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美术史研究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在“西学东渐”的引导下,中国美术史学从传统模式逐渐转变为现代模式。20世纪以前,处于传统模式下的中国美术史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书画,研究内容基本以画家传记、作品著录等为主,写作方法以品评、鉴赏为主导,采用史、论、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美术史学在20世纪初开始转型,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史学家受到中国传统美术史学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翻译并撰写了大量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美术史学作品。在这些学者中,如姜丹书、滕固等,他们为建立现代模式的中国美术史学,以及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此,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对有关中国美术史的著作对时代的影响进行梳理与对比,分析20世纪初“西学东渐”视野下的中国美术史学。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学;“西学东渐”;著作研究
一、20世纪初传统模式下的中国美术史学
从古至今,有关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许多学者都为研究中国美术史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世纪初这一动荡的时期,仍有一部分学者坚持在传统模式中探寻中国美术史。郑午昌是在传统模式下对中国美术史进行研究的典型人物,笔者将从他的著作出发对传统模式下的中国美术史学展开讨论。
中国著名的美术史学家郑午昌(图1),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当中,他不断总结和提炼自己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的见解。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于1929年问世,该著作以文献记载和传世作品为基本材料,以历史时期为线索,以时代特色为书中各部分的提要。全书将中国绘画史分为四个时期: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和文学化时期。这种按时期划分的方法别具匠心,并且郑午昌在书中也提到了政教、思想等方面对画学演变的影响。此书出版后,得到了当时文人极高的评价,蔡元培称赞其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还有许多学者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与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可见在20世纪初期,《中国画学全史》在中国美术史研究当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本著作也体现了郑午昌在深受“西学东渐”影响的时代依旧坚守传统,保全传统文化的价值。
该书称:“然或以此引起国人对于国画学史之注意及兴趣,精研博讨,他日更有名著出,后来居上,则今此之喤引,亦所企期于我国艺林者也。”这是郑午昌撰写这本书的目的。在这部作品中,郑午昌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视角,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各个时代的书法典籍著作进行分类梳理。《中国画学全史》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郑午昌在编撰中国绘画史时特别注意了中国艺术本体的切入点;第二,这是一部采用传统编撰方式的通史类作品,将中国古代绘画史料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三,该著作将传统绘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历史考察和研究;第四,郑午昌采用独具匠心的分期法,将我国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同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盛衰的变迁统一起来,具有创新意义。
笔者通过对《中国画学全史》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学者们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仍集中在画家、画论和画迹这几个方面。正是因为学者们注重这几点,才使传统模式的中国美术史学相关研究能够被世人记住,学者们因坚持而得到的成果也无疑成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20世纪初“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美术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在探索与改良当中不断前进。西学在中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天文学、医学、解剖学等方面,画学也是其中之一。西方美学传到中国后,国人对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洋务运动期间,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古代中国,至此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西化,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1900年到1911年间,国家公派到日本留学的学生达1000余人,之后又有一部分人去了欧洲,开始大规模向西方学习,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许多领军人物。笔者所要分析的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和德国对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以及姜丹书和滕固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日本作为中国的鄰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美术史学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首要的就是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日本学者大村西崖(1867—1927年)对中国美术史进行了研究,他在1906年出版的《东洋美术史》第一次从史学立场对中国美术史进行系统的论述,其叙述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涵盖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美术史。中国学者陈彬龢在1926年选取中国部分译成《中国美术史》,他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之作,初为美术学校诸生讲授之用,其所研究之范围,包含东亚各国之艺术;……盖三国之中,其文化之年代最久,而文献之材料,又最丰富,伟大艺术品之遗留于今者,亦以中国为最多。”此书以每一朝代为一章,共17章。在内容上,“关于工艺之叙述,尤为本书所特别注意之点”。书中对陶器、玉器、铜器、漆器、雕刻、文房、织染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写作视野。此外,还通过绘画史、画评、画品、画论、画传、论画等多种视角研究绘画,“以绘画史兼容画论、画史研究,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由大村西崖开其端的”。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还没有过此类的研究成果。
