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冠式”建筑风格地区性演变背景下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建筑研析

2022-07-05 09:20王倩刘抚英黄上君
世界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满铁奉天铁道

王倩,刘抚英,黄上君

1 “帝冠式”建筑风格起源及其在中国东北的风格演变

1.1 风格起源与建筑特征

1.1.1 风格起源

在日本“明治维新”历史背景和“全盘西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日本建筑领域系统引进西方建筑形式,形成了“和洋折中”的城市建筑风貌[1]。以伊东忠太、武田五一等为代表的日本第二代建筑师则对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导的形式取向提出质疑[2],并在其建筑设计中尝试延续日本传统建筑文化。1910年,伊东忠太提出“进化主义”理论,认为日本传统木造建筑可以像古希腊建筑一样进化为石造建筑[3],并设计了真宗信徒生命保险建筑、柢园阁、震灾纪念堂等建筑作品。昭和初期,进化主义延承传统建筑形式的意识渐弱,而在军国主义背景下高涨的民族情绪则驱动“进化主义”向畸形方向发展。1918年,在日本举办的国会议事堂建筑方案设计竞赛中,下田菊太郎发表了其称之为“帝冠合并式”的意匠提案,即将罗马神殿风格的建筑屋身与天皇御所紫宸殿风格的建筑屋顶相结合[3]。此后,“帝冠式”建筑风格逐渐演化成为日本“官式建筑”的主流形式。

1.1.2 建筑特征

日本“帝冠式”风格与最初“进化主义”所倡导的“将日本传统和风样式与西方砌体结构相融合”的手法不同,其形式特征表现为将日本传统建筑坡屋顶与欧洲古典主义立面结合[3],象征日本帝国凌驾于欧洲之上,受到当时日本政府的推崇。该风格在1930-1940年间被广泛应用于“官式建筑”,代表案例有神奈川县厅舍(小尾嘉郎,1928)、名古屋市役所(平林金吾,1933)[4]、爱知县厅(同县营缮科,1938)、京都市立美术馆(前田健二郎,1933)等。本研究基于对上述建筑作品的分析(表1),提炼总结日本“帝冠式”风格建筑形式特征。

该风格建筑体量多为3层及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形式为“日”字形或“亚”字形,并采用走廊连接各功能空间;建筑主立面采用纵向对称式、横向三段式布局构图,其他立面偶有非对称式构图,如名古屋市役所南立面等;用于官式建筑时核心体量常设计为“塔楼”式,以突出稳重庄严感;建筑屋顶主要采用日本传统坡屋顶形式,有所区别的是,日本传统建筑屋顶出檐深远,檐下形成典型的阴翳空间[5],且建筑形象舒展,但帝冠式风格的建筑坡屋顶出檐较小,且主要用于建筑核心体量上,以宝形造(对应中国攒尖顶)样式为主,也有采用入母屋造(对应中国歇山顶)及寄栋造(对应中国庑殿顶)等屋顶形式;建筑门窗形式较统一,主要为矩形竖向长窗,间以圆形和拱形窗,顶层窗通常比其他层排列密集,整体虚实简约规整。

1.2 风格形式延承与要素转变——长春“满洲式”风格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后,提出以“满洲式”风格作为首都新京(长春)城市建筑主导风格的提案[6]。1932年秋,日本“帝冠式”风格的倡导者之一佐野利器[7]出任伪国都建设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长春的规划建设进行指导。他提出:“任何一种官衙建筑,其内容都应该尽量要求便利为原则,同时兼重外形和实质,更应该以满洲的气氛为基准”[8]。自此,“满洲式”风格开始在长春的官式建筑中应用。

通过对长春“满洲式”风格的建筑形式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图1、表2)可以看出,“满洲式”风格是对日本“帝冠式”风格的形式延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建筑平面多采用“山”字形或“U”字形布局,采用走廊式交通空间连接各功能空间;建筑以对称式构图为主,位于建筑主体中央的核心体量通常比其他部分高1~3层,多采用“塔楼”形式;门廊采用古典主义建筑立面构图手法和装饰特点;屋顶延续日本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9],采用入母屋造、宝形造、寄栋造、切妻造(对应中国悬山顶)等,但也有建筑采用了其他中国传统屋顶形式,例如,伪满洲国交通部采用了硬山顶等;建筑外窗以竖向长方形窗为主,整体排列规整,立面较少装饰。建筑风格特征分析表明,长春“满洲式”风格在“帝冠式”风格基础上,其建筑平面格局、屋顶形式等形构和立面要素发生了部分转变。

