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春 邴 胜 于 飞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翻译教学是为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教学,而传统的翻译教学首先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认为不解决语言层面的问题则无法进行实际的翻译;其次视翻译是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注重原语和目的语的表层对比,进而总结出各种翻译技巧等。再次,传统的语言型翻译教学依然以知识的灌输,即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中的语言转换仅是外在的、表面的,认知运作才是内在的、深层的。[1]文本将在梳理传统翻译教学瓶颈的基础上,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探讨如何开展翻译教学,如何解决语言能力欠缺和翻译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如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为翻译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传统的翻译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 “语法驱动型翻译教学”,另一种是“技巧驱动型翻译教学”。所谓“语法驱动型翻译教学”就是以汉语的语法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划分为主线,或者以词、句、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的划分为主线,以解决各句子成分或各语言单位在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遇到的语言层面的问题为主的翻译教学。所谓“技巧驱动型翻译教学”就是指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从中总结出两种语言体系表达形式方面的一些不同点,即“翻译技巧”,例如,增译、减译、倒译、引申等。以上两种类型的翻译教学均比较注重原语和目的语表层之间的转换,关注表层结构的不同。[2][3]
众所周知,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少见逻辑关系词;日语是重“形合”的语言,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即强调外在的逻辑形式。[4]汉译日也就意味着将重“意合”的语言翻译成重“形合”的语言,要对靠语义贯通的汉语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逻辑关系进行深层挖掘。而类似于“语法驱动型翻译教学”和“技巧驱动型翻译教学”这种基于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表层转换为主的翻译教学更关注起点(原语表层)和终点(目的语表层),并不关注表层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整个翻译过程。
原文: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无论智能手机带给我们多少方便,也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要给他们留下一片慢生活的天地,用人性化服务弥合“数字鸿沟”。同样的道理,在追求高铁的高速度和高票价之外,也要给那些低收入的人群,尽可能留下更多虽然低速度但也低票价的绿皮火车,不让他们在高铁时代反而被落下……助力追梦的廉价绿皮火车,应该成为春运常态风景,这些开往春天的列车,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例如面对上述原文,传统翻译教学的做法基本如下:
图1 传统的翻译教学
任何素材中都可能会出现学生不会表达的词汇,例如这篇素材中的“慢生活”“人性化服务”“数字鸿沟”“常态风景”等。传统翻译教学的第1步就是先解决词汇表达问题;扫平词汇表达“障碍”之后的第2步就是让学生开始翻译;第3步针对学生输出的译文进行修改;第4步教师会借助参考译文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价;最后第5步将参考译文提供给学生。仔细分析这5步骤我们会发现,第1步,有些词汇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比较容易解决,有些词汇和前后语境息息相关,这些词汇应该如何表达取决于整个句子甚至整个段落的翻译处理,所以将词汇的翻译作为翻译的第一步并不合适。第2步,直接进行译文产出,也就意味着只要解决了词汇问题学生就不存在其他翻译障碍,可以直接翻译了。其实这样的做法也就意味着教师并没有做任何“翻译过程”上的指导,让学生直接从原语表层过渡到译文表层。第3步,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势必在语法层面(助词的使用、句型的使用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修改是无休止的,而且无论修改多少次,有些问题依然频繁出现。第4步,直接借助参考译文评价学生译文,首先,译文会因人而异,没有绝对,只把一篇译文作为标准这种做法尚值得商榷。另外,只借助他人的译文,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亲身体验整个翻译过程,便无法给予学生最切实的指导。第5步,提供参考译文,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翻译能力,但学生具体应该从哪些层面,哪些角度来分析,关于这一点多数教师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指示或指导。鉴于以上,传统的翻译教学表现出其自身存在着各种问题,课堂教学遇到诸多瓶颈。归根结底,笔者认为“翻译观”的缺失是根本原因,即如何看待翻译问题?翻译是什么?对翻译的认识与理解是否融入到了翻译教学中?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前文所述,汉译日是将重“意合”的语言翻译成重“形合”的语言,汉语多靠语义的贯通,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少用逻辑手段进行连接,所以在翻译之前需要对汉语表层背后的深层逻辑进行挖掘。正如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所主张的,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5]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便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6]
