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近来,由于李梓嘉、骆建佑、拉克什亚等进攻型打法选手的亮眼表现,对于未来男单打法的走向,舆论几乎清一色倾向“进攻论”,中国男队在汤姆斯杯上的失利也被归因为“进攻严重不足”。
诚然,“进攻”是竞技羽毛球发展的主线,但历史实践证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进攻”,未必有好的结果。回顾历史可知,上世纪6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凭借“快攻”打法而崛起,并一度风靡世界羽坛,各国争相效仿。然而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快攻”打法明显遭遇瓶颈,“拉吊突击”或“变速突击”打法逐渐成为主流。之后,羽毛球打法始终围绕“攻守实力”的此消彼长,在“进攻”和“拉吊”中循环递进、螺旋上升。也就是说,每当有新的元素融入“进攻方式”,攻守均衡被打破,那么进攻型打法就会逐渐占据上风;随着防守能力的相应提高,再次达到攻守均衡时,“拉吊突击”打法又会逐渐占据优势。
因此,仅仅凭借一两场球的输赢来判定打法优劣往往有失客观,而盲目崇拜进攻打法则更加危险,轻则输掉比赛,重则失去方向和丧失信心。
这期赏析将围绕攻与守,遵循羽毛球技战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男单打法的新特点和发展走向之可能性。
从今年的汤姆斯杯赛和印尼大师赛来看,男单打法几乎被“进攻”霸屏,运动员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地从头杀到尾,以至于“进攻打法”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似乎非“进攻”而不能胜。
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东南亚球馆因为气候的影响,顺逆风比较明显,控球不宜,进攻型打法更容易体现优势;二是在进攻技术上确有一些新的变化,相比较传统的双脚起跳扣杀、转身并步和交叉步起跳扣杀,如今的扣杀步法更加简洁,速度更快,进攻威胁更大。
如图1-1所示,蓝衣球员在右区发网前小球,白衣球员接发球正手推直线。如图1-2所示的出球线路,常规进攻步法是先后撤转身、接并步起跳,然后完成扣杀。而本案例的网前直线推球,将出球弧度压得比较低,转身起跳后有可能抢不到最佳攻击点,因此蓝衣球员省略了常规的转身后撤步法,直接从原地侧身单脚起跳,抢点完成高点扣杀动作(图1-6)。因为没有转体和引拍动作,发力完全凭借腰腹和手腕、手指的力量,技术难度很高。但好处是:第一时间抢点突击,时空占优,在对手尚未做好防守准备时实施进攻,能够凭借时间差优势取得主动甚至直接得分。
如图2-1所示,白衣球员在网前正手推对角。这次的推球弧度更平、球速更快,如果按照常规步法:转身后撤一步,接一个交叉步,再接一个跨步,这样完成的结果绝对不可能是进攻,只能是正手低点过渡球,显然是一个被动态势。为了争取主动和进攻权力,黄衣球员在转身后撤一步后,没有接交叉步,而是直接单脚侧后跳(图2-5)。尽管此时的击球点是后点,但毕竟还是高点,仍然具备下压扣杀的条件。为了进攻权力,黄衣球员像追风少年一样在左侧场地拔地而起,跃向右后侧的击球点,同时完成正手杀直线。图2-7所示的扣杀落地动作,身体重心明显在后侧,对于回动连贯不利,因而传统打法并不提倡这种进攻技术。但是,黄衣队员的身体能力极强,完成这样的扣杀技术,对下一拍的回位和连贯并没有产生明显不利影响,这应该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普遍提升的一个有力证据。
图3的进攻案例是图2的一个变种。图3-1显示,蓝衣球员在底线正手抽拉对角高远球,白衣球员先向右后侧跨一步侧身转体,然后接一个交叉步。关键如图3-5所示,按常规步法,交叉步后应该接一个跨步,但白衣球员省略了跨步,即在交叉步结束时直接起跳扣杀。图3-7显示,这样的起跳扣杀动作,落地后身体重心也在后侧,对于下一拍回位连贯是有影响的。可是,因为抢到了高点击球的时间差优势,在对手尚未做好防守准备时杀球已经出手,结果对手反应不及,鞭长莫及(图3-9)。
因为进攻方式融入了新的“简洁”模式,使整个进攻打法的威胁性明显提升。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高吊控制型打法”,如今的进攻型打法优势更大,进而“限制进攻”就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选择。