表2 长春“满洲式”风格典型建筑特征(绘制:刘抚英,王倩)

图1 长春“满洲式”风格典型建筑分布

1.3 风格形式演替与要素更迭——沈阳“官厅式”风格

沈阳作为日据时期的满洲工业中心,在城市建筑形态塑造上区别于长春,不以突显政治形象为目标,由此引致“帝冠式”风格在沈阳发生了形式演替,最显著的特征为主控的建筑形式要素发生了更迭——在屋顶形式上摈弃了日本传统的坡屋顶形式而改为平屋顶,“帝冠式”风格在沈阳也被称为“官厅式”风格。

调查表明,沈阳“官厅式”风格的建筑有4栋,分别为: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满铁奉天铁道总局本馆、奉天警察署、奉天市政公署办公楼。在建筑风格形式上,“官厅式”风格主要特征表现为(表3):建筑体量组合方式基本沿用日本“帝冠式”风格特征;采用平屋顶形式,并在屋顶檐口部分增加中国或日本的传统元素;在立面装饰上趋于简化,去除了繁多的建筑符号和装饰细部;与长春“满洲式”风格类似,建筑平面布局也采用 “山”字形、“U”字形等形态,建筑外窗以竖向长窗为主,整体排列规整,偶尔采用圆形窗作为立面的活跃元素。

表3 沈阳“官厅式”风格典型建筑特征(绘制:刘抚英,王倩)

2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发展历程与背景概况

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同时参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侵略活动。1933年,满铁在奉天设立铁路总局;1934年,为实现一体化管理,满铁改组铁路管理机构,将原来的铁道部、铁路总局、北满铁道管理局及铁道建设局合并,在奉天设立铁道总局[10],并于日本关东军第29联队练兵场场址处(现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修建满洲铁道总局大楼(图2-4)。大楼于1935年6月1日开工修建,由满铁铁道总局工务处狩谷忠磨设计,福昌公司施工,于次年10月31日建成,总建筑面积约为16,581.80m2,占地面积3803.47m2[11]。1938年,满铁于原铁道总局南侧(现为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4号)另建铁道总局办公大楼,并将原铁道总局办公楼作为“附馆”使用,命名原铁道总局办公楼为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新建办公建筑为奉天铁道总局。奉天铁道总局舍最初为满铁所有,后作为伪满宪兵司令部使用。沈阳解放后至今,该建筑再利用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楼。2008年,原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2 奉天铁道总局舍现状鸟瞰

图3 奉天铁道总局舍现状总体布局形态

图4 奉天铁道总局舍初建模型图,引自满洲建筑协会.满洲建筑杂志 第15卷第08号[M].大连: 满洲日日新新闻社印刷所,1935: 01-02.

3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官厅式”风格特征

调查表明,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扩建,扩建部分不在本研究范畴内。由于建筑最初建造的部分保存较好,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本研究利用最初建造时工程纪要中的图纸、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团队的测绘图以及现存建筑遗产实体等作为信息判据,对其沈阳“官厅式”风格特征进行分析解读。

3.1 平面布局形态与功能空间组构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建筑共5层,局部4层,设上人屋面。平面采用了内廊式的“U”字形布局,主入口及门厅作为交通枢纽,布设在建筑平面的中心位置。建筑设置了1个主入口和2个次入口,主入口门厅空间内设有一部三跑楼梯和两部电梯[12],次入口门厅各设一部三跑楼梯和一部电梯;三部楼梯均通至屋面,主入口电梯通至五层,次入口电梯通至四层。

建筑首层至四层平面布局基本相同,利用走廊连接各办公空间和附属用房,会议室等较大的空间布置在走廊尽端。建筑师在走廊转角处采用单侧布置房间的方式,并开设窗洞以创造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建筑次入口可作为会议室等空间的单独出入口,以实现不同人员的疏散分流。建筑的五层在中央核心空间两侧设置了两个多功能开敞空间(图5)。