本文所主张的认知型翻译教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翻译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教学观)融合为一体的翻译教学。
图2 认知型翻译教学
首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视翻译为一种认知活动,重视汉语表层到日语表层之间的翻译过程,并将翻译过程尽可能分解,构成整个翻译流程。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7]认知型翻译教学在教和学层面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的过程,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要做怎样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要如何去做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样将其尽可能分解,构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内容和方式,并将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融入到翻译流程中。
认知型翻译教学将翻译过程分解为如下6个步骤。
图3 认知型翻译教学的翻译流程
1. 原文解读/解构。挖掘原文表层背后的深层逻辑,为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做好第一步准备。2. 译文建构。汉语重意合,日语重形合,在第1步对原文的深层逻辑进行挖掘之后要将其体现出来,即设计日语的框架结构,将其外在的逻辑体现出来。在这一步可以忽略不会表达的一些词汇,名词可以用“~~”来代替,动词可以用“~~する”来代替。3. 词汇库/框架库的建立。这一步是为了解决第2步中不会表达的词汇以及不会设计日语框架结构而准备的,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搜商”,进行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来完成。4. 逆译训练。这一步是为再次巩固学生在第3步所汇总的框架结构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设计。但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汇总的框架结构自行编写真实的汉语原文。5. 表达训练。除了框架结构之外,细节部分也可以有多样的表达,尤其是文学色彩强的文字部分,这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同样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搜商”来完成。6. 译文评价与修改。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评价与修改能力。这部分将从外在的逻辑形式、语法、词汇等三个层面来指导学生应该如何评价修改自己的以及他人的译文。
1. 原文解读/解构
原文:①助力追梦的廉价绿皮火车,②应该成为春运常态风景,③这些开往春天的列车,④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解读/解构(1):①②和③④的内在逻辑:③④是①②的原因。
解读/解构(2):①②③④强调的是“绿皮火车应该成为春运常态风景”,“助梦”“廉价”和“温暖人心”均为“绿皮火车”的特点。
2. 译文建构
原文:①助力追梦的廉价绿皮火车,②应该成为春运常态风景,③这些开往春天的列车,④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译文建构(1):~~の「緑皮列車」は、~~の風景であるべきだ。~~の列車には、~~の力があるのだ(~~があるからだ)。
译文建构(2):~~、~~、~~の緑皮火車は、~~の風景であり続けてほしい。
原文的解读/解构是译文建构的基础,译文建构(1)是基于解读/解构(1),译文建构(2)是基于解读/解构(2)而设计的。日语需要体现出其外在的逻辑关系,即注重外在结构,而学生更多的译文并没有完整的外在结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原文进行深层逻辑关系的挖掘,直接进行了原语表层的转换,而汉语的表层却缺少这些外在逻辑。其次,部分学生进行了原文的解读/解构,但是缺乏译文建构能力,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没有译文的框架结构。接下来的流程便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3. 词汇库/框架库的建立
原文:密切跟踪国内外的疫情发展,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各种疫情信息,及时开展研判。全面启动健康申报制度。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申报,海关在口岸对申报内容进行审核,严格排查有没有症状,有没有在14天内到过疫情发生的地区或者是国家,以及有没有接触史。出境人员在到达口岸之前就可以使用手机小程序来进行填报,生成一个二维码,在口岸扫码验放。
检索工具:Bing国际版。
检索关键词:空港 出国 審査 手続き QRコード
真实本文:海外出張や海外旅行に出かける皆さん、出入国審査の手続きがスピーディーにできる「自動化ゲート」をご存じですか。自動化ゲートは、パスポートと指紋の照合により、自動的に出入国審査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るシステム。出国前に自動化ゲートの利用登録をしておけば、出入国審査場が混んでいても、自動化ゲートを使って、スムーズに出入国審査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词汇库/框架库的建立:
表1 词汇库/框架库
如前文所述,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生语言层面存在诸多问题而设计的。翻译教学不是教学翻译,语言层面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不会表达的词汇和不会建构的日语框架等均需要在真实的目的语文本中,通过感受真实具体的语境来慢慢积累,而面对当下的翻译可以发挥自己的“搜商”尽可能快速找到自己不会而又需要的词汇或框架结构。词汇库/框架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解决当下的翻译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日积月累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4. 逆译训练