从刚刚结束的印尼大师赛来看,比赛的争夺焦点更多趋向于前半场,下压、挡放、推挑或重复挡放成为主要的技术选择,重复高球的场面已经非常少见。
如圖4-1所示,黑衣球员在右区发网前小球,白衣球员接发球正手放远网。黑衣球员同样以放远网回击(图4-6),白衣球员继续重复网前反手放远网(图4-9)。黑衣球员开始变招,正手位低手远网放近网(图4-11)。白衣球员以为对手在放近网球后必定会跟进逼压,因而试图突击底线以取得主动,于是选择了正手推直线(图4-13)。但白衣球员在放出近网球以后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网前,站位并没有明显前压(图4-14),再加上黑衣球员的推球弧度偏低,为了抢住第一攻击高点,黑衣球员直接原地起跳,向右后侧飞跃出去(图4-16),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正手杀中路,结果以白衣球员的接杀挡网失误而告终。6BC77A0A-B088-45DD-844F-4593AB15CDD1
网前争夺除了重复放、搓、勾、推,“反复抽压对抗”在当今的男单比赛中也比较多见。如图5-1所示,黑衣球员在左场区发网前小球,白衣球员接发球反手推对角(图5-3)。黑衣球员并不示弱,同样以反抽直线应对(图5-5)。白衣球员再以正手抽压直线回应(图5-7),黑衣球员仍然以反手抽直线回击(图5-8)。白衣球员还是以反手抽对角回应(图5-10),黑衣球员以头顶正手抽压直线反击(图5-12)。白衣球员不依不饶,仍然以正手抽压直线回应(图5-13)。此时黑衣球员开始变招,反手挡远网(图5-15)。白衣球员同样变招,正手低点放远网(图5-18)。黑衣球员见有机可乘,上网反手搓(图5-22),希望一举确立主动态势。对此白衣球员早有防备,放网之后整个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网前。如图5-24所示,待黑衣球员一出手,白衣球员立刻扑向网前,抢住网前高点,正手反搓居然是質量极高的滚网球,黑衣球员毫无办法,再次回击时以失误而告终。
前半场的反复争夺,目的就是逼迫对手推挑底线而使己方获得进攻权。从上述两个比赛场景可见,前半场争夺的双方无论是放网还是抽压,都刻意让对手远离球网,因为近网搓球比较容易搓出滚网球(如图5-24)。为此,在前半场的反复争斗中,一些新的技术变招开始出现。
首先是站远网搓放近网技术。“搓和放”这两种技术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击球点越是近网,越容易搓放出高质量的球,也就更容易获得进攻权;而击球点离网越远,搓和放的难度相对越大,反而容易被对手抓住网前突击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如今的半场争夺,谁能在远网条件下放出或搓出高质量的近网球,谁就拥有了进攻的优先权。
如图6-1所示,黄衣球员在底线正手软压直线,白衣球员在半场回击,击球点远离球网且低于网口(图6-4)。处理这种球看似容易,实则暗藏陷阱:推容易被对手抓突击;放容易被对手扑或者反搓近网,因而这一处理的技术含量其实很高。只见白衣球员四两拨千斤,使出了一个远网放近网技术,球的飞行弧线控制恰到好处,球贴网而过且过网后快速下落,等黄衣球员跑到网前时,球已接近地面(图6-8),结果以黄衣球员击球失误而告终。
其次是远网推球技术的微妙变化。推球是网前争夺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拉开对手的主要技术。传统推球往往是在重复搓放吸引对手上网之后使用(近网推)的,因而过人比较容易。如今的男单前半场争夺,远网争夺的比例很高,此时双方球员基本站在中心位置附近,这样就属于远网推球,过人就没那么容易,曾经风靡的“挡放远网抓推突击”战术就是由此而来的。因此,为了避开对手的抓推突击,远网“弹推”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推球技术的动作幅度很小,动作一致性更高,可放可推,发力全靠手腕和手指。因为加入了手腕的弹击力,出球速度很快,弧度也可以压得更低,更容易达到过人目的,并借此而获得进攻权。
如图7-1所示,红衣球员在右场区发网前小球,蓝衣球员接发球使用了反手“弹推”技术。图7-5显示的推球线路,如果球速稍慢,黑衣球员完全有可能在半场直接起跳扣杀。就是因为球速快、过人很多,红衣球员无法抢到攻击点,只能求其次,被动回击高远球。出现了底线高球,对手肯定不会客气,只见蓝衣球员在底线处高高跃起,正手杀直线,直接将球钉在了地板上(图7-12)。
第三就是远网“切对角”技术,在传统羽毛球技术分类中未有此技术。切与勾的技术方向一致,但是技术结构不同。勾的技术以手腕的背屈动作为主,而切的技术完全没有手腕屈曲动作,直臂削切,全靠前臂带动。两种技术的使用条件也有所不同:勾球可以高点完成,也可以低点完成,可以正手也可以反手;切球一般只有在高点完成,而且反手居多(目前未见正手使用)。