在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下,我国学者们除了借鉴其内容外,在写作方法上也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其特点是将中国美术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阶段。《美术史》这本著作的问世,可以说解决了美术这一学科在教学上的困难,这本书也当之无愧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第一本由我国学者撰写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作者姜丹书曾提到,自己既是个图画教师,便当负起教的责任。于是勤奋努力钻研了几年,创作编成《美术史》及《美术史参考书》各一本,从而解决了自己的教材问题。《美术史》一共分为上下两版,上版侧重于中国美术史,下版侧重于西洋美术史。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姜丹书,受到西方教育方法和美术观念的深刻启发,《美术史》在体例上已经摆脱传统模式。姜丹书从小就接受教育,他的艺术造诣也很高,全面学习了有关美术的相关知识,后来专攻国画,他对书法与诗词也十分擅长。姜丹书的一生一直投身于艺术教育行业当中,为此奉献了大量的心血,撰写了数不胜数的美术史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C7E1B468-4ACB-4D9E-B32C-2D30F27254E1
继姜丹书之后,另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先行者滕固(图2)。滕固与姜丹书是同一时代的人,滕固较姜丹书稍小几岁。滕固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去了日本留学,1929年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后移居德国专门从事美术史的研究。滕固在美术理论方面的造诣极深,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撰写了许多有关美术史论方面的著作。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发表于1926年,由于他当时在日本学习,不可避免会受到日本美术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一个欧洲史学取代传统史学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主要受德国影响的日本新史学。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美术小史》一书其实是受到了德国的影响。薛永年认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顺应了当代潮流,融入了新的学术契机,在有限的史实梳理中,突破了明清书法画史家热衷于记载生平和作品的局限性。用建筑、雕塑和绘画为内容范围,写出了一部有见地而非单纯史料的中国美术通史,从上古到清代的中国美术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滕固以全新的史学观念和思想对中国美术史进行了分期,他不同于姜丹书等人借鉴日本学者将美术史分为上古史、中古史和近世史,而是将其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和沉滞时代。从这本书的研究手法上看,摒弃了传统模式中的品评、著录等,开始重视思辨性和逻辑性,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
单看这两位中国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便可知道,同样以美术史的名义撰写的著述,姜丹书的《美术史》一书涉及了四个方面——建筑、雕塑、书画、工艺美术,而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一书则涉及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美术史的意义和延续性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 20世纪初期国家动荡之时,中国学者们对于美术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为接下来二十年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三、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下中国美术史学的
历史价值与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在传统模式和“西学东渐”模式的影响下,诸位学者都是在总结过去和汲取经验中不断前行。“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时代美术史学者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不仅体现当时的时代风貌,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初的动荡中国,中国美术史的写作方式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对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和未来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西学东渐”所带来的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无疑使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研究成为这一时代的产物,这些研究成果也是中国自身对于文化的拓展与革新的必然结果。根据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作品分为三类:一是为学校教材编写的著作,如姜丹书的《美术史》;二是研究作品集,如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三是简史类,如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此外,美术教育和出版机构、现代艺术考古机构等也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推波助澜。这大大充实了美术史研究的内容,扩大了美术史所关注的对象,更加推动了研究美术史新方法的生成及使用。不论学者们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还是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对中国美术史学进行研究,他们都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无疑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那时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带来了便利。
筆者通过对20世纪初 “西学东渐”时期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了解到老一辈学者及美术史家在不太平的年代,艰辛地摸索着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道路,并且从未放弃过。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些努力,中国美术史学成功地从传统模式转型到了现代模式。虽然有些美术史著作的内容在当时并不完善,但它们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学科的普及和美术知识的传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美术史学系统研究也得到了深化发展,亦对未来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志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3]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M].陈彬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4]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0.
[5]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
[6]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J].美术研究,2002(1):4-8.
[7]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8]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J].艺术百家,2019(5):101-114.
作者简介:
冷雨晴,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C7E1B468-4ACB-4D9E-B32C-2D30F27254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