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阔 陈诚 计宏伟
摘 要:“四新”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跨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人才竞争力,文章结合专业布局特色优势,提出了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并在工商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针对管理、教学、考核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個融合”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旨在培育兼具工科能力和商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四新学科建设;工商融合;跨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42-03
一、“四新”学科建设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动荡。为主动应对形势变化,作为培养“国之重器”高端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范式必须进行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着力推进新工科再深化、新医科新突破、新农科高位推动、新文科再拓展[1]。“四新”建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农、医、文”的“加强版”或“扩张版”,而是基于“新”字,锚定人才培养实用目标,遵循学科建设客观规律的专业建设。
“四新”建设对各专业建设资源整合、新技术应用、交叉融合提出了新的需求,为保证这一建设过程的顺利实施,高校需要作好顶层规划,保证发展规划务实、建设任务压实、师资队伍充实、建设资源落实。具体到地方高校,则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最终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跨学科专业融合教育背景及发展方向
跨学科专业融合教育是传统专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完善与进化。跨学科专业是指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专业的知识与方法,从而获得新发现或解决现有问题新方法的知识创造或传播活动。一般意义的跨学科专业教育体系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将几何学与代数联系起来,开创了解析几何学这一新的学科门类[2]。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人口膨胀、航天探索、能源开采、疾病救治等新问题错综复杂,远非某门单一学科专业所能解决。随着跨学科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满足国家及社会的人才需求,国内外高校在跨专业教育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如美国普渡大学 “接近真实世界”的跨专业工程教育;斯坦福大学基于“先能力后知识”探索教育模式的“2025计划”;南京大学实行的“三三制”改革与创新本科教学体系;北京大学院系、学部之间设立的联合课程组群等。
“四新”建设具有深度融合产业、社会、科学、技术的优势,工、农、医、文等学科专业内部和之间虽有边界,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这一边界既有可能模糊,也有可能变化,专业间的融合发展具有成为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的巨大潜力。作为高校专业融合共建的一种重要形式,设置融合课程体系将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研究实践情况来看,融合课程体系仍存在“重传统,轻交融”的现象,对学生的培养重“专”而不够“广”,重“知”而不通“融”。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新兴产业向自动化、“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变[3]。行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对人才的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跨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之间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三、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契机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旨在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突破经济发展瓶颈[4]。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渗透过程需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渗透程度增加,传统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不能满足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兼具工科能力和商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推动“四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大背景下[5],工商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商融合”人才,满足天津经济转型升级需求[6-9]。在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及“双万计划”的引领下,天津商业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商科特色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等指导文件,以期全面推进学校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商科人才。构建工商融合课程体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是天津商业大学人才实现地方特色高校职能的一次教育实践。
四、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工商融合课程体系立足于高等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结合工科、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合理设置工商融合特色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广度,开拓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目标如图1所示。
高校一侧,“四新”建设背景下,工商融合课程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包括知识体系构建和个人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知识体系构建着力于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深度结合,让学生既“看得远”也“钻得深”。同时各高校还要发挥商科院校特色,培养学生工学能力和商学素养,个人能力培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他人高效沟通表达自身想法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知识体系构建和个人能力培养互为依托,与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协作需要过硬的知识积累作为支撑,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与他人表达沟通,以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发挥作用。经济社会一侧,其发展需求同样呈现“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针对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对新进人才的新技术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正是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竞争力的教学范式。460ED1CE-73B4-4421-99C0-3F730659FA94
总体来说,工商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包括:(1)构建工商融合特色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人才需求,形成结合专业特点的工商融合课程群,并完善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2)探索工商融合课程实施模式与运行机制,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升级、基层教学组织融合构建、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评价完善等,并建立“校企联合”课程建设模式。(3)完善工商融合特色课程管理和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支撑度。
五、工商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应对机制
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是对跨专业教育的深化及创新,并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求学院、企业、教师、学生打破固有壁垒。因此,自然会遇到不利于变革的种种问题。例如,学院间管理不同步,专业间合作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容易固守教学传统,不同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校企合作中对接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间存在矛盾,企业停留在浅层合作关系;学生缺乏对非本专业知识的热情,并对融合课程评价方式的公平客观性存在质疑等。
工商融合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天津商业大学“40%工科+60%经管文法艺”的“大商科”专业布局特色优势,构建了服务于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课程培养方案及配套实施、考核方案。为完全发挥工商融合课程体系“融合”优势,需要在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学习考核等四个方面针对上述难点问题逐一应对,进行“融合”的创新及探索,如图2所示。
(一)管理体系融合
构建服务于工商融合課程体系的跨学院垂直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打破学院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构建跨学院垂直教学管理体系,统筹安排教学资源,统一调度师资力量,实现服务于工商融合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融合”。
(二)课程体系融合
构建“四新”课程建设背景下人才素质结构,构建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根据“四新”背景下人才素质结构和专业特点,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商→工交叉、工→商交叉、通识综合交叉课程群,各课程群中的代表性课程如图3所示。
交叉课程群内的课程并非简单的A+B形式,而是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以专业交叉为纽带组成教学团队进行工商融合跨专业课程设计,并合作完成教学工作。交叉教学团队在协同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障碍与需求,交叉课程群是服务于工商融合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块化、体系化、通用化的A×B型深度课程“融合”。简而言之,是将多门课程的“混合捆绑”,升华为“调配合成”。面向工科的交叉课程群,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商学素养,让学生在运用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审视自己工作的价值,完善个人职业规划。面向商科的交叉课程群,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前沿技术,拓展工学素养,让学生更为敏锐地察觉到隐藏于日常商业活动之下的技术原因和客观事实,从而优化决策。
(三)高校与企业融合
在新兴产业、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也随之高频更替。而如果学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就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或“学而无用”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违背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增添了企业新进人才的培养成本。为让工商融合课程体系切实服务于企业和社会需求,天津商业大学建立了“校企联合授课”模式。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体制、引进企业及行业协会智力资源等方式,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校理论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融合”。
(四)考核方式融合
在工商融合课程体系下,传统的“考试+日常”的考核方式不再适用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科学素养及商学素养的培养成果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达成,应完成能力为本的过程性考核,研究合理的评价机制,制定追踪整体学习过程的考核方法,实现学习过程与效果考核“融合”。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按照“四新”建设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是结合天津商业大学“大商科”专业布局优势,针对天津经济转型发展需求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改革。工商融合课程体系面向高等商科院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管理、教学、评价、校企合作四方面展开深度融合,保证了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增强了人才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永国,田学斌,董葆茗.“四新”学科范式变革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新财经”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1).
[2]伍超,邱均平,苏强.跨学科教育的三重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20(8).
[3]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4]张忠强,邱士娟.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天津经济,2021(5).
[5]姜书浩,潘旭华,张勇.数字化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探索[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
[6]马茜,潘旭华,姜书浩,等.“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1(11).
[7]靳广民,安建业.CBE视域下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
[8]韩莉莉,安建业.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9]薛万新.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
收稿日期:2022-01-10
作者简介:庞阔(1988—),男,陕西铜川人,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光测力学及精密制造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四新背景下工商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B2010069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智能+背景下包装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B201006901)460ED1CE-73B4-4421-99C0-3F730659FA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