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晟 傅艳蕾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它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而作为“课程德育的主渠道 ”的思政课程则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课程思政以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具有一定的专业思维特色,与传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存在较大区别,但二者又同样以大中小学学生为教授对象,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关系
“课程思政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彰显和功能的发挥。”1其将德育教育寓于专业课学习之中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传统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人生哲理”与“专业伦理”的差异,在教学目的上存在“内化偏向”与“外化偏向”的差异。但是二者也并非完全割裂,其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有很强的共通性,且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大的联动空间。二者即差异又相关联,是“德育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因素。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差异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受教育者人生方向的引导,而课程思政立足于本课程内容,致力于本专业“专业伦理”的培养;在教学的目的方面,思政课程推动相关理论内化于心,形成精神力量,作用于人生道路之中,而课程思政则着重于推动受教育者精神力量外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创造社会财富。
(一)教学内容:思政课程“人生哲理”与课程思政“专业伦理”的差异
思政课程在德育方面,使受教育者理解“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从问题的主体来看,这些问题均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作用的时间来看,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止对学生时代的受教育者产生引导和导向作用,更推动了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人产生极其长远的影响。相比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则“以专业伦理渗透为价值依托”2专业课程的教学者不仅要完成专业课的专业知识教学,同时还需要使学生达成该专业课程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与意志品质上的培养目标。而专业伦理便是专业课程与专业思想道德的契合点,它通过指导与规范相关人员在专业课程学习与研究以及后续专业相关职业的工作中的所作所为,体现一个专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要求,构成了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思政课程内化偏向而课程思政知识外化偏向的差异
思政课程倾向向学生解释“为什么”,通过主流价值观的灌输与疏导,将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其所授知识并不以直接产生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通过对思政课程系统全面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其后续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指导。而与之相对的,课程思政则更强调思想的外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在该课程具体内容的学习以及与该课程相关的后续学习与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一定的困难与瓶颈,课程思政正是通过科学思维与治学精神方面的培养,推动受教育者把内心的精神力量外化为物质力量以解决困难突破瓶颈。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表面趋向不同但实际相互联系,课程思政在教学上存在阶段性,且没有以思政课程教育为基础的正确价值观导向,其方向正确性难以保证,思政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基础;相应的,受限于教学人群的广泛性,思政课程内容相对抽象,缺乏课程思政渠道的单一思政课程教学也无法保证其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诠释,思政课程同样需要课程思政为其提供外化途径。
(一)思政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3,如果一个人具有了相关专业的专业精神,他确实有创造“个体价值”的潜力,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单靠专业精神,其社会价值有可能会被破坏,专业技术也可能变成谋私的工具,这不但无法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甚至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课程思政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而思政课程正是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使得思政课程教学成为课程思政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知识的外化提供路径
在课程思政提出之前,思政课程知识与其外化途径存在一定的隔閡。相比与理工学科,思政课程着重对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即“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因为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差异性和职业所需意志品质的特殊性,难以给予学生一条相应的实践路径,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学习积极性,使思政课程失去了其“课程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的提出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教学,“以专业课的主动性发挥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源动力”4其内容与专业课未来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相结合,较好的回答学生提出的“怎么做”问题。使学生对思政课程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诠释,产生适应个人需求的独特理解,并指导未来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课程知识外化为未来改造实践的物质力量。课程思政利用其专业色彩,为思政课程知识的外化提供了路径。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2]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作者简介:林嘉晟,男,浙江杭州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傅艳蕾,女,浙江杭州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研究”(编号:21YJC710021);湖州师范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项目“社会学概论(含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