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垂
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通过了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与“零饥饿”是17个目标中最为优先的两个目标,被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重中之重。
将近7年过去了,尽管许多国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却并没有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这场大考交出一份满意的阶段性答卷。
当前,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全球的贫困与饥饿人口不减反增,总体粮食安全状况越来越令人不安,一场新的全球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联合国粮农组织当地时间5月4日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
非洲、拉美与加勒比的各地区以及亚洲的南亚和西亚地区,在2019年到2020年间营养不良人口普遍增加,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与各种长期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的叠加效应。特别是西非地区,在一年时间内营养不良人口锐增5.8%,达2460万人。
进入2022年,“消除贫困”与“零饥饿”的目标进一步偏离轨道。俄乌冲突、单边主义、美西方的经济制裁等显著加剧了全球经济下滑态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强烈冲击,许多地区的小农与弱势群体受害加深,一些地区再度陷入了大面积的贫困,一些人沦为难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强调:“冲突和粮食不安全之间的悲剧性联系再次凸显,令人警觉。”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早期预警系统(GIEWS)”5月16日发布的关于西非与撒哈拉的特别预警报告(第349期)指出:4—5月该地区有2730万人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如果不采取及时救援措施,到6—8月将增加到3830万人这一前所未有的数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在非洲访问时表示,“粮食、能源与金融三重危机”正在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与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本轮俄乌冲突直接影响了乌克兰的夏粮收成;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致使全球粮食和燃料价格急速上涨,再一次把世界推向了自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边缘。
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洲、中东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近三年来社会经济本已饱受世纪疫情、地区冲突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创纪录的极端天气如超高温、山火、干旱、风暴以及洪水等的影响,其当下的处境更加艰难。
以非洲为例,与2021年相比,粮价已经上涨了1/3。今年以来,小麦与大米价格已分别飙升约40%与1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屡创新高,3月份已超159.7,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甚至一些欧洲国家也不能幸免,物价指数最近平均上涨了约20%。
农资价格与粮价的飙升已对各国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报告,目前已有23个国家转向粮食保护主义。事实上,一些国家如印度、乌克兰、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已明确发布了相关农产品出口限制令。
联合国估计,全球今年可能将有2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如果不及时采取全球应对措施,许多国家多年来辛苦投入的减贫与消除饥饿努力将功亏一篑。为此,国际社会亟需团结起来,防止粮食危机的全球性爆发。
令人担忧的是,俄乌冲突可能进一步升级。美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向乌克兰增加军援;美国近日刚刚通过了400亿美元的援乌法案。就相关问题,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抨击说,美国迟迟不愿意帮助中美洲国家发展,却能在俄乌冲突期间迅速拿出巨资援助乌克兰。
另有观察人士指出,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支付超过2万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更不惜投入巨资,但却不愿兑现它们承诺的拿出其国民总收入的0.7%作为官方发展援助(ODA)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帮助非洲、中东和拉美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重点支持那些因疫情与战乱导致的产业链破坏、供给链中断等而受到严重影响的弱势群体及小农,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
事实多次证明,在自然灾害、地区冲突以及经济危机面前,农业始终是最为脆弱的代表性行业。粮食一旦出了问题,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贫困的农民、城乡弱势群体以及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粮食安全得不到保证,经济社会就会出大问题,势必影响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人权,甚至威胁社会稳定、地区和平与国家安全。
因此,所有负责任的政府,当下都理应拿出实际行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农业与粮食安全等最基本的民生领域无节制的“制裁”,特别是要为确保夏粮生产放开一条“通道”,避免粮食危机进一步蔓延扩大。
同时,国际社会应更加聚焦粮食安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应真正落实ODA承诺,增加紧急救援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抵抗粮食安全风险的韧性。唯有通过强有力的国际合作,世界才有机会化危为机。
此外,应号召结成一种“建立韧性农业对抗全球粮食危机”国际联盟,团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动员出资、出智与出力,以实际行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一方面,重点支持、加大紧急救援力度;另一方面,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推动落实2021年9月23日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关于粮食体系转型的决定,动员全球社会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从“农业粮食体系”层面考虑,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存储和消费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采取系统的协调行动。
其中,借助方兴未艾的数字技术,如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并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补上新技术革命短板,缩小其科技与数字的“双重鸿沟”,帮助其踏上农业现代化之路,建立现代化的农粮体系,为夯实国家层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是农业与粮食安全全球治理的一项中长期战略。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有责任旗帜鲜明地开拓引领。
中国始终将确保农业与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每日约消耗70万吨的口粮,23万吨肉和192万吨蔬菜,以及9.8万吨的食用油,发展农业任务艰巨。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中国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突破种业等敏感领域的“卡脖子”风险,实现可持续的农粮体系现代化转型,將是对全球粮食安全新的最大贡献。
与此同时,一国的粮食安全和全球的粮食安全难以分割,中国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为粮食安全全球治理改革出谋划策,为建立参与、包容、公平、公正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支持实现全球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也有助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重点在于进一步深耕南南合作,创新布局,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各项增强世界粮食安全的倡议,包括“迈向数字农业”的愿景,通过包括地球大数据在内的数据要素挖掘应用、智慧农业和数字化能力发展与推广创新等,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与风险,中国农业要坚持各种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与举措,结合“全球发展倡议”,通过“一带一路”平台,加强与联合国系统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合作,共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基本经验与实践案例,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的新挑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