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兴 王兴一
(1.山西科技学院 山西晋城 048000;2.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口号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教育、宣传和鼓动作用,广泛应用于人际、组织、群体和大众传播活动中。该文将与运动健身有关的口号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卫生、体育等部门发布和民间流传的、有影响力的部分口号,分析口号中所蕴含的运动健身信息,并进行健康传播视角的解读,以期更好地推动运动健身文化普及,促进大众对运动健身形成正确认识。
在政治、社会、商业、军事和宗教等领域,口号传播是常用的宣传手段。人类发展的几千年文明历史上,响彻古今的口号不计其数,口号的宣传、影响效果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和人们的认可。奥林匹克口号“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和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为奥运文化的一部分,被人们深深牢记。《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当然,口号不仅可以是人际或群体传播中口头呼喊的句子,也可以在媒体上发布,从而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
运动健身口号就是有宣传运动健身作用的简短句子,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表明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吃动平衡”的口号指膳食营养和运动消耗的能量平衡。运动健身口号传达了运动促进健康的信息,经广泛传播,为人们所熟知,影响人们对运动健身的认知,建构运动健身文化。
健康是人类永恒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追求健康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健康需要正确知识、观念和技能,知识、观念和技能的获取离不开健康信息的传播,因此,以运动健身口号为内容和信息的传播活动,也是一种健康传播。
口号具有简洁直白、韵律感强的语言学特点,因此便于记忆、便于传播。有学者指出标语口号具有以下功能:吸引社会群体的注意力,激发公众情感,引导公众指向特定的目标,实现既定的价值取向。在运动健身文化的建构方面,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口号的强大传播效果和功能。为了发展全民健身和纪念北京奥运会,自2009年起,我国将每年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并举行了全民健身日标志和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人们对全民健身的关注。最终,全民健身日主题口号确定为: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国家体育总局举行了隆重的主题口号发布会,时任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标志、口号有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功能,对运动健身理念的传播,对全民健身的长效化、机制化建设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众媒体对全民健身口号争相报道,从口号征集、应征进展到最终发布,保持了较高的曝光频次,而且从不同角度解读口号的内涵和意义。各地政府、体育部门和地方媒体也纷纷响应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利用主题口号宣传全民健身。
在健康传播中,口号的主题涉及医药、饮食、运动、生活作息、心理和社会适应等,笔者就其中与运动健身相关的口号进行收集整理(见表1)。
表1 部分运动健身口号
续表
口号来源可以分为4 类:官方、专家、名人、民间。有的口号(序号1~11)来自权威国际组织、国家部门等官方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国卫生、体育、教育、新闻等部门。近年来,我国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健康口号的趋势,“健康激励计划”就是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群体司、健康教育中心等多个部门联合推广,每年推出健康主题口号。也有医学、健康教育专家学者,洪昭光、胡大一、“健康达人”赵之心等提出的口号(序号12~15),专家具备专业知识,受到民众的信赖。还有知名度高的名人,领袖毛泽东、哲学家伏尔泰等提出的口号(序号16~19),体现了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更有凝聚了民间智慧的俗语、谚语,具体提出者无从考证(序号20~24),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
从时间历程来看,运动健身口号自古已有,古希腊的“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是镌刻在石壁上的西方古训。我国时间久远,无从考证的口号“筋长一寸,寿延十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在民间广为流传。建国后随着医药、体育事业的发展,健康口号得到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求健康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对健康的关注日渐关切,运动健身成为获得健康的重要方式。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喊出了“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1—2008 年奥运周期以及“非典”疫情让国家、社会和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奥运之后,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设立“全民健身日”,征集并发布了全民健身日的主题口号“天天健身,天天快乐”。自2009年起,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就将“吃动平衡”作为主题口号,连续几年大力宣传“吃动平衡”,对饮食和运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体育运动的健康口号中也逐渐成为主流,大力传播。
通过对社会流行的运动健身口号进行解读,能够从中分析、探究出这些口号对运动健身的宣传导向和舆论营造,口号从参与者、目标、理念、途径等方面对运动健身进行了建构。
运动健身口号的参与者建构——大部分人适宜参与运动健身。大部分口号中或者没有明确主语,或者采用“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甚至用“人”来统称。除了“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参与者明确的口号,因有工作五十年的年限,较为明确地将对象框定为学生。其余大部分口号没有提出明确的运动健身参与者,而是指向所有人,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运动健身的参与者,每个人都能从运动健身中获益,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体力活动几乎能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带来益处,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化,降低成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提高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对老年人而言,体力活动的益处包括维持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预防老龄化相关疾病。因此,任何时候开始体力活动都不晚。只是不同的人群,要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以个人身体情况和兴趣等因素而定。正如葛可佑所说,“动则有益,量力而行”。通过对运动健身口号的主语界定和科学论据收集,健康口号将大部分人构建为参与者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也存在参与对象模糊,语焉不详的问题。
运动健身口号的目标建构——从单一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指向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和生命和谐。“筋长一寸,寿延十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这些时间较久的口号都将延长寿命、增强体质作为目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多维健康观念的推广,我国逐渐形成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观念,如“我运动,我快乐”“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而且口号中的健康促进元素更加丰富,如“吃动平衡”“运动是良医”等口号,将饮食、心理、运动、医药等融入进来,口号的目标建构更加多元,传播健康的综合效果更佳。运动健身口号能正确传达健康的多维意蕴,摆脱了身体无恙,无病就是健康的狭义理解。但也有些口号,如“若要健,天天练”等,只是把运动健身作为延长寿命的手段,陷入了狭隘的身体观中,功利主义明显。西方体育以竞赛为特征,突出竞争与超越的体育精神;而东方体育则注重体育的保健性,突出其修身养性之内涵,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口号的形成。
