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文视角导读名著《儒林外史》

2022-07-04 04:31陈楠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监生王冕儒林外史

陈楠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推荐学生共读这部书,从中学习阅读讽刺作品的基本方法、策略。由于《儒林外史》中的主角不断变换,书中出现的多数人物都无法像其他长篇小说一样通过描述人物一生的经历来表现性格特点,只能采用速写式选择片段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脸谱,这种高妙的讽刺手段,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面临着很多困难。对此,教师根据文本表达特点,可借助互文视角,让学生在文本前后形象比较、与其他文本比较、与历史真实比较等形成的互文中开展探究阅读,为学生探寻一条阅读理解与把握《儒林外史》的有效路径。

一、在同文本前后形象形成的互文中探究

《儒林外史》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讽刺小说,是因为作家在描写人物时不动声色,采用看似客观的表述;这样初中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阅读时难以看清楚这种客观平静的表述中,哪些是作者为之称道的人物,哪些是作者暗中讽刺的对象,还有哪些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比较复杂的感情等——一时看不出一些情节中人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文视角,抓住同一人物形象在文本前后的表现,帮助学生读懂关键故事情节的内蕴,以全面的眼光去理解、评判、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以对严监生的理解为例,严监生是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也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尤其是与其哥哥相比,作者暗地里有些佩服严监生其人,本不想把他写成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因而作者笔下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味,但在具体表达时又是以反笔进行。正因为作者对严监生这一人物持有的复杂感情,必然导致学生阅读時,容易只看一些事情的表象,不能真正理解和全面把握人物个性。以前严监生被理解成吝啬鬼,因为写严监生“两茎灯草”的典型故事片段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故事中的严监生不肯断气的原因是油灯里多了一根灯草费油而伸出两个指头示意,周围的人猜来猜去猜不着,急得严监生艰难地把头摇了又摇,最后还是赵氏懂得严监生的心思把两茎灯草挑去了一茎,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如果仅从教材节选的片段看,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不肯断气而称之为“吝啬鬼”,可以说还是名副其实的。但在《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此前还写了另外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代哥哥严贡生消弭官司,花费了不少钱,看上去出手还是够慷慨的;二是扶妾赵氏为正室,悼念亡妻王氏,也显得很有亲情和人情味。细读与这两件事相关的描述,与坏事做尽的哥哥严贡生相比,严监生只算得上省吃俭用、苦守祖上财富的土地主。严监生的言行与吝啬鬼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吝啬鬼的特征是对财富的贪欲导致其失去常人的行为和心态,变得残酷甚至不近亲情;而严监生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肉,却在哥哥犯事后舍得花钱请别人喝酒;自己生病舍不得请医生用药,老婆病了“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等。以上通过互文阅读比较,足见把严监生看成吝啬鬼有断章取义之嫌,以多视角来评判严监生才是比较符合文本表达与作者创作意图的。

二、在与其他相类文本形成的互文中探究

互文既可以是文本内部的相似性关联,又可以在跨文本之间寻找其相似性表达。这种相似性表达有多种形式的存在,大到篇章结构,小到字词句用法。《儒林外史》作为古典名著不是孤立出现的,所以与其他古典名著之间必然存在着跨文本表达上的相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梳理这一现象,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究《儒林外史》在表达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

这里从篇章结构上进行粗略梳理。《儒林外史》作为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长篇(讽刺)小说,与同时期出现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仅以同样安排在名著导读学习的《水浒传》与之比较,二者在谋篇布局上有着不少关联性。两部小说,一个聚焦“儒林”一个侧重“武林”,都是重点写“男性世界”的故事;两部小说的第一回:《儒林外史》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水浒传》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很明显都以楔子形式出现,起到的却是隐括全文、点明题旨的重要作用;两部小说,都安排了一个类似人物总汇的回目,《儒林外史》有“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用的是“幽榜”,《水浒传》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用的是“忠义榜”,都能够让读者从整体上回顾作品中曾经出现的主要人物。这些互文性的表达特点,能够看出两部作品之间所体现的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结构布局上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再从小说写法上来对比看。在明清之际出现的长篇名著中,都出现了带有神话叙事的成分,这种表达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中,为小说增添神异的色彩,另一方面借助神话叙事隐喻作品主题,蕴含全文关键线索和信息。《儒林外史》的开头借王冕对星象的所见与所言,使“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具有总览全书的作用。《水浒传》开头“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的“误走妖魔”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一部水浒的引子。神魔小说《西游记》就不用说了,就连以深刻的现实主义表达为艺术特征的《红楼梦》,在开篇也写到了具有神话叙事意味浓郁的仙石:“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名他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为后续故事中情节关键处总以灵异的情形进行处理埋下伏笔。在这样的互文探究中,可以发现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三、在与作品人物史实形成的互文中探究

《儒林外史》被公认为是长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旨是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儒林的众生相来批判揭露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糜烂腐朽的社会现状,在第一回目“借名流隐括全文”中却出现了王冕,对于王冕这一人物,学生在古诗文中有所接触,与小说中的形象形成了差异,这样给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主旨带来了困惑。教师可以从小说与历史的互文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解疑释惑。

首先,从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对比看。小说中作为正面“名流”创造的人物王冕,从小家里贫穷得上不起学,只好一边替人放牛一边坚持学习,终于达到了通儒的境界,并且对母亲极为孝顺等,这是历史记录和小说里都有的王冕大致的情形。但在具体表述上,《儒林外史》与历史记录还是有差别的:宋濂的《王冕传》中,王冕在自学后是拜在会稽韩性门下的,小说中王冕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墨梅》等诗歌显示王冕是善画梅花的,表现的是高洁的品性,小说中的王冕画荷花“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表现的是高超的画艺;历史上的王冕被皇帝“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小说中的王冕却是回避朝廷征聘“连夜逃往会稽山中”等。从以上互文比较看,《儒林外史》中王冕描写的改变正是为了在儒林中树立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在对科举与功名的彻底否定中让儒林中的一众人物相形见绌,进而显示出作品内在的讽刺力量。其次,从小说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对比看。杜少卿是作者在小说中赞誉的一个人物,自然属于正面典型: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是一位敢于挑战封建礼俗、权威的具有离经叛道精神的勇士。这样的品性恰是作者吴敬梓自身的写照:程晋芳的《文木先生传》说吴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还有吴敬梓“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与小说中的杜少卿都能形成互文性比较。抓住这样的互文比较,就能探寻这部讽刺小说的生活基础,进而能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和重要人物形象的内涵。

总之,在《儒林外史》这部以讽刺著称的名著导读中,教师不可以习惯视角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需要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借助互文性视角,在有效理解作品内容和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作品独特的讽刺艺术。

猜你喜欢
监生王冕儒林外史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儒林外史》的吃播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不识“斋戒”闹笑话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