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廖娜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蚌埠,233000)
新生儿是指出生时间不超过4周的婴儿,新生儿时期婴儿刚接触到外界的生活环境,机体各脏器以及身体系统等发育不完全,身体的体温调节以及免疫功能较为低下,极易发生感染[1]。因此,应提高对新生儿护理的重视程度,探索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干预方式,为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提供更加优质的生长环境。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表达自身需求的能力,传统护理不具有针对性,当其表现出疾病症状时,医护人员才会提高对其的重视度。研究表明,鸟巢式护理能够充分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可以增加其安全感,促进其生理功能的发育[2]。鸟巢式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通过模拟新生儿母体的环境,立足于满足新生儿精神、心理以及情感的需求,旨在帮助新生儿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体质,让其处于舒适的体位,获得更高的安全感,有助于更快地适应脱离母体后的新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3]。本研究采用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进行干预,整体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日龄0~28 d,平均日龄(23.5±3.4)d;出生体质量2 500~4 000 g,平均出生体质量(2 621±347.6)g。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日龄0~28 d,平均日龄(21.6±3.1)d;出生体质量2 521~3 987 g,平均出生体质量(2 632.7±325.7)g。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足月分娩的新生儿;2)资料完整的健康新生儿;3)出生体质量在正常范围内的新生儿;4)无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5)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新生儿。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并发症、产伤以及先天性疾病的产妇;2)超低体质量的新生儿;3)因窒息需辅助呼吸的新生儿;4)合并呼吸困难需要进行吸氧治疗者;5)存在严重感染的新生儿;6)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暖箱要保持30~36 ℃恒温,光线保持柔和;定期进行消毒,及时更换新生儿所需的各种用品,做好感染预防;注意做好肚脐周围的消毒工作,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产后在合适的时间与母亲进行接触。
1.4.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如下:1)制作“鸟巢”。选择材质柔和的棉被进行对角折叠,随后将棉被卷至长条的筒状,按照新生儿的体型摆放成一个椭圆形大小适中、5~10 cm高的“鸟巢”;使用前先将其放至保温箱内进行预热,温度以33~34 ℃为宜。2)抬高颈部。准备好一个适合婴儿的棉质枕头适当垫高婴儿头部,避免颈椎弯曲,保证其颈部处于中正的状态。3)放入“鸟巢”。用一条棉被将婴儿身体包裹起来,摇高床板使其与地面呈30°的角,婴儿取中位,使其下颚微微收拢靠近躯体中干,髋关节与肩胛骨内收,膝盖保持自然弯曲状态,然后将其放入已预热的鸟巢,保证其身体与棉布紧贴,增加其“边界感”,将其肢体活动范围限制在适当范围内。4)消毒护理。使用75%的乙醇对新生儿鸟巢状的被子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定时更换新生儿的衣物和尿布,避免滋生病菌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每日为新生儿洗澡后再拍打爽肤粉,避免出现湿疹等。5)合理喂养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新生儿母亲科学、正确喂养母乳;每次母乳喂养前应对乳头进行清洁,喂奶后对新生儿的口腔进行清洁,保证其口腔黏膜的清洁,避免出现口腔感染;采取右侧位喂养,让新生儿伏在母亲肩上,避免出现呕吐或者溢奶情况。6)保温箱的温度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新生儿保温箱的温度适中,不能射入过强的光线,避免新生儿出现体温波动。7)睡眠护理。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应控制声音,避免产生噪声,说话和走路时都应尽量轻手轻脚,对仪器设备的音量进行调节,保证不影响新生儿的睡眠。
1.5 观察指标 1)观察新生儿体质量、身高以及睡眠时间:记录2组新生儿出生15 d后身高和体质量增加情况,记录新生儿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2)观察2组新生儿肠道功能。肠道功能判定标准:记录2组新生儿进奶增加量、胎便转黄时间以及平均每日排便次数。3)观察新生儿神经发育状况。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对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1个月后的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定[4]。NBNA的评定项目包括:行为能力、一般状态、主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等,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为0~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发育状况越好。4)观察新生儿疼痛感知[5]:利用疼痛量表对新生儿疼痛感知进行评估,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知越差。