框架结构(1):自動化ゲートは、パスポートと指紋の照合により、自動的に出入国審査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るシステム。→~により、~(すること)ができる。框架结构(2):出国前に自動化ゲートの利用登録をしておけば、出入国審査場が混んでいても、自動化ゲートを使って、スムーズに出入国審査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ます。→~をしておけば、~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る。
教师编写汉语原文:(1)支付宝脸部识别就可以完成支付。(2)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后口译现场就不会紧张。(3)出境人员在到达口岸之前就可以使用手机小程序来进行填报,生成一个二维码,在口岸扫码验放。
通过对这三句汉语原文进行解读/解构分析,会发现句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可以通过学生汇总的框架来进行表达的。这部分的练习用意就是训练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到自己曾经关注并进行了汇总的框架。这一环节的难点在于教师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汇总的框架,并根据框架结构编写汉语原文,我们称之为“逆译训练”。
5. 表达训练
原文: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身处其中的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身处其中的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这两句中的“持续走高”和“勿盲目跟风”属于大框架之外的细节部分的表达,但是也会受到大框架的影响,表现出表达的多样性。表达能力和译者目的语语言能力以及修辞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如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可以借助网络,利用自己的“搜商”进行检索,找到合适的表达,并注意积累,运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以下表达仅供参考。
持续走高:人気が高まっている;大きな注目を集めている;盛り上がっている。
勿盲目跟风:盲目的に従うのをやめて、~~;~~、それに流されずに~~;ブームに飲み込まれてはならず、~~。
以上“勿盲目跟风”的示例告诉我们,“勿盲目跟风”并不是孤立的,根据整个框架的设计的不同,它的表达也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一定是框架在先,细节在后。
6. 译文评价与修改
译文的评价与修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框架层面的评价与修改,语法层面的评价与修改,以及词汇表达层面的评价与修改等。具体见下图。
图4 译文的评价与修改
原文:①一条条道理总结起来,②三个男人都发现,③不知不觉间,④我们都已经过上了曾经鄙视的生活。
待修改译文:1つ一つの道理をまとめて、3人の男は知らないうちに、自分たちはかつて軽蔑していた生活をしていることを発見した。
首先,可以从框架层面进行修改,①和②③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理解为触发关系,而译文的框架结构设计成:1つ一つの道理をまとめて、3人の男は~~を発見した。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一层逻辑关系。如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知道日语如何表达触发关系,直接对译文进行修改即可。但不乏小部分学生不知道日语如何表达触发关系,那么就需要学生到真实素材中去学习,即学生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负责引导,并不负责告诉学生如何表达触发关系,最终的修改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其次,从语法层面来看,3人の男は自分たちはかつて軽蔑していた生活をしていることを発見した,其中出现了两处“は”,应该能够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注意,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平日的授课中给出学生具体的语法层面需要注意的条目,如上图所示。最后,从词汇层面来看,照搬汉字词的表达是需要学生注意的,例如这里的“道理”和“発見する”,这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检索找到大量真实例子,从中感知这些词汇是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从中进行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
传统的翻译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翻译课堂成为了教学翻译,学生的翻译能力本身并没有得到更大提高。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关注翻译过程本身,视翻译为一种认知活动,并将其进行切分形成了翻译流程。翻译流程中的6步骤既有宏观层面的设计又有细微之处的表达,其中还融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了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教学理念。
认知型翻译教学及其整体设计能够为传统翻译教学的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译流程本身比较适用于信息型文本,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纯表情型文本或者操作型文本来说其指导性尚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