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旧改就是老旧小区改造,它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改工作涉及内容较广,其中公共空间的规划是重中之重,公共空间规划可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提供极大便利。因此,公共空间规划效果关系旧改工作的成效。公共空间规划应做到以人为本,应在充分考虑人居需求的前提下,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从需求入手,提出满足人居需求的旧改公共空间规划对策,涵盖地表空间拓展、功能区打造及景观绿化设计等,以期为我国旧改事业稳步推进提供思路。
关键词:人居需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部分,承担着解决城市“新陈代谢”的重要任务。针对我国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国家先后提出了若干指导意见,既提出了要在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改善、品质提升三端发力,又提出了严控大拆大建,鼓励“留改拆”并举的改造方式[1]。其中,公共空间拓展改造是旧改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涉及旧改的社区都存在此类需求。然而,考虑到我国各个省市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沿革,往往需要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规划。本文从旧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拓展问题出发,结合人居需求这一体现着我国基本国情的要素,提出旧改中公共空间规划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定义了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对象范围为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市或县城老旧小区,他们大多都存在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等特点[2]。改造内容包括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等。
公共空间指老旧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宏观定义上,所有私宅范围以外的活动空间及活动空间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均属于公共空间[3];微观定义上,是指在宏观定义范围中,具有使居民产生休闲、交往活动的功能性空间,如广场、道路、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地等。
二、公共空间问题成因
从成因角度出发,当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交通规划陈旧、物业管理不善等。其中,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的水电气热网等设备老化,个别设备甚至丧失原有功能,在维修或拆除重建过程中,难免占用老旧小区原本并不充足的公共空间;交通规划陈旧导致小区内部路网及停车场系统混乱,交通规划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出行安全,无序停车也大大降低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甚至出现占用消防通道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安全隐患;物业管理不善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公共空间模糊化,大量私搭违建占用公共空间面积的同时,原有的空间用途也会因管理混乱而不明确。另外,资金管理不善也是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出现的间接原因。
三、居民公共空间需求
将需求按照居民内在的情感需求和外在的使用功能需求划分,可以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人居需求进行更全面完整的了解。按照群体规模,需求可被分为个体需求、小群体需求、大群体需求和整体需求,居民公共空间需求描述如表1所示。
因此,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改造应当承载居民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同时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情况。在表现形式上,不仅要照顾到公共设施种类、摆放及空间规划,更应关注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使用安全的需求。因此,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应当将扩大公共空间面积、修缮整理及新建生活必要设施、安置种类功能齐全的非生活必要设施、合理打造绿化与艺术小品等作为工作重点。
四、公共空间规划对策
(一)连——连接老旧小区零散闲置地
几乎所有关于公共空间的规划都要建立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考虑到现有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零散、割裂等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老旧小区的零散闲置地进行连接。以武汉市青山区通达社区的空间重构案例为例,根据原有的交通规划,一道围墙将社区内的三个片区分隔开,导致围墙附近道路和公共空间分离,使用效率极低。经过区域内业主一致同意,该社区对围墙实施了拆除。拆除后,三个片区的围墙周围空间形成一个整体,零散的空间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公共空间。通过对该空间的整体规划,该区域最终转变为视野开阔的绿化用地和交通用地[5],既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又有助于社区融合。
针对老旧小区零散闲置地的连接使用,在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中较为实用。现有老旧小区中,由于時代发展导致的功能失效空间普遍存在,例如21世纪初期住宅楼前修建的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区、安防级别较低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围墙等。将这类零散的闲置用地拆除、改造,整合成为待规划的公共空间,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重要环节。
(二)藏——隐藏水电气热网等功能用地
水电气热网等基础设施是一个小区的“大动脉”,直接关系小区的宜居性和安全性。同时,又由于此类基础设施存在使用年限和更新换代问题,因此总伴随着维修和改造。水网、电网等服务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成本,在最初阶段,通常以水塔、电线杆、变压器等暴露在外面的设施提供服务。虽然近年来,相关基础设施陆续改善,但仍然有大量老旧小区依然使用落后设施。排水设施老化导致污水流通不畅,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废气排放危害环境。同时,近年来,民众对通信基站辐射危害的担忧导致居民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激增,也成为部分社区中存在的社会问题[6]。由此可见,基础设施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问题中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随着技术升级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进步,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将有效改善现有基础设施问题。通过将水电气热及通信线路整合进地下管廊,在释放地面空间的同时,可有效改善使用安全问题,并且后期维修难度将大大降低。海绵城市建设同样有助于有效改善老旧小区排污现状。因此,将水电气热网等功能用地隐藏,既能提高基础设施功能保障,又能创造更多地表公共空间以供改造。