如图8-1所示,白衣球员在左场区发网前小球。黄衣球员拿到高点击球机会(图8-3),果断采用了反手“切对角”技术。因为切的技术带有一个明显的斜拍向下削切动作,所以球速明显快于勾球。图8-3/4/5显示:切出去的球,过网后下坠速度很快,白衣球员反应不及,只能被动挑球,质量有瑕。黄衣球员立刻后撤转身并步起跳实施突击,头顶杀直线结合上网扑球(图8-14),立马结束战斗。
6BC77A0A-B088-45DD-844F-4593AB15CDD1前半场争夺技术的变革皆为进攻权而生,进攻威胁的不断提升又促成防守能力的相应提高,这是羽毛球打法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防守能力暂时跟不上进攻能力提升的时候,“进攻型打法”会暂时领先和占据优势;随着防守能力逐步提高并与进攻能力基本達到平衡时,“控制性打法”又会体现优势和占据上风。原理很简单:有了足够的防守能力,进攻方久攻不下,容易出现急躁和盲目进攻,主动失误会明显增加。
近年来,因为李梓嘉、骆建佑、拉克什亚等超强进攻型球员的涌现,进攻型打法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体现了优势。然而,防守技术与此同时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防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如图9-1所示,白衣球员在底线进攻,头顶杀对角,黄衣球员倒地鱼跃救球(图9-4)。早期的鱼跃救球能够挡网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如今的鱼跃救球技术明显有进步,鱼跃的同时不仅能够抽底线,还可以勾对角。图9-5所示,黄衣球员鱼跃反抽底线,质量很高,打破了对手的进攻连贯,白衣球员只能软过渡网前。此时黄衣球员上网反手放网(图9-9),一举扭转被动态势,转危为安。
图10是鱼跃勾对角的场景。图10-1显示,白衣球员在底线进攻,正手杀对角。黄衣球员鱼跃救球,正手勾对角(图10-4),与此同时迅速起身,扑向网前(图10-6),并抓住对手放网技术的破绽,反手扑球(图10-10),一锤定音。这种由鱼跃救球的极端被动到飞身扑球的高度主动的攻守转换速度之快、完成能力之强,是新生代攻击型球员的特色与贡献,也属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范畴。
每当攻守趋于平衡之时,稳健的“控制型打法”就会逐渐呈现优势。当然,在攻守矛盾的螺旋上升中,不同时代的进攻型和控制型也呈现循环上升的特点。早年的“控制型打法”更多是高吊,现今的控制型更加突出“下压”和“推搓”。更准确地讲,目前真正占优势的打法并非纯强攻型打法,而是“控制型进攻打法”,代表人物就是丹麦选手安赛龙。
如果把安赛龙与当前炙手可热的李梓嘉、骆建佑、拉克什亚放在一起,安赛龙的攻击力并不占优,但他之所以技高一筹,就在于进攻的控制力突出。早期的安赛龙,攻击力很强,控制力较弱,主动得分多,失误送分也多,比赛成绩很不稳定;如今的安赛龙,率先完成了打法转型,形成了独特的“控制型进攻打法”,表现为:有进攻实力,但不盲目进攻,善于把控弧度和落点,实施精准打击。结果是:主动得分不变或者略少,但是主动失误送分显著减少;而且节能减排,体能消耗更少。目前来看,安赛龙是将“进攻”和“稳健”结合得最好的运动员。
以下欣赏一段“控制型进攻打法”的实例。图11-1显示,安赛龙(白衣)在底线正手吊对角。对手上网后正手放网(图11-4),质量很好。安赛龙不急不躁,上网后反手推直线(图11-8)。对手后撤底线,反手抽拉直线高球(图11-11),质量出现瑕疵,这就是绝佳的进攻机会。安赛龙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头顶劈杀对角,直接得分。由图11-13/14/15显示,安赛龙的杀球起跳不高,动作不大,用力不多,但效率很高,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请看安赛龙三次击球落点的对应图之图11-4、图11-9、图11-18,每个落点都是场地区域的极限位置,即让对手移动距离最长的位置。只有不断增加对手的击球难度,才有可能逼迫对手犯更多错误,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得分和胜利机会。6BC77A0A-B088-45DD-844F-4593AB15CD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