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茹 汤国荣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突出对学生土壤观察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纸笔测试中对此能力的测评还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课标的分析,归纳土壤观察活动的基本内容,梳理土壤实践力测评的常见角度,并尝试进行土壤观察类纸笔测评试题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纸笔测评;土壤观察;试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38-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下简称《地理课标》)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考试中理解与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科学测评框架。尽管在高考、学考中考查地理实践力的试题逐渐增多,但在试题构成中占比仍较少。其中考查土壤相关知识的试题,多以学术研究情境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等情境材料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关系素养,对地理实践力的测量较薄弱。笔者通过对《地理课标》相关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归纳土壤观察活动的基本内容,梳理土壤实践力测评的常见角度,并尝试进行土壤观察类纸笔测评试题的创新设计。
一、土壤观察地理实践力考量角度的选择
1.课标与教材分析
《地理课标》中对“土壤”的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本条课标实践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和识别土壤,主要包括土壤剖面观察、土壤样本观察。结合观察地点的地质、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背景,观察土壤的层次、颜色、质地等样本特征和剖面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从具体的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成土因素,了解土壤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从而分析推测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地球表面,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因此,在土壤的观察活动中不应局限于土壤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单一土壤的特征描述,还应理解它在水循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笔者对四个版本地理新教材“土壤”一节进行分析后,将土壤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表1)。从知识点出现频率来看,土壤颜色、土壤剖面、土壤形成因素、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为四个版本教材均有涉及的高频知识点。其中土壤颜色和土壤剖面为土壤观察内容,而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两个知识点则是基于观察结果的后置性高阶问题。学习这两个知识点不仅需要对土壤样本及土壤剖面进行更为细微深入的观察,更需要结合土壤所在区域进行较大空间尺度的考察和调查。
2.土壤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观”是感觉事物,“察”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就是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性知觉活动,地理观察是直接了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最佳途径。地理观察能力是指具有观察和观测意识、对地理现象加以关注、提取地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的能力。[3]
土壤普遍存在于学生生活区域中,但其变化和作用均较缓慢,并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故土壤观察活动必须要提前明确观察的对象及目的。根据地理观察活动的特点及要求,土壤观察应关注五大问题:①“观察什么土壤”,即明确观察的土壤对象和目标。如在校园或小区等学生生活场域附近有小山坡等地形,則可以发现山坡上的天然土壤与校园、小区内的人工土壤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方性分异的辩证统一。②“怎样观察土壤”,即观察的过程与方法。不同于其他自然地理事物,土壤的采样、观察有其特定的专业操作步骤和实验方法,需要地理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专业器材设备,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全面、深入和有层次的观察。③“观察到了什么”,即观察到了什么土壤及现象。学生需要明确土壤的主要特征及描述角度,对土壤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客观描述。④“反映什么土壤地理问题”,即从观察到的土壤及区域地理环境的信息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以便于总结土壤分布规律、分析成土因素和归纳基本原理。⑤“如何解决土壤地理问题”,即对观察到的土壤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更综合、更深入的分析,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以上问题的提出对于教学诊断与评价的确定具有指向性,也为衡量学生观察能力等地理实践力水平提供了依据。
3.土壤实践力测评的视角
针对土壤观察需要解决的五大问题,考量相关地理实践力,可关注以下四个角度。
(1)提供区域详图,设计考察路线
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表现。学生通过阅读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气候直方图、产业和居民点分布图等,自主选择多个土壤观察点,设计一条考察土壤特征或成土因素差异的研学线路。该活动可考量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和地理空间格局觉察能力。
(2)观察土壤特征,提出地理问题
问题意识培养的起点在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是全面、充分地认识地理事物。学生可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得出土壤颜色、干湿度、生物量等显性特征,掌握土壤采样、测量、实验方法后可进一步获取土壤pH值、土壤结构等特征信息。基于实践能力的提升,能更加全面地对比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特征差异。在观察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发现土壤问题,亦可基于差异结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土壤地理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考量实验能力
为解决提出的问题或验证假说、改良实验,可以开展地理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要求从问题出发,设计有目标、有步骤、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如设计土壤渗透性实验、土壤有机质简易测定实验等。在此过程中,考量学生的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水平,促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差异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提升认真严谨、科学求实的科学品质。
(4)确定探究主题,考察区域特征
针对某一地理问题、地理假设,确定具体的土壤探究主题。运用问题解决的思维和方法,考察、调查观察点周边区域的地理要素,更加全面地获取信息。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提升实践能力。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
二、土壤观察纸笔测评试题的创新设计
【实践情境】2021年9月浙南某校学生开展校园周边土壤研学实践活动,在正午时分到达学校后山山腰,发现缓坡梯田处种植有蔬菜,而蔬菜叶子呈干瘪样(图1)。学生剥离掉垂直面B处表层土壤及植被后,在A、B面多点采集土壤样本。学生发现A、B处土壤差异明显并记录下土壤特征差异(表2)。[4]
【探究问题】(1)观察图1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研学小组记录的土壤特征观察结果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4分)
(2)设计一个考察方案(表3),探究A、B处土壤特征差异的原因。(5分)
[A、B处土壤特征差异原因的考察方案 探究依据 考察步骤 ][表3 考察方案]
(3)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在梯田附近观察到草木灰景观(图2),请你提出一个与景观信息密切相关的探究问题,并对该问题做出回答。(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详见表4。
本题以真实的学生土壤研学活动为情境,选材貼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看似普通却蕴含丰富地理知识的生产生活现象。本题组设计了观察土壤特征差异、土壤特征差异原因考察方案设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三个问题。三个设问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难度依次递增,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本题组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方式较多样化,涉及评价辨析、方案设计和问题提出,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图表能力和地理考察能力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 张素娟.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J].地理教育,2017(2):4-5.
[4] 王亦茹.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育的校园研学课设计与实施——以课标“土壤”教学内容为例[J].地理教学,2022(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