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安分”的心脏血栓,竟然“窜”到腹部,引发罕见的“肠中风”,七旬老人险些因此丧命。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家打通堵塞血管,切除坏死小肠,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肠子也会“中风”。血管外科邓宏平教授解释,人的心脏就像一台“抽水泵”,通过规律的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但如果心跳乱了节奏,排血量失去了规律,那么血流就会发生紊乱甚至瘀滞,心房内就会有附壁血栓形成。
附壁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会发生脱落,变成血管里的“流窜犯”,“流窜”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栓塞:堵到大脑,就会形成脑梗塞,也就是俗称的“脑中风”;堵到下肢,就会造成急性下肢缺血,发生“腿中风”;堵到肠子的血管中,就形成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也就是“肠中風”。
邓宏平教授表示,虽然从临床上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率相对较小,但一旦堵塞,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凶险。一般情况下,肠管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管坏死。因此,诊断和手术都必须争分夺秒。
专家提醒,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痛得难以用药物控制。突发性的中等或剧烈腹痛会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可向背部或胸胁部放射,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排空症状。
因此,有房颤、冠心病、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腹痛,要当心“肠中风”,尽早到医院就诊。
(摘自《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