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新
1952年7月1日,这是可以载入新中国史册的一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历经近半个世纪规划的铁路,最终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堪称中国铁路上的一个壮举。
半个世纪的等待
最早提出修建成渝鐵路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清廷,拟自修川汉铁路,以“辟利源而保主权”。此议提出后,英法两国即先后4次照会清政府,强求修筑川汉铁路。1905年至1907年,川汉铁路公司由官办先后改为官商合办和商办。1911年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之名,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借款筑路,出卖路权,激起民愤,掀起了以四川省会成都为中心的全川保路风潮。同年8月,修筑近两年的川汉铁路宣告停工。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政府曾多次提出修建川汉铁路及其西端的成渝铁路,并聘请工程师进行勘测和设计,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负责成渝铁路的建设。1937年6月,成渝铁路开始断断续续地施工,但直到1949年10月也仅完成原预算工程量的极少部分,未铺设一根钢轨。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12月7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委员会铁道部成立。12月31日,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决定:“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搁置近半个世纪的修建成渝铁路事项被提上了议程。
三条理由
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在向中共中央报告重庆解放一个月后西南的情况和建设新西南的计划时,特别提出“着重于修成渝铁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单就铁路来说,至少有两条亟待开工:一是刚成立的海军提出修筑从山东蓝村到烟台和浙江萧山的铁路,以备海防;二是新疆的王震将军给中央打了四五次报告,请求加快对宝兰、兰新铁路的修建,以巩固西北边防。这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邓小平赴京向毛泽东请示时,着重讲了三点:“第一点,四川交通闭塞,政令不畅,四川作为西南首省,不修铁路不利于政令畅通。第二点,重庆、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铁路,不仅可以带动四川乃至西南百业兴旺,还可向全国提供优质大米、猪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无。第三点,如果成渝铁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又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厂订货充足,加快工业发展。”
邓小平的这三点理由说中了要害,点到了关键,毛泽东最终下定了决心,一锤定音:修成渝铁路。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为了支持成渝铁路的建设,国家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先拨了2亿斤大米,作为修路经费。
艰难建成
修建成渝铁路,充满艰难险阻。从地形上说,四川是一个盆地,盆地边缘到处都是高山峻岭和深谷河流;从设备上说,当时的筑路工人没有大型的机械化设备,一切都只能用双手进行;从安全上说,当时正值剿匪时期,工人们在修路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提防土匪的侵扰,保障施工安全。
成渝铁路修建时,尚未组建专业施工队伍。西南军政委员会抽调指战员三万余人,率先承担筑路任务。同时,四川各行署也动员了一万八千多人参加筑路。随后,民工逐渐接替部队参与筑路。1951年2月,到达工地的民工达到最高峰,共十余万人。
据记载,成渝铁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4211万立方,挖掘土石方1460余万立方米,砌御土墙15万余立方米,开挖隧道43孔,架设大中型桥梁84座、小桥189座,涵洞446个。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摘自四川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