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
学科素养目标的实现,整本书阅读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者主体性地采取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式解构阅读材料,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审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科的素养。
现行初中使用的统编教材从编写的体例看,整本书阅读散布在六册教材中,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呈现;从整本书与教学文本的关系看,有的独立存在,有的从整本书中选取经典篇目作为教学资源,像《朝花夕拾》,教材中就选择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现有教学环境下,如何让整本书阅读所起的作用发挥出来,需要精心谋划。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下面几点需要认真对待,并进行精耕。
传统教学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可真正落实时,就异化为老师是教学的绝对统治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随着教学从静态的“三维目标”转向动态的“学科素养”,人们对学科教学本义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对学科的定位也愈加准确。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与落实,就是基于立人、树人的目的而实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训练、审美的提升,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以学习的文本为基本媒介,通过自主性活动完成的。
既然学习是由学生自主性参与完成的,那么整本书阅读也不例外。只有学生真正自主性地走进书的世界,积极调动多种思维,在文字的世界里“撑着长篙漫溯”,心游万仞,才会有发现,有收获。阅读是个体性的精神劳作,阅读者借助文字搭建的平台一步步走进文字构筑的世界,在其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获得阅读的体验和享受。《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的记事”的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主体性品读文字,除了可以认识一个全新的鲁迅,还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家与自己、文章与生活在主体阅读中找到了共鸣点和契合点。
阅读是复杂的精神劳作,投注的目标诉求不同,阅读的方式就不同。以对阅读对象观照的精细程度而言,阅读可以分成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因为阅读投注的价值不同,面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就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而回到具体的教学场域,因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对阅读材料的处理很难用统一的方式。如何选择和取舍,取决于先期设定的阅读目标。阅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目标的设定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种。从教学的角度审视,阅读主要是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在这个目标的框定下,根据不同的要求,从阅读材料出发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阅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可以根据兴趣关注点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精读,像《父亲的病》,阅读时关注选词造句的方式,留意细腻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品读文字间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进而认识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以此理解鲁迅学医的初衷。至于其他文章,可以略读和浏览,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即可,如对弱小者同情和对暴虐者憎恨的《狗?猫?鼠》,批判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等。把阅读所得按照一定方式组接在一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将往事回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显示他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不论是读一篇文章,还是读整本书,一般要经历由浅入深的精神攀爬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关注点从文字到句子的音形义;检视阅读,着力点在于“这本书在谈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等;分析阅读,专注点在系统问题导引下全盘、完整地阅读理解;主题阅读,围绕一个研究主题,阅读两篇、两本以上的书,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
以这样的阅读理论为指导,不论是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都须经历四个过程。当然,从教学的角度看,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对文本进行解构是基本工作。像《藤野先生》一文,文字的辛辣、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布局的精巧等,通过阅读品味要达成。而整本书的阅读,有别于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阅读《朝花夕拾》,宏观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再缀连在一起了解这本书包含的思想,至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求进行取舍。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既能增进学生知识,也能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教学中,精耕教学,为学生创造主体阅读的条件,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整本书,学科素养的养成才成为可能。“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