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平 唐晓东
摘要:为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将互联网作为研究背景,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展开研究。从教学方式多元化趋势、专业教学内容高端化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趋势。根据高职教学现状提出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现存课程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设计项目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基于互联网设计混合式教学手段、健全基于能力目标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此种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融合,实现对计算机高端人才的有效输出。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改革方案;计算机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4-0127-02
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产业发展的融合,为各大高校教学规范化改革工作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融入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综合水平,同时也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总之,要满足新生代受教育群体的学习需求,高校需加速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进度。计算机课程在校内课程教学体系中,是一门通识类学科,即不论校内学生是否为计算机专业,都需要参与此门课程的泛在化学习[1]。相比校内其他类型的通识课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涉及数字统计、电子技术、现代计量、编程技术的混合类学科。在市场内无论任何类型的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或人才招聘时,都会将人才的计算机能力作为一个评价人才企业价值的指标。因此,可认为计算机课程在现代化产业发展领域内,已成为其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石,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设备辅助工作,已成为人才走向社会的“敲门砖”,也是人才在社会立足、在社会生存的关键工具[2]。但综合人力资源市场对各大高校反馈的数据可知,现有的市场大型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存在计算机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即便每年毕业季企业都会录用一批毕业生,但由于毕业生毕业于不同城市和不同高校,导致入职企业的人才普遍存在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对教育市场内此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统一改革,以此实现对职业人才质量的优化。
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趋势
1.1 教学方式多元化趋势
互联网技术在市场不同领域内的应用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推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网络技术获取教学资源,可确保资源获取的多渠道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资源的表达,可使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以一种集成化的方式呈现。总之,在最新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学生群体的学习不再受限于学校教师,学生完全可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到不同高校讲师的授课学习中。而教师在教学空间上也不再受到课堂范围的局限,教师完全可依靠一台远程设备与一根网线,随时随地教学与办公。通过此种方式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可实现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使教学成果输出呈现一种高效化的特点。
1.2 专业教学内容高端化趋势
在早期计算机课程教学课堂中,通常是由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的技巧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机房进行实践操作。但由于大部分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进行知识点内化。学生在此种条件下参与上机实践学习,不仅无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升华,更是无法实现对教师拓展知识点的理解[3]。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生可根据其个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由选择上机操作项目。同时,学生也可根据市场内不同领域或不同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自身兴趣领域自由发挥,可实现对专业人才的高端化培养。
2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现存不足
2.1 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校现有的计算机课程,大多是将主流内容作为教学核心,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对学生展开教学,教学顺序为:计算机设备硬件构成→不同构件在计算机运行中的作用→计算机设备硬件标准化组装与安装流程→软件安装流程→不同计算机系统安装流程→计算机维修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计算机安全管理→计算机界面开发→计算机综合类操作项目。尽管不同知识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但却由于对应的教学内容缺少实践环节作为支撑,导致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系统化学习后,无法将知识点贯穿应用到实践操作项目中[4]。虽然在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组织了专项实践教学环节,但此阶段的实践教学存在课时不足、实操项目老旧等问题,进一步导致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2.2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落后
大部分高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仍在采用常规的示范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中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讲解后,由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述内容的上机操作示范[5]。此时,学生以记录笔记的方式,进行操作示范的记录,并按照教师操作的流程进行上机实践。在上述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无论是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或是对于实践技术的领悟,学生均是在教师引导与指示下开展。长期按照此种方式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是无法在课堂中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知识点的主动获取能力,也会丧失个人创新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与敢于探索的精神。
2.3 教学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当前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当中,其基本教学评价的流程仍然是按照“课堂+作业+实践+考核”这一模式完成。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并且学生在完成作业、实践等内容时,都会为通过最终的考试而应付。这种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无法提高學生的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6]。采用这种考核方式也无法让老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不能通过一次或几次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这种考核模式下,很难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无法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与过程性,因此无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教师教学方案的创新,都不具备积极作用。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内容设置得不合理、不全面、不准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造成不可预期的后果。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3.1 设计项目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
为实现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解决上文提出的问题,应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核心,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操作项目,设计项目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打乱教材章节,根据操作项目的不同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重新梳理,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架构,使学生在检索知识时更加清晰。同时,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案例+理论知识”的泛在化教学结构,将市场计算机操作项目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使用互联网检索的方式,为学生讲述计算机技术在市场不同领域中的发展趋向。以此种方式,掌握受教育群体对不同方面知识点的兴趣度,从而实现将计算机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真实的实践操作项目之间建立联系[7]。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辅助计算机课程教学项目的等级,及时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学习中对不同项目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将此方面内容作为优化教学内容的依据。其中,以项目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项目等级内容如下表1所示。
将上述表1中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计算机课程内容设计过程进行融合,以此种方式实现对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
3.2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手段设计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后,结合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需求,设计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线上端”的教学工作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微课授课阶段,通过微视频观看的方式辅助完成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类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综合教育;第二阶段为PPT授课阶段,教师可在课前制作PPT的形式,将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绘制成PPT,根据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展示不同的PPT内容,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计算机课程知识。教师在开展上述两种教学的过程中,能实现对更多课程教学资源的引入,并为教师建设计算机平台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方便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针对部分高职院校不具备建设教学平台条件的问题,还可通过引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对分易”教学平台,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创建独立的共享微型教学平台,以此实现学生分组、成绩统计及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等功能。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还可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教师在线上的完整对接,从而构建完善的教学链和学习链,为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必备条件。
3.3 健全基于能力目标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学评价工作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基于能力目标对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在确定评价内容时,为达到项目化目的,应当将具体的项目任务作为核心,针对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打分,以此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评价阶段,以小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为例,采用小组相互评分的方式完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各个小组的合理分配,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具体任务目标完成分工。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小组成员和
组长在全过程的表现情况、工作量等对其分别进行评分,再由小组长根据最终回报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对整个小组进行评分,并将分数综合分配到各个小组成员。通过上述评价方式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描述,从而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情况,方便后续对相关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调整,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引入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在实际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应当严格按照本文论述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此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并让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会如何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更加系统化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洋,左金富,粱朗玛,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导向下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园林计算机制图”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0):1-3.
[2] 李璠.基于OBE理念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1,40(5):103-108.
[3] 唐日成,孙子惠,严竞雄,等.基于MOOC+SPOC的移动端题库的计算机基础语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6):235-237.
[4] 赵连云,钱宝明.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以A校Python课程案例教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6):267-268,276.
[5] 季雷,贾志超,李新华,等.《像差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0):71-73.
[6] 杜睿山,田枫,刘志刚,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类课程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0):119-121.
[7] 馬晓娜.STEAM理念下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6):187-190.
收稿日期:2021-10-15
基金项目:校级基金:关于13444“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编号:X202014)
作者简介:束平(1983—),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