2.1 2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高以及睡眠时间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高均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平均睡眠时间、夜间最长持续睡眠时间均较对照组长,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高以及睡眠时间比较
2.2 2组新生儿肠道功能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进奶增加量以及每日排便次数均较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新生儿肠道功能比较
2.3 2组新生儿NBNA评分比较 出生时,2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个月后,2组NBNA评分均高于同组出生时,且观察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新生儿NBNA评分比较分)
2.4 2组新生儿疼痛感知、出暖箱时间、体温波动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感知评分、出暖箱时间、体温波动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新生儿疼痛感知、出暖箱时间、体温波动比较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舒适温暖的子宫来到外界陌生的环境,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5]。新生儿发育支持情况的好坏与其日后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联系。近些年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新生儿护理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6]。在常规护理中,由于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了解较为缺乏,致使护理不具有针对性,导致护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照护模式,以满足新生儿的生长需求,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研究指出,胎儿在子宫内会保持抬头俯屈,微微下勾颌部贴近胸腔,上臂向躯干正中,前臂抱拢相互交叉的姿,大腿向腹腔方向贴近,小腿保持平行蜷曲或者交叉,膝、肘关节保持弯曲、自然的状态[7]。鸟巢式护理是在暖箱内将被服叠加放成鸟巢状,将新生儿的身体四周进行包裹,为其提供与母亲子宫内的相似环境,并维持新生儿在子宫内相似的姿势,提高其安全感。鸟巢式护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缓解新生儿来到新环境产生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延长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8-11]。
刘娟娟等[12]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平均睡眠时间、体质量、身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高增加程度较对照组高,平均睡眠时间、夜间最长持续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新生儿进奶增加量及每日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早,出生1个月后的NBNA得分高于出生时和对照组,新生儿的疼痛感知得分、出暖箱时间、体温波动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本研究结果与刘娟娟等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12]。本研究结果提示,联合鸟巢式护理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降低其不安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1)鸟巢护理是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的,在体外模拟母体的子宫内环境,减少外界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刺激,减少其紧张和不安情绪。鸟巢护理有利于帮助新生儿释放β-内啡肽,改变迷走神经张力,促使在其体内合成5-羟色胺,以满足其情感需求,发挥出安抚情绪的效果[13]。鸟巢护理模式可以还原胎盘组织和子宫的实际环境,提升吮吸能力和肠道功能。2)鸟巢式护理通过在体外模拟母亲的子宫内环境,能够有助于减轻新生儿的情绪波动,确保其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从而有利于其智力和体力发展。鸟巢护理通过卷状棉布将新生儿的周边进行围托,限制其肢体活动幅度和范围,使其有边界感,减少了功能消耗,促进其生长发育[14]。鸟巢式护理使用布卷环绕新生儿,能够使新生儿的面部和手部更易被触及,激发其吸吮手指等非营养性吸吮的能力。非营养性吸吮行为能够作用在新生儿口腔的迷走神经,使其产生兴奋性,进而提高其食欲,增加进奶量,促进其身体发育。3)鸟巢式护理通过喂养护理,能够加快奶液在新生儿体内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其胃肠功能的建立,同时协调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促进垂体激素生成,加快其身体的发育[15]。4)鸟巢式护理利用保温箱对鸟巢进行预热,保证鸟巢内部的温度稳定,减少新生儿的热量散失,降低其体温变化幅度;通过使新生儿处在和母体内的相同姿势,增加其的舒适度和安全感,缓解其不安情绪,从而改善其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干预整体效果良好,不仅能够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改善其睡眠质量,还能够提升肠道功能,加快其体格和神经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