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让人增长见识,让我们因书结缘,以书会友。许多爱书人的故事,亦在光影的世界里熠熠生辉。
编舟者们——《编舟记》
文科宅男马缔光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唯唯诺诺大半年,总算凭借对词语的敏锐认知,被即将退休的荒木“捡”进了《大渡海》辞典编辑部。
为了编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编辑们查阅海量的资料,收集涌现的新词,他们用十五年如一日的专注、严谨和执着,从事着一般人不愿意涉足的枯燥工作,在人生的浩瀚海洋里编舟渡海。
运用示例
曾听余华讲解过活着的意义,他说:“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这句话套用在阅读的意义上,也是恰如其分。在阅读中发现扣人心弦的情节,邂逅完美的角色,沉浸在平行时空的另一种氛围中,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在别处”,这一切还不够令人心驰神往吗?正如日本小说《编舟记》的辞典编辑们那样,浸淫在一部辞典中十五年,看似枯燥,实则是一种别样的快意。很喜欢里面的一句日式幽默——“你呀,看起来如此单薄,可灵魂的卡路里却高得吓人。”这样的“卡路里”谁人不爱呢?
荷妮与小津——《刺猬的优雅》
在巴黎的一座高级公寓里,门房荷妮虽然给人“满身是刺”之感,却是一个精神富足的女性。她常常坐在满是书的小房间里,守着一只猫、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读一本书。
她阅读各国的文学著作,并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偏好。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让她邂逅了小津先生,对阅读的共同爱好让他们彼此欣赏。优雅无关财富和地位,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丰盈。
运用示例
尼采控诉“从来如此,便是真理?”北岛呐喊“告诉世界,我不相信”,庸人可能将之视为“反骨”,但智者将之当作武器。在法国长篇小说《刺猬的优雅》中,门房荷妮是个看似古怪的满身带刺的老妪,却拥有丰盈的灵魂。她曾如此解构世界:“我没有孩子,我不看电视,我不信上帝,这些都是所有人为了让人生之路能够更便捷而所走的道路。”不要盲目地踏上“便捷”之路,多在阅读中感受一些崎岖一些岔口,人生的丰富性才能散逸开来。
海莲与弗兰克——《查令十字街84号》
书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知识质朴而深沉的情怀。《查令十字街84号》讲述的便是书店为爱书人找书的故事。作家海莲和书商弗兰克互通书信20年,遗憾的是两人至死都未能相见。海莲·汉芙根据她与弗兰克的书信写成了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不足百页的小书是无数爱书人永恒的精神宝典。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如今徒留原址牌匾的书店,也因此成为全世界书迷的打卡圣地。
运用示例
书籍常常带给人“吾道不孤”的喜悦。因为既有字里行间的烛火映心,更有爱书人书信往来,长寄相思。《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了作者美国人海莲与英国书商弗兰克近二十年的友谊。海莲虽然于二十年间只邮购了五十余本书,但她心系那家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并在二战后书店店员生活物资紧缺时,慷慨解囊。然而,她却对读者留下这样的嘱托:“如果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此时,书店成了安着玻璃门的书籍,而爱书人的友谊成为读者心中最温情的风景。
汉娜与米夏——《朗读者》
汉娜沉迷于恋人米夏为她朗读的一部部经典名著,但她从不亲自阅读,原来她曾是纳粹集中营的一名看守。在战犯法庭上,为了掩饰文盲的羞耻感,她宁愿承认不属于自己的罪状。为了帮助她学习识字,米夏不断将书籍录成磁带寄进监狱。在阅读中逐渐悔悟的汉娜,最终选择踏着监狱图书馆借来的有关二战时纳粹罪行的书籍悬梁自尽。
作为本片核心线索的“阅读”,探讨的正是“阅读”背后的文明与反文明之惑,它呼唤人们超越历史的迷思,回归文明的来源,重新接续和平与爱。
运用示例
在小说《朗读者》中,纳粹集中营看守米娜宁可认罪也不愿在法庭上当众承认自己是文盲。最终她踩着记录纳粹暴行的书籍上吊自尽。这些情节充满写意的味道,不禁让读者思考,愿意让人们为之让渡自由和生命的阅读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智识的高贵,道德的崇高!卡夫卡说:“书必须是用来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挑灯阅读吧,奋力劈凿吧,我们失去的仅是残冰,收获的是浩瀚的海洋!
(选摘自公众号“天津大学图书馆”/指導教师:杨睿/编辑:关晓星)