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铃华
摘 要: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念。经过实践证明,深度学习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属性与课程改革趋势。因此,本文从历史学科性质与深度学习本质出发,阐明了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案例探讨了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以期对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出现了显著变化,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把握学生“学什么”“学会什么”“怎么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历史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迁移,这种学习模式可称为深度学习。教师应做好深度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推行与应用,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概述
(一)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即把历史学科置于深度学习视域,结合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去解读其内涵与表征。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史料为载体,以历史关键问题为线索,指引学生正确运用历史思想方法去思考与探索,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素养,达成最终育人目标。其中,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的导向,史料研习、问题解决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学生主动建构是深度学习的方法。
(二)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特征
深度学习特征突出,这些特征也可看作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如注重信息整合与迁移运用,强调问题解决等[1]。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同样具有上述特征,同时要从历史课程视角去分析解读,具体概括为四点,即加强史料研习、整合历史知识、注重批判辨析、解决现实问题。这四个特征是衡量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参考标准,需要教师严格把握,并能充分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二、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模式,二者之间隐含联系,这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必要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理解:
其一,历史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门学科,涉及的范畴尤为广泛。历史教材与课堂教学并不能将历史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些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在此客观条件下,要想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学生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学与迁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思想方法的迁移运用,打开历史大门深入学习[2]。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它与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属性不谋而合。
其二,历史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优良品格与关键能力。深度学习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面对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通過有效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带动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让立德树人在历史学科中真正落地[3]。由此可见,将历史教学置于深度学习视域下极具可行性。
其三,随着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协同推进,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向已从单纯的知识考查转变为素养与能力考查,命题也更具综合性与深刻性,学生须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与能力,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趋势。深度学习为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搭建了平台,可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知识运用实现触类旁通,从中积累扎实的学习经验,精准适应新高考模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深度学习策略
(一)以史料研习为基——多维视角科学选择
历史史料是历史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建立在特定情境之中,学生不仅要从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还要与情境产生交互,深刻体验学习过程,自主决定要学什么,做什么。但是,历史学科具有特殊性,学生在情境中深刻体验必须依托于相应载体,而史料是承载历史事件与历史线索的基本载体,学生可借助史料来走进特定情境,辨析情境本质。教师应将史料选择与利用作为深度学习的前提,选择真实的、典型的、有探究价值的史料,并将其与教材内容、教学活动相机融合,为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1.整合历史知识,补充教材内容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资料,其类型丰富,涉猎广泛,颇具学术研究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史料都适用于历史深度学习,必须经过严格筛选才能引入历史课堂之中。史料筛选不仅要符合历史学科性质,还要契合历史学习主题,利用丰富且适宜的史料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首先,历史史料有真有伪,史料选择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教师要从多维视角科学选择,追寻、考证历史史料的出处,关注、考虑历史学科性质与学习主题,通过多方验证,筛选出真实的史料,并能融合到历史情境之中。其次,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从深度学习视角选择有意义的史料,对教材内容补充延伸,整合课内课外内容,打开学生深度学习的大门。
例如: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时,教材设置了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要涉及列宁、斯大林两个重要人物。本课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以列宁为主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现实意义,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变化,知道其发展成就与问题。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本课史料选择要贴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能够指引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中建构历史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能力。为此,笔者将《列宁全集》作为本课基本史料,同时延伸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其他史料,包括权威的历史书籍、名人评论等,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整合,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认识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刻思考其历史意义。
2.关注学情需要,注重史料辨析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加强史料研习,借助史料展开深层次的历史研究,将所学知识构建成综合性的整体,准确把握核心知识,并能向外拓展延伸,促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知识内化与迁移夯实基础。为此,教师要关注学情需要与课情需要,利用史料搭建起深度学习平台,指引学生走进历史情境,深入辨析史料,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实证,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历史。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维度做出思考,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可固化思路,树立自主选择与辨识真伪的意识,对史料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和质疑能力。
例如:针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部分,考虑学生学情与史料价值,笔者根据深度学习需要选择了如下史料: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两组史料来源可靠,符合本课学习主题,且具有深入分析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将教材内容与史料联系起来,独立思考,综合探究,抓住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辨析史料表明的含义,准确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的变化,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及特点,总结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发敬思维,锻炼实证能力。
(二)以问题探究为主——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因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梳理教材结论或归纳表层知识,而要指向高阶思维去展开问题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认知与智慧碰撞间提升思维能力,主动、深入地参与思考、交流与实践活动,全力解决现实问题,达成预期学习目标[4]。
1.合理设计问题,指明学习方向
所谓高阶思维指的是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思维等,而问题探究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那么,相应问题设计必须指向明确,层次清晰,指明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向。具体来讲,在历史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把握好学习主题、历史史料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联系,突出历史深度学习的特征,融合批判质疑、迁移运用、问题生成等关键要點,围绕学习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同时,问题要有深度、有层次,注意问题的递进性,适应学生的一般学习规律,让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紧扣历史史料与学习重点,在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中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时,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目标,相应设计如下:
【材料呈现】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美国历程》
【问题设计】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大变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对比中国、雅典及英国的民主政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之处。
上述问题可指引学生对三则材料全面解读,先明确每则材料的核心,再进行综合对比,客观论述,串联起历史史料与教材内容,符合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
2.深入探究问题,激发思维活力
在问题探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严谨地分析问题,顺着问题追溯相应的知识情境,由浅及深地挖掘历史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因与果,并能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已有知识中调取相关内容,自主完成知识的概括总结,形成完整的问题答案,实现知识建构与迁移。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交流空间,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进行质疑和批判,唤醒学生对历史的求真心理,使其结合史料讲述历史,还原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让历史学习不再浮于表面,实现素养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上述问题情境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针对前三个问题,小组成员共同阅读材料,每个学生都可提出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或写出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组员之间围绕不同的答案整合梳理,本着突出重点、简洁凝练的原则整理出最优答案。当然,组内针对不同的声音可以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无须过度追求统一答案,给予学生体现独立思维的机会。针对问题四,需要学生收集归纳更多知识,以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整体梳理,从不同方面做出对比,将原本分散的历史知识建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深化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促进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发展。
(三)以反思评价为辅——做好深度学习保障
深度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处在一个持续改进的发展过程之中,只有不断改进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自我审视,才能提高深度学习的有效性[5]。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主动进行认知调节,加强自我监控与反思,进一步发挥其主体作用,做好深度学习保障。一方面,根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设定评价准则,让学生主动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回顾、总结学习收获与不足,明确学到了什么知识?提升了什么能力?存在哪些困惑?如何解决困惑等,实现深度学习结果的可视化。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自我反思清单,使其学会在深度学习时自我总结,从个人视角表达想法,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结合历史深度学习目标评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与个体学习情况,注重实施过程性评价,精准定位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且积极,贯穿到深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深度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推行符合课程改革趋势,适应历史学科特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层次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认清当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着长效发展的立场研究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让历史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伊小红.深度学习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25-26.
[2]王苍宝.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概述[J].试题与研究,2022(19):106-107.
[3]刘新明.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呈现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8):27-30.
[4]胡松柏.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8):104-105.
[5]史宁.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