图5 奉天铁道总局舍建成初期平面图,根据《满洲建筑杂志 第16卷 第12号》改绘

3.2 建筑形构逻辑与立面形式

3.2.1 强化核心体量的形构逻辑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在建筑形式上与神奈川县厅舍、名古屋市役所等相类似,突出建筑核心体量,强调建筑对称构图及主辅关系,整体造型端庄稳重、严谨理性。建筑基本形构为规整的长方体组合,核心体量部分为6层塔楼,高出主体建筑一层,并向南凸出建筑主体屋身,形成建筑形体的构图中心和视觉主控要素;建筑形体其他部分在核心体量两侧呈对称式布局,主辅关系明确,构图逻辑清晰。建筑主入口雨棚采用与主体建筑基本相同的形式及装饰,进一步强化了核心体量的形体控制地位(图6)。

图6 奉天铁道总局舍现状整体形态

图8.9 奉天铁道总局舍鸱尾现状

3.2.2 纵横分段的典型构图方式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在建造时被定义为“以东洋文化为基调的近代式”[11],其建筑立面划分与神奈川县厅舍、名古屋市役所建筑立面划分相似,但略有差异。在横向构图上,建筑塔楼部分采用“门廊—屋身—屋顶”三段式构图,其他部分采用“基座—屋身—屋顶”三段式构图,建筑各分段层次分明。在纵向构图上,与日本“帝冠式”风格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划分不同,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主立面采用五段式构图,由建筑主立面核心塔楼、主立面两侧尽端的侧翼转折处以及核心与尽端之间的部分形成。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中央核心体量与其他部分的屋顶形制基本相同,屋顶出檐较小(图7),四角略有起翘,檐上部分向内收缩。建筑第五层窗布置密集,作为首层至四层窗形成的竖向构图的终束,与屋顶女儿墙共同作用,强化了横向构图关系。建筑立面首层至四层窗户排列数量及间距相同,除主体屋身两端的两列窗外,其余窗洞都利用矩形线脚进行构图整合,并通过窗间灰白色柱式的分划,在视觉上强化了竖向拉伸效果。建筑的柱式图元没有沿用欧式的古典柱式,在纵向上无柱础、柱头和收分处理,构图简约洗练,形式端正厚重。

图7 奉天铁道总局舍屋顶现状

3.2.3 折衷式的立面细部装饰

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在建筑立面细部装饰上体现出折衷主义的装饰特点——既保留了日本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也融入了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要点。建筑屋顶在女儿墙的四角采用鸱尾作为点缀(图8、9),鸱尾尺度较小,曲度大,顶部圆润且有弯曲向上的态势,尾鳍呈发散式羽状分布[12],其上部端头没有延伸出去与纵带对齐,纹理简洁纯粹。相比于中国盛唐后鸱尾样式特征(图10),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鸱尾与日本奈良时期唐招提寺的鸱尾样式(图11)较相近,具有日本古建筑鸱尾特征;女儿墙部分采用矩形几何凹槽作为装饰细节,这种做法被陈伯超教授定义为勾阑式[10,13],其样式来源于中国古建筑中重台勾阑;核心体量屋顶的檐下部分采用条状混凝土矩形块,样式上类似于中日古代木构建筑中的檐椽,延续了日本进化主义建筑檐下装饰的设计手法,并增加三层横向线脚向墙面过渡,强调核心体量的主导地位。建筑的竖向图元 (柱式)和构图分段的装饰线条采用灰白色涂料,屋身基质主要采用棕黄色涂料。

图10 中国唐九成宫9号遗址鸱尾,引自参考文献[12]

图11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西鸱尾,引自参考文献[12]

4 结语

“帝冠式”是由日本“进化主义”思潮衍生出的建筑风格,在军国主义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政治意识表达价值取向的日本官厅式建筑形式。该风格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受地域性政治、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建筑风格形式及其要素特征发生演化与更迭,形成了长春“满洲式”风格和沈阳“官厅式”风格。其中,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作为沈阳“官厅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案例样本,具有地区近代史价值、独特风格的建筑类型学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特定时代建筑技术价值等建筑遗产综合价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显现建筑风格演变后的具体形式要素与原初风格的特征差异。由此,研究对日本“帝冠式”建筑风格起源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筛选代表案例总结提炼了该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进而,基于该建筑风格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形成的长春“满洲式”风格和沈阳“官厅式”风格的典型案例选择,分别对其形式与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满铁奉天铁道总局舍的“官厅式”风格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帝冠式”建筑风格对地域建筑形式产生影响的过程、方式和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案例实证研究依据。

猜你喜欢
满铁奉天铁道
铁道小卫士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敬请订阅《铁道通信信号》月刊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奉天讨罪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满铁档案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