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亚冰 苏亚杰 卢德文
(1.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长期以来,包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向学生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没有对其“育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回归“育人”本位,成为当代教育改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 年,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立德树人成效”视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纲要》的提出也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了新标准,即打造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使学生达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同时,体育类课程还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教育。大学公共体育课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课程,是大学生除专业课之外的必修课之一,应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通过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以达到以体育人、以体育魂的双重作用。该文以体育强国建设为背景,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紧迫性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丰富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理论体系,为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更好地交叉融合提供学理依据,有利于梳理体育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以及弘扬其全方位的教育功能。从新的时代背景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单纯地通过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展现,更要与多学科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这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理念改革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所需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思想政治的正确性、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非常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学校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引导,成为高校在未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与多学科融合,进行多元化教学引导,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高等学校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对象为全日制大学生,不包括体育学院学生。由于各省地域特色的不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也不尽相同,如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其他地区是以足、篮、排球等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根据学校所开设的项目以及个人兴趣,自行选择课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增强体质,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某一学科课程教育教学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不同学科联系,协同发展。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对各类课与思政课协同互动的统称,主要是指将思政元素融入除思政理论课的其他各类课程中,以达到任意一门课都能和思政课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在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方面,中国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开展研究,其中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育逻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课程思政一体化等角度;在微观层面上,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如化工类专业、思想政治专业、生物学等)。综上所述,中国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对理论课程方面的教学研究。但对于体育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相对较少,由于体育类课程教学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政教学的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基于此,中国学者也应加强对体育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预见性,加强该方面研究,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体育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多集中于体育类理论、术科课程,理论课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术科课程为武术、排球等课程,但对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大学公共体育课作为非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必修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学校中所有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而重要的是大学公共体育课与体育专业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公共体育课具有健身性、普及性、基础性以及实践性,同时还要广泛面对全校学生,学生类型、特点均不同,故对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非常有价值。目前,国内仅有部分学者对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课程思政研究,整体研究偏少。该研究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视角出发,从研究紧迫性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丰富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理论体系,丰富国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理论。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发现国外虽没有“思政教育”既定的专词汇,但是发现外国在大学教育阶段始终都重视体育对人格培养和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外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在体育教学中仅是从体育学学科角度出发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其他学科联系较少。关于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很少,但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和梳理,有利于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研究。
大学体育公共课具有健身性、普及性、基础性以及实践性,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必修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以得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对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思政教学是践行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使命,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契机,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我国高校担负着教育和政治的双重职责,一方面,要做到“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出现问题的情况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与其没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一定关系。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如何对大学进行德、智、体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各大学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众所周知,体育分为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在当今时代,新时代赋予了体育更多的使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时代使命是践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我国高校中,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体育类知识和技能,而且是高校课程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提倡教学改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大学公共体育也是大学课程中的基石,没有强健的体魄,德与智便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建设更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教授知识、培养素养以及价值引领于一体的任务,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
体育强则国强,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主要是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上,目前学校体育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时机。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足以看出,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这也是对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改革。同时,对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来说,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一次新的机会。通过调查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发现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过时性,缺乏时代性与前沿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低、教师教学方法方式比较单调。以上问题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大学体育公共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应该抓住这次课程思政改革的机会,将两种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换而言之,在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趋势下,各大学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迎来了重要契机,思政教育既能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又能在顶层设计上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在大学中体育公共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学校两大公共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科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育公共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科属性上的地位具有一致性,属于大学教育核心课程。通过对其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发现其在品格养成、知识教授、素质培养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大致相同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所富有的独特性特征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地位。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在运动中学习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体育运动中,如在体育课练习之后,学生休息时,可跟学生分享一些课程思政案例。再如,在下课前进行总结时,也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最终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以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多是向学生教授体育技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拥有健康的体魄。绝大多数教师会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如何将体育与思政更好地融入一节课、一学期、一学年的课程中,将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着重研究的重点领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认识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做到既“育体”,又“育魂”。面对以上问题,应正确认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体育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同时,应聘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为体育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学培训,还可以在学院内部组织课程思政专题会议、课程思政系列讲课比赛,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在学院内部进行墙报展示、组织观看课程思政系列影片等形式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文化对于人民来说是精神上的追求。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体化人”“以体育人”都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一直坚持的方向。近年来,文化自信在不同领域都被广泛提及,目前正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保持文化自信。同时,在大学公共体育课堂中要充分挖掘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可以选择开展蹴鞠、投壶、武术、射艺、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另外,可以通过文化灌输的形式,对为国争光的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公平正义的体育竞赛以及在比赛中团结互助等正确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进行宣扬。
创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融合创新,通过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定向越野;可以组织观看重大的体育赛事,如中国女排比赛、女足亚洲杯决赛;可以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运动员进行线上讲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与国家发展有关的内容,由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可以教授很多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将思政元素注入不同项目中,要顺势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通过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来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未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也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只有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