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黄梅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黄梅 435500
放射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存在大量职业伤害因素,比如使用放射类药物和放射类器械技术的过程以及处理后续放射药物的过程等,均有可能导致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1]。 在工作中,因为有时工作量大,难免疏忽、遗漏细节,而综合性医院放射安全管理应该以保护医务人员为目标[2],为放射科医务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有利于放射科医务人员安心工作,将精力全部投身于日常工作中去,有利于放射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尽心研究,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3]。 屏障技术是放射科的一种安全管理手段,作用原理较为简单[4],将放射科医务人员的工作细分为几个环节,然后参照常规放射安全管理流程和每一个环节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理目标,系统全面地管理放射科安全问题[5]。 通过汇总科内每个人的力量,合理分工,确保放射科医师、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清洁人员的精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效率,将放射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6]。 该院自2020年1月起实施屏障技术,在原有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上进行优化,2019年1—12月为实施前,2020年1—12月为实施后,进行对比,研究屏障技术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2019年1—12月为实施前,80 例患者中男39 例,女41 例;年龄25~76 岁,平均(48.39±6.78)岁。 2020年1—12月为实施后,80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26~75 岁,平均(48.12±6.5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上述所选病例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
实施前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6 名,平均年龄(28.82±3.65)岁,其中放射科护理组长1 名,门诊部护士长1名,护师1 名, 护士3 名。 实施后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12名,平均年龄(30.56±4.73)岁,其中科室主任1 名,诊断技术人员2 名,副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2 名,护师3名,护士3 名。
实施前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即放射科护理组长-门诊部护士长-护理部三级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人员工作地点为各放射检查区,并根据检查项目做好相应急救以及护理工作。
屏障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屏障:①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小组组成(科室主任为组长,临床经验丰富的诊断人员或技术人员为副组长,其他为成员)。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组内会议,主要归纳总结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订方案予以解决,定期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提升团队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标准和医院规定及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②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为放射科医务人员提供深造机会,鼓励参加进修和培训,增强其安全和法律意识,提高应急能力,一旦发生创伤性休克或碘过敏能及时进行抢救。 摆位时动作应轻柔,尤其对骨折患者,避免二次伤害。③完善管理制度:归纳分析现有的安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方案。明确分工和每位医务人员的职责,每位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项标准。采取问责制,激发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工作的热情。每周组织工作汇报,要求全体参与,讨论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可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轮流发表意见,制订最终解决方案。通过上述措施,不断吸取有益经验,持续改进质量,不断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
(2)物理屏障:①设备和环境屏障:定期检查维护专业仪器设备,预防故障,登记备案老旧设备。加强安全宣传,可张贴安全知识,供患者和医务人员参考警示,使诊治工作能严格按照流程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②辐射屏障:治疗后,及时清洁消毒相关设备,严格处理医疗垃圾,防止感染,减少隐患。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做好屏蔽辐射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间的交叉感染,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人身安全,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医疗纠纷。
对比屏障技术实施前后管理效果和满意度。
①屏障技术实施前后管理效果主要包括技术操作规范、安全防范、差错事件、医疗纠纷这4 个方面,以科室调查评分进行评估,每项满分10 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②以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满意度情况,满分100 分,80~100 分为非常满意、60~79 分为满意、0~59 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屏障技术后,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防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施屏障技术前,而差错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屏障技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效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效果比较[(±s),分]
组别实施前(n=6)实施后(n=12)t 值P 值技术操作规范安全防范7.12±1.039.67±0.556.883<0.0017.12±1.059.12±1.106.092<0.001差错事件 医疗纠纷9.02±1.017.02±1.047.993<0.0019.12±0.687.21±0.735.034<0.001
实施屏障技术后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96.25%,明显高于实施屏障技术前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安全管理和治疗安全性是医疗服务的关键[7],因此,医院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医院诊疗工作的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8]。 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发展进步,也促成了放射设备的更新换代[9]。 过去,放射科常用的放射仪器设备有普通X 射线机、透视机等,而现如今放射仪器设备功能也更加健全,如DR、CR、CT、磁共振等[10],放射科十分重要,对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放射科的工作质量对医生的诊断起到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护理服务和治疗,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的声誉和患者的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11]。
放射类技术和药物类型很多,因此针对不同的放射技术和药物要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这在实施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难度。在屏障技术实施前,该院采取常规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对各类放射技术和药物“一视同仁”,在检测过程中极易发生偏差,放射科医务人员和清洁人员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在危险的放射性环境中,没有系统全面的管理,放射科医务人员无法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防范,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这也导致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心理压力大,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实施屏障技术后,根据放射技术、放射药物、放射疗程等各类放射主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类,将放射屏障目标分门别类,使得每一类放射主体都能符合最终的测量标准。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屏障技术后,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防范的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屏障技术前,而差错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屏障技术前(P<0.05)。 实施屏障技术后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96.25%,明显高于实施屏障技术前82.50%(P<0.05)。 在之前的管理工作中,该院对医务人员没有严格要求,也没有系统科学的工作制度,缺乏相关的监督管理,导致了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没办法顺利推进[12]。 又加之医院人才匮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医患关系等问题日益凸显。 屏障技术是近年来新型的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3]。 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发现并解决现有的安全问题,不断跟进监督,持续改进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讨论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监督执行,促进各项诊断操作向规范化、安全化发展,不断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14]。 简化不必要的复杂程序,这有利于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实际上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15]。 在放射科工作中发生误拍、漏拍等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过大造成的,因此该院结合放射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均匀分配每位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量[16],这样不仅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提升护理安全管理的满意度。但放射科工作很特殊,工作环境存在各种辐射,所以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操作,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加强医务人员的相关放射知识培训,也要增强医务人员的辐射危害认知意识和主动防护意识,从而减少工作过程中的射线伤害[17]。 相关研究表明,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采取屏障技术,能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整体素质,一定程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能够顺利安全接受放射科检查,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18]。
综上所述,屏障技术能显著提高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提高护理管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