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林 丁丙霞 李雪峰
(1.威海市环翠区业余竞技体育运动学校;2.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体卫艺科 山东威海 264200)
2020 年4 月27 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为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给出了体教融合的中国方案,为下一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基于此,通过解读我国体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桎梏,探索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稳步提高的基础上,推动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青少年竞技体育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体教融合作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发展理念,提出并付诸实践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它是以体教结合为原型,相继出现过“体教结合”“体教配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等表述,主要目的是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学术领域,“体教融合”一词最早出现于2005年《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上海市政府于2012 年1 月19 日发布《上海探索“体教融合”新路》,踏出了省级体教融合的第一步,为其他省市走出体教融合的步伐提供了现实借鉴。广东省于2015年开启了赛制改革,第一次由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联办省运会,实现了资源、利益、风险的共享、共担,推动了体教融合的新发展。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体教融合”重点还是体育部门努力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涉及学校体育的内涵较少,突出了主体的作用和价值。
新时代体教融合概念伴随着体育行政职能改革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承载着国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期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的成长进步,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2014年5 月北京海淀区召开与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家长、学生的座谈会;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在北京通州区永顺镇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询问少先队员的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情况;2020 年考察调研陕西西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学等,都提到了学生要注意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和殷殷关切,促成《意见》的出台,这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纵览我国体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体育部门需要借助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后备人才资源这一优势,要调集优势资源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造高质量、高技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完整体系,服务于体育教师队伍培养、体育场馆资源建设,真正实现体教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了“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体制”“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等,关心关爱体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系列讲话精神,出台了体育强国战略和《意见》等系统性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尤其是《意见》的出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体教融合本身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清除了许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障碍,明确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全面增强的关系,正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格局的现实,理顺多元主体各要素间的整合发展,实现协同共治目标,达到时间、空间、途径和效益四大维度协调统一,已成为新时代解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之所在。
竞技体育作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承担着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又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前行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体系的碰撞,新生事物的探索,固有利益集团的阻碍,不可避免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主体目标不完全一致。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完全一致,体育部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初衷没有改变,但现实是优秀运动员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运动员不愿意到体校就学。(2)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饱受欢迎的“三大球”在世界上的排名较为落后,田径等基础项目、三大球及冬季项目发展水平较低,随着体育事业改革逐步深入,由协会主导的去行政化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主体培养责任不清的现象,在不同项目之间表现也不同,导致现在各项目、地域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3)资源调配不合理。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技术和场馆资源主要在体育部门,人才主要在教育部门,存在权、责、利的矛盾冲突,培养体系融合不够,且体育资源里也存在训练水平较低、科学运用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
虽然《意见》已经出台,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融合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体制机制改革后,基层体育部门存在同文化旅游或教育部门合并的情况,作为职能部门的一部分,体育的自我定位还不明确,甚至部分地区有边缘化的趋势,没有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域特点,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二是体育部门存在“用老方法走新路子”的情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着发展项目和发展形势不同的情况,在新时代的培养体系中,因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成才等因素的影响,体育部门还未找到体教融合的切入点;三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果体育、教育、社会不能职权合一,利益冲突不能有效整合,培养体系就会出现发展不畅,甚至倒退的危险。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面临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大环境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与当前的社会潮流不相适应。现阶段,社会主流观点是家长对体校缺乏信任,体校毕业的中专生和技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如果不能升入大学,面临着就业的压力。(2)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各省市也针对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但很多地区在政策执行方面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缺乏具体的落地政策,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存在如激励机制、竞赛奖励机制、保障机制、参赛办法等部分政策走歪,经验主义、思想不灵活等现实问题。(3)体教融合路径不畅通,就运动员选材和输送而言,教育拥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和输送的基础,但由于沟通不利、选材方式老旧、对运动员缺乏吸引力、对学校教师缺少利益共同点等因素,导致运动员选材困难重重,质量不佳,缺少一体化培养、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
随着《意见》的出台,体教融合逐渐走向深入,但与之匹配的制度体系已经逐渐失去作用。从赛事制度而言,教育部门有学校联赛体系,体育部门有锦标赛及全国、省市区运动会竞赛体系,社会有各类的其他赛事。教育部门的赛事标准侧重于教育的评价标准,如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校,体育的侧重点在于年龄段,两类比赛的出发点也不同,教育在于为学校争光,体育在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二者的赛事往往各办各的,赛事的重复和对运动员学业的耽搁,往往导致矛盾丛生。从奖励制度而言,现阶段的奖励体系都是很多年前的老办法,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从教育奖励角度来看,只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获得的奖励,才能作为教师评选职称的依据,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体育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主要重视金牌,奖励的主体主要为教练,学校教师并不能获得实际上的利益,导致教师群体缺乏积极性。
推动教体融合的方法就是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国家、省、市各级教体部门还不能完成合并的情况下,尝试首先将基层体育部门与基层教育部门合并为教育和体育局(教育和体育处)等基层教体部门,或者将体育部门的竞技体育功能合并入教育部门之中,所有的矛盾转变为内部矛盾,体育回归教育并发挥育人功能,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竞赛水平的提高作为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改革事项来抓,组织领导、考核奖励、资源共享都成为教体基本的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地统筹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各项目标措施,找到学校培养、体校提高、共同参赛、协同并举的发展模式,逐步畅通青少年运动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渠道,形成目标统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到位的教体发展新格局。现阶段,许多县级政府已完成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行政体制改革,教育和体育成为一个部门,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和体育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要的现实问题,还是重点操作难题,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会组织、家长形成共识,转变思想,营造适合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优良环境。(1)转变体育部门“金牌第一”的思想。要充分调动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就要转变体育在教育心目中的固化思维,转变运动员“只要运动成绩,不要文化成绩”的误区,要抓好运动员的人格塑造、文化学习和训练,要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解决学生教育方式单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有效法宝,改变教育对体育的固化思维。(2)转变教育部门“体育是边缘学科”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体育在塑造人格、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将竞技体育贯穿于学校体育和课外拓展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中获得技能、培养自信、塑造人格,逐步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转变家长“练体育都是差生”的异化思想。在体育和教育逐渐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体育正在发生越来越显著的变化。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德智体全面发展,头脑聪明的运动员才能成为优秀运动员,在尊重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情况下,教育和体育相辅相成,科学的体育训练和竞赛有利于运动员的成绩提升和品德塑造。
要促使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迅速与体教融合的目标迅速趋于一致,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1)要将学校体育的体育课、业余训练、课外活动统筹发展,主动探索将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整合,形成联合成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的模式,让运动员在不耽搁学习的情况下,提升训练竞赛水平。(2)体育要将奖励办法和目标任务向学校目标任务上靠拢,获得学校的全力支持,帮助学校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体育教练员在教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帮助学校、班主任提升学生的品格塑造和学习能力,长期的训练、比赛磨合,教练和运动员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也能更好地形成“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格局。(3)各地教体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见》的出台为体教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特别是涉及体育特长生升学政策等多方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调节,确保各项政策目标到位、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