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韩城市小迷川水库溢洪道泄流方式比选

2022-07-05 11:28白雪梅
地下水 2022年3期
关键词:消力池陡坡溢洪道

张 蕊,白雪梅

(渭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韩城市小迷川水库是一座具有居民生活供水和农业灌溉功能的Ⅳ等小(1)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距韩城市21 km,坝址位于韩城市涺水河一级支流小迷川王坪村附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6.6 km2,河道长度20.87 km,坝址以上河床平均比降2.12%,多年平均径流量430万 m3。水库建成后兴利库容323万 m3,总库容452万 m3;年可供水量240万 m3,可解决1.15万人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1.30万亩的灌溉用水。

小迷川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溢洪道、导流放水洞等。通过坝址选择,大坝布置在王坪村下游约300 m处的小迷川河道,泄洪建筑物采用开敞式正槽溢洪道,布置在坝体右岸;放水洞兼临时施工导流布置在坝体左岸,进口放水塔控制放水,出口设消力池与输水管道连接;结合现状路网,交通道路及管理设施均布置在左岸坝肩。

1 工程地质条件

依据地勘资料,水库库区地处陕北台凹南部边缘的中低山区,地形为中间低、外围高、向西南开口浅缓的河谷盆地,地形相对高差487 m。小迷川河自西北向东南于薛峰村汇入涺河,河谷呈不对称的“U”型发育,左坝肩为基岩斜坡,坡脚28°~38°;右坝肩为二级阶地及黄土梁、黄土斜坡,上部为黄土、古土壤,下部为卵石层,岸坡比较平缓,坡脚26°~47°。河谷宽度约7.0 m,分布高程608.0 m;两岸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2.4 m,宽度11~30 m;基座高程607.4~615.0 m;黄土梁前缘分布高程为620~627 m,高出河床12.0~19 m。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动反映普特征周期为0.40 s,相对应的地震烈度为Ⅶ度。

水库坝基主要由砂质壤土、砾石及三叠系T1砂、泥(页)岩互层构成河谷基底。河床上部堆积的砾石层厚度1.2 m,透水率q=2.7×10-2cm/s,属强透水性,需截渗;坝基岩体强风化带垂直厚度3.0~5.4 m,岩石饱和抗压强度Rb=28.7~15 MPa,岩体量等级为Ⅴ级。

左坝肩为高陡的基岩斜坡,高程630 m以上基岩斜坡表层坡积堆积的碎石土层厚5.6~8.1 m,斜坡坡度为26°~38°,边坡稳定;其下为砂泥岩互层,强风化带垂直厚度7.0 m,弱风化带厚22.9~28.7 m,透水率q>5 Lu。

右坝肩为黄土斜坡,地层岩性主要由黄土、古土壤组成,堆积层厚度2.5~22.9 m,斜坡坡脚30°~44°,前缘边坡基岩出露,坡脚48°,边坡稳定。 Q3eol堆积的黄土及古土壤属Ⅱ级(中等)自重湿陷性土,湿陷层厚12 m;坡脚18°~47°,边坡稳定。强风化带厚11 m,弱风化带厚32 m,透水率q>5 Lu。

2 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小迷川水库总库容为451.63万 m3,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确定小迷川水库枢纽工程为IV等工程,工程规模为小(1)型,大坝、溢洪道、放水洞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

小迷川水库枢纽洪水标准按30 a一遇洪水设计,300 a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洪峰流量为169 m3/s;300 a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洪峰流量为364 m3/s;溢洪道出口消能按30 a一遇洪水设计,相应下泄流量120 m3/s;其余部位按照300 a一遇洪水设计,相应下泄流量269 m3/s。

3 溢洪道泄流方案

3.1 方案拟定

结合坝址地形地质分析,左岸岸坡相对较陡,不利于开敞式溢洪道布置,且上坝道路、库区道路均位于左岸,开挖溢洪道对道路构成影响;而右岸下游正好位于河流的凸岸,布置相对容易,因此选择在右岸布设溢洪道。溢洪道泄流方案主要通过控制段堰型、堰宽及出口消能方式的比较后确定。

3.2 控制段堰型方案

溢洪道堰顶高程取正常蓄水位649.00 m。结合地勘剖面,控制段底板砂岩分布高程648.47 m,为强风化的砂岩。堰顶高程位于土石分界处,砂岩上部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层全部挖除,溢洪道基础全部座于岩基上。结合地质条件及泄流分析,选用WES实用堰和宽顶堰两种堰型方案进行比选;堰顶泄流公式为:

(1)