口号最重要的是建构正确的健身理念——通过运动获得健康的观念,包括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运动需要坚持;运动需要正确信念。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运动促进健康是科学验证、人民体验、社会公认的结论。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可以促进人体的正常发育,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运动强健身心的效果明显,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方式的重要性。运动健身口号能客观面对健康促进的不同手段,把饮食、心理、运动等进行整合,基本符合运动健身在健康促进手段中的定位。健康是金,预防是宝。影响人的寿命和健康有众多因素,如遗传、营养、传染病、个人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医疗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其中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对于个人健康因素来说,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调适的,主要是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作息习惯和心理等。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根据能量平衡的理论,能量消耗应当与能量摄入达到平衡,以满足维持体重和正常体力活动的需求,而能量失衡(正平衡、负平衡)被认为是各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根源。健康离不开饮食、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更离不开医疗手段和医疗服务,所以要树立正确的运动健身观念,既不能孤注一掷,只依赖运动手段,也不能对运动健身漠视不理。“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等口号能辩证地来看待运动健身。
运动需要坚持。口号提倡体育运动要长期持久,要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天天练”“每一天”“每天半小时”的提法,贯彻了运动需要坚持的理念。健康是一个“长期投资”,是人们提升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的长期目标。所以运动作为促进健康的手段,也需要经常参与,才能充分发挥运动的功效。口号把运动健身看作每天必备的科目,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运动不是越多越好,也应看到运动过量、运动不当带来的伤害。
运动需要正确信念和价值观。运动健身口号带有很强的鼓动性,能培养人对运动健身的主动性观念和“事在人为”的信念。运动健身口号强调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明显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观色彩,体现了通过运动改造“身体”,打造“健康”,甚至征服“生命”的信念和积极性。但把锻炼当作改造身体的工具,把人的能动性盲目夸大,易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过高估计人的潜能和运动的价值,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口号对运动健身的途径进行了规划和指导——运动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要采用合理手段。
运动需要知识和技能——运动不是简单伸伸胳膊,动动腿,运动需要科学指导,具备一定技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会联合提出了“运动是良医”的口号。“运动是良医”作为解决目前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一项健康促进行动,是运动科学与公共卫生领域中实践“循证”的典范。专家建议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生命体征,提倡临床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将其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中。“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简称EIM),是以增加体力活动和适当运动为核心的健康促进项目,即采用科学的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指导人们增加体力活动和适当运动,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既然运动是良医,良医就需要科学培养,做出合理指导。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健身,需要符合人类身体的运动人体科学规律,符合运动生理学、解剖学和保健康复等理论,并根据自然环境变化、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运动健身不能盲目进行,离不开“科学的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否则,“良医”变“庸医”,“良药”变“毒药”。
运动要采取适宜的手段——运动是身体的活动形式,涉及体力和技巧等因素。所以,运动要采取适宜的手段,因人而异地选择运动项目。古希腊人的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明确提出追求健康的手段——跑步。2013 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20~69 岁居民参加健步走和跑步的比例分别为39.8%和13.9%,位列居民参加健身方法的前两名。我国于2011 年发布了第一版《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建议成人每天应完成6000~10000 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同时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表1 中有9 个口号提到了跑步和散步,可见口号对手段的建构,以跑步和走路等简单方法为主,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方法相符。
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长期的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规律的体力活动,无论是娱乐活动,还是职业活动,都能有效防止体重增加。科学证据表明,运动能促进健康,有利于保持体重,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是促进健康的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体医融合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口号的流行和传播可以向民众反复表达知识、概念、观念或者目标。目前,广为传播的与运动健身有关的健康口号,从参与者、目标、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对运动健身进行了解读和宣传,有利于推广和普及运动健身知识,培养运动健身观念和促进运动健身行为,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文化。语言生动和贴近生活,让健康口号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可,起到了良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但运动健身口号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有些口号欠缺科学论证,易引起误解,如“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其次,有些口号相互之间存在差异,需作出调整,如“日行一万步”和“每天走好6000步”在行走步数上有区别。另外,口号毕竟篇幅有限,内容不足,不能充分、详细地介绍运动健身的内容。该文建议卫生、体育、教育、新闻等部门深入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深度,去芜存菁,规范口号内容,更好地传播有利于民众健康的运动健身知识、观念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