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莹 张勇 赵秋丽 冯帆 李慧 赵明昊 苏雁 刘已粲 高平 王斯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被满足。如今,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基层文化场所,感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喜人成果。
讲述人:山东临沭县朱村村史档案馆名誉馆长王经臣
要说我们村的历史,最让乡亲们自豪的,就是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抗日战争时期,朱村位于八路军游击区的前沿,打记事时起,八路军“钢八连”除夕夜救朱村百姓的故事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村民们也像对待亲人一样护着战士们、支持八路军,朱村也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支前模范村。
我常想,等我们这代人老了,村子的历史,后人们还会记得吗?要让子孙后代记住革命历史,记住老一辈人的爱国奉献,就要让村史成为一种符号镌刻在大地上、流淌在人们心田里。
为了铭记那段历史,留住朱村的文化根脉,朱村村两委在当年“钢八连”战斗遗址建起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和朱村村史档案馆,成为附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我10多年来一直协助村里做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是馆里的义务管理员、讲解员。
2013年11月25日,朱村被喜悦和激动笼罩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观看村史展,了解村里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老支前”王克昌家中,总书记还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后来,到朱村村史档案馆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支持建馆的热情更高了。村民王经光捐出了父辈当兵用过的望远镜,王经胜捐出了珍存的“钢八连”军号……村两委果断让出了村委大院,专门作为村史档案馆使用。县档案馆也专门派人帮忙走访当年“钢八连”战士的后人,充实村史馆的展陈实物和历史资料。我们朱村村史档案馆成了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
2020年11月,投资5.2亿元的“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启动了,重点打造“一心五馆四街五巷”,其中就包括朱村村史档案馆。经过质的提升,2021年9月,朱村红色旅游区正式开放。
2017年,我这个老义务讲解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如今,我成为朱村红色旅游区的工作人员。我们还招聘了8名年轻讲解员,看着她们每天活跃在各个场馆为游客讲解,我也看到了朱村的红色历史在传承、在发扬。
讲述人: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 刘萍
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这段话让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力量。
和布克赛尔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立于2015年,以“公益办中心,服务青少年”为理念,是孩子们的“快乐家园”。周末,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少年宫活动室,兴高采烈地涌进70多个兴趣班里,学习书法、手工、水粉画、舞蹈……各族孩子的梦想在我们的呵护下萌芽抽枝,这给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一天,播音主持兴趣班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央吉玛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的发音更标准了,人也更自信了。能登上舞台做主持,拥有好多不同民族的好朋友,我觉得自己像变了个人。”
央吉玛只是众多受益者之一。我们2018年成立的公益性马头琴班,去年一年就免费培养了80名爱好马头琴且家庭困难的学生。音色优美浑厚的特色乐器托布秀尔,通常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我们招收了20名学员免费教学,努力让当地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也给更多喜爱艺术的孩子搭建平台。
“双减”政策出台后,中心派教师进入中小学校园,配合开展吉他、篮球、模特、舞蹈、剪纸等课外培训课程。这让很多父母特别开心:“我们家娃娃进步大得很啊,巴郎子也有了艺术家的灵气。”
活动中心不仅属于县里的孩子,也正发展为农村孩子们的“快乐天地”。我相信,在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爱心关怀下,活动中心会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让邊疆的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炫目光彩。
讲述人: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农民乐团团长孟辉
2017年12月12日,我终生难忘。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马庄村考察。在村文化礼堂,总书记观看了村民乐团排练的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快板节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我们牢记在心。
我们马庄农民乐团成立于1988年。那时,村民们因为从事煤矿行业收入不菲,但由于缺乏文化生活,“富了口袋”的同时,却“穷了脑袋”。怎么办?村委会引导我们成立了马庄农民乐团。从此,村民们手里的纸牌变成了单簧管、酒瓶变成了萨克斯,街坊闲聊变成了学习五线谱。昂扬向上的各种文艺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
马庄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是乐团的演出场地,我们还准备了可以流动的“舞台大篷车”,把演出送到田间地头去。渐渐地,我们的演出“阵地”由少变多,队伍由弱到强。我们积极向周边地区推广“马庄经验”,贾汪区全区已经组建了12个文艺志愿服务分队,引导村民忙时从农、闲时从艺。
我们还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元宵灯会、乘凉晚会等20多种趣味性、民俗性很强的文体活动,每年吸引近20万人次参与和观看。我们陆续编排了一系列文艺节目,这些节目还漂洋过海,到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演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
2022年已经是乐团成立的第34个年头了。这34年里,我们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先后演出了8000余场次,其中公益性演出达5000余场。老实说,我们乐团演出多、收入低、人员少。为什么这么“拼”地坚持了30多年?因为我们来自农民,就要服务好农民。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会继续创作优质节目、提高演出质量,交出一份马庄人的精神文明“时代答卷”。
讲述人: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吴晓华
临潢家园社区“夕阳红金婚银婚”活动上,一对对老年夫妻穿上婚纱,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登台展示、拍婚纱照,体验了一次热热闹闹的“集体婚礼”。有的老人看到自己的婚纱照,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临潢家园社区成立于2014年12月,有蒙、满、回、壮等12个少数民族的居民。社区里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他们有了新的精神需求,迷上了跳舞、打牌、书法、绘画等休闲活动。近几年,老人们为了弥补当年遗憾,兴起了“婚纱热”。我们发现后,便组织了这场浪漫的社区婚礼。
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拉近了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距离。2019年12月,我们社区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起了党群驿站、增加了社保查询功能,优化了社区治理网格设置,配备了“一长一员一团队”,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了。“民族融合小课桌”让社区里的孩子们体味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技艺传承班的志愿者老师教大家制作蒙古袍、烟荷包等特色物件,还创新制作了毡绣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内蒙古考察之行第一站就来到了我们临潢家园社区。总书记考察调研后,兴安街道乌兰牧骑深受鼓舞,围绕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建设等主题,创作文艺节目26个。他们带着这些节目先后深入小庙子村、光荣院等地慰问演出,服务2万多名群众,受到了热烈欢迎。
现在,临潢家园社区更加团结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團结之本。今后,我们将继续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认真的工作态度、真诚的为民之心,带领社区党员和各族群众,把社区建设成大家的精神家园,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讲述人:云南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
2020年1月,总书记来到和顺古镇考察调研,并走进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给了我们莫大鼓舞。
1928年,和顺旅缅华侨捐资创办了和顺图书馆,现在,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我在和顺图书馆工作了22年,当馆长10年,深深感受到这些年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大力支持。现如今,图书馆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提供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多。
和顺图书馆最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是“和顺大讲堂”,讲座内容包括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等,现已举办15期。2021年,在腾冲市芒棒镇上营村平田小学举办和顺大讲堂时,我们邀请艾思奇纪念馆原馆长寸茂鸿为师生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和顺的故事。
和顺图书馆虽地处乡镇,但也紧跟时代步伐,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独立数据库,还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APP等,年受益3万余人次。
和顺是侨乡,图书馆整理文献、报刊、名人手稿,展示和顺的历史文化;协助恢复编辑了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乡刊《和顺乡》,介绍华侨动态、和顺名人等,受到东南亚华侨欢迎。我们还开办了“儿童之家”,向社区儿童提供成长关怀、书画艺术培训、家国情怀培养等公益性服务;“侨生之家”则对和顺益群中学侨生班学生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历经94年,和顺图书馆依然发挥着启智化愚的作用。今后,我会沿着先辈们走过的道路,让更多群众在图书馆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