式中:Qm为泄流量(m3/s);σ为淹没系数,经分析取用0.96;m为流量系数;B为溢流堰净宽度(m);H0为堰上水头(m)。

3.2.1 宽顶堰方案

堰宽取20 m,堰长20 m,底板厚度60 cm;采用钢筋砼结构,砼等级为C25。经调洪分析,发生校核洪水时堰上水头H0=4.09 m,两岸侧墙高度结合坝顶高程取6 m。

3.2.2 WES实用堰方案

堰高3 m,堰宽取16 m,堰长7.7 m,堰后消力池长度20 m;采用钢筋砼结构,砼等级为C25。经调洪演算,发生校核洪水时堰上水头3.97 m,两岸侧墙高度结合坝顶高程取10~5.5 m。

两种堰型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堰型方案比较表

经分析比较,实用堰流量系数大,堰宽小,但施工较复杂、投资大,故采用易于施工、且投资较小的宽顶堰型。

3.3 控制段堰宽方案

按照上述分析,溢洪道控制段采用宽顶堰型,堰顶高程649.00 m,堰顶宽度参考类似工程单宽流量选取,分别取15 m、20 m、25 m,不同宽度调洪计算结果及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分别见表2和表3。

以上三个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经济上差别不大,从工期比较三个方案基本无差别,按单宽流量控制选取20 m堰宽方案。

3.4 泄槽及出口消能方案

3.4.1 一级陡坡+挑流消能方案

设计陡坡段长270 m,宽20~15 m,底坡10%,侧墙墙高6~2 m,底板衬砌厚度0.4 m;出口挑流鼻坎顶高程625.00 m,反弧半径7 m,挑射角30°,鼻坎后防止小洪水冲刷,采用明渠+钢筋砼消力池结构;明渠长70 m,底板厚度40 cm。

挑流水舌外缘挑距按下式计算:

(2)

式中:θ为挑角,(°);h1为挑流鼻坎末端法方向水深(m);V1为鼻坎顶水面流速(m/s)。

冲刷坑水垫最大深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k为综合冲刷系数,取1.2;q为鼻坎末端断面单宽流量(m3/s);z为上下流水位差(m)。

经计算,校核洪水情况下,挑距54 m,最大冲坑深度8 m。

表2 不同堰宽方案调洪计算结果表

表3 不同堰宽方案直接费用计算结果表

3.4.2 两级陡坡+底流消能方案

设计一级陡坡段长125 m,宽20~15 m,底坡12%,侧墙墙高6~2 m,底板衬砌厚度0.4 m。平流段长85 m,宽15 m,底坡1/850,侧墙墙高2.0 m。二级陡坡段长140 m,宽15 m,底坡1/4,侧墙墙高2 m,底板衬砌厚度0.4 m。二级陡坡后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底流消能计算公式:

d=σh2-ht-ΔZ

(3)

Lk=0.8L

(4)

式中:d为消力池深度,(m);σ为水跃淹没度,可取σ=1.05;h2为池中发生临界水跃时的跃后水深,(m);ht为消力池出口下游水深,(m);ΔZ为消力池尾部出口水面跌落,(m);Q为流量,(m3/s);b为消力池宽度,(m);

(5)

式中:φ为消力池出口段流速系数,可取0.95;L为自由水跃的长度,(m)。

经分析计算,确定消力池长度36 m,池深3 m,底板厚度80 cm。池后护坦长29 m,底板厚度100 cm。

两种方案比较见表4。

表4 泄槽及出口消能方案比较表

从两方案比较分析,底流消能总体挖方量较大,总投资稍大;且需要设置两级陡坡,虽然平流段的侧墙高度较高,但整体能够适应不同量级洪水流量,安全性高。挑流消能在挑流鼻坎前仅设置一级陡坡,挖方量较少,总投资少;但在发生设计和校核洪水的情况下,挑距分别为41 m和54 m,尚未至主河槽,冲坑位于岸坡坡脚的页岩上,初估最大冲坑深度8 m,设计后坡长度70 m;同时考虑到不能起挑的小流量洪水的影响,鼻坎后的陡坡仍然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防止对挑流鼻坎的破坏,且挑流鼻坎以后的流态较难控制,容易发生脉动及气蚀破坏。综合分析认为,底流消能方案是适应该处地形及岩性的最佳消能方案。

4 结语

溢洪道泄流方案是水库枢纽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小迷川水库溢洪道泄流方式选择,并分别从地形及地质条件、当地材料、主要工程量及施工条件、工程投资等方面分析比较,推荐采用溢洪道泄流方案为进口宽顶堰控制、出口采用底流消能方式。

猜你喜欢
消力池陡坡溢洪道
陡坡石缝致富果
纯电动汽车陡坡缓降控制系统功能研究
GFRP筋替代钢筋在溢洪道泄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青山嘴水库工程(溢洪道)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的阶梯溢洪道消能研究
基于FLAC3D的陡坡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分析
不同来流条件对溢洪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村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