(三)拆——拆除违章构筑物拓展空间
针对物业管理情况较差的老旧小区,违章建筑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拆除违章构筑物及建筑物是拓展公共空间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生活中,居民对自家违建或多或少投入了金钱和时间、精力,拆除时难免牵扯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更有一部分违建涉及过往居民与物业管理公司或地产开发商达成的口头或书面协议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以构筑物归属权问题为首的权属问题是此类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在开展违章建筑拆除工作的前期阶段,要形成整体的行动方案,既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又要充分考虑到社区人文关怀。基层工作人员可采取一案一策的形式,通过对违建业主的深层需求进行分析,既要保持拆除违建这一底线,又要尽可能帮助业主进行需求转移和心理疏导,形成切实可行的谈判方案,以避免发生因拆除违建工作导致的“流血事件”。合情合理拆除违建更能加强民众对社区的认同感。
(四)造——打造全民共享空间功能区
基于对人居需求的阐述和对公共空间拓展和整理的方式方法,打造全民共享空间功能区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全民共享空间功能区并非功能区的名字,而是一类统称。其中,“全民”指社区内全体居民及部分社区外过路人员,包含男女老少等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程度的居民总和;“共享”指满足全体的社交需求;“空间功能区”指满足领域需求的空间区域划分。功能区打造的重点在于对人居需求的全面细致分析。同时,不同的社区人口结构对应着需求上的细微差距,切忌对过往案例照搬照抄。在功能区的划分上,应兼备灵动性与规整性,同时又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碰撞,二者之间并不相互冲突,反而可以达到有机契合。一个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功能区打造,就是社区名片的建立过程。
以昆山中华北村更新改造为例,其通过大量的意见征询后,掌握了居民关于现有公共空间改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全龄共享空间、小微活力空间、无障碍安全空间等复合式公共空间。面对本地民俗需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需求、老人日间照料需求、青年健身慢跑需求等,对小区现有会所进行扩建,打造全龄共享空间;打造“一轴一环五节点”的小微活力空间,满足儿童游戏、老人社交、休闲运动等户外活动需求;设置坡道、雨棚、休息座椅,打造无障碍安全空间等。其既保留了本地民俗习惯,又考虑到了现代生活需求,对塑造中华北村社区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7]。
(五)绿——建设绿化用地和艺术小品
绿化和景观设计是公共空间打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区形象及满足居民审美需求的重要工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快节奏的生活让生活于城市中的居民对于生存空间的形象喜好悄然从大城市的钢铁丛林向田园生活转变。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扩大绿化面积的前提下,通过绿化建设将功能区有序分割,也是绿地的重要作用之一。协调的绿化加上点缀的艺术小品,更能增强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空间感。在苗木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季节性、层次性及毒害情况[8]。绿化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尤为重要,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后续监督管理。
五、結语
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的公共空间规划,有助于改善民生,体现为区域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片区交通条件提升、全新生活方式打造等。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区域功能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人才引进,进而通过为第三产业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然而,公共空间改造并不能全国上下用统一的方案,尽管随着旧改工作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可供参考的案例出现,但在推进公共空间拓展规划过程中,仍需结合地方遗留问题、资金途径、历史文脉等条件,对人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设计综合性方案。同时,为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更长久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应当吸取过往经验教训,在物业管理、资金配套、设施修缮、人员管理、绿色低碳等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谭梦琪.城市更新行动“限拆令”落地 住建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J].中国勘察设计,2021(10):5.
[2]刘李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J].城乡建设,2020(15):14-17.
[3]马伊萱.健康住宅理念下的北京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改造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8.
[4]陶维兵.城市形象建设中的风险困境与危机管理[J].学习与实践,2013(11):89-95.
[5]梅磊,黄泽柳,王琪,等.单位制老旧小区改造研究:以武汉市青山区通达社区空间重构为例[J].城乡建设,2020(20):44-47.
[6]胡敏刚.小区无线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9(1):57-58.
[7]王承华,李智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实践与探索:以昆山市中华北村更新改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11):104-112.
[8]杜红莉,张秋英,徐英,等.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城市居住社区绿化[J].福建农业,2014(8):223-224.
作者简介:
刘欣然,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