关节稳定性;且术后患肢不需石膏固定,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良好效果[14]。因此对于移位的拇指掌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良好。据其他相关报道,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可在直视下进行切开复位,有助于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具有固定牢固、复位准确、早期功能锻炼等优势[15]。既往研究指出将微型钢板内固定应用于Bennett 骨折治疗中,能够清晰暴露掌侧骨折块,直视下整复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同时对于缺损的、短缩的骨折,能够保证关节面平整,恢复骨质长度,有助于促进术后骨折愈合。微型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少可能与微型钢板组中所用的内固定材料多属于钛合金有关,它具有生物耐性好、强度高等优点,发生异物排斥反应较小,术后感